吳唐風
(福州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如何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美學元素
吳唐風
(福州大學,福建 福州 350002)
本文分析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美學、美育的關系,從分析高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提出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遵循的美學原則。并強調(diào)將幾大原則貫徹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真正達到改進創(chuàng)新、凈化心靈,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美學思考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大學生,是一群正處于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的青年人。大量調(diào)查和長期觀察的結果表明,大學生正處于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發(fā)展階段,易形成各種內(nèi)心矛盾。如求知欲強烈與識別能力低的矛盾,主要表現(xiàn)在強烈的求知欲,使其對一切新接觸到的文化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但由于認知結構與思想方法簡單,對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的分辨能力較差,受外界影響較大。從情感角度上看,由于自我意識的加強,大學生的情緒易受環(huán)境影響,易沖動,在思維方式上帶有沖動性、波動性、非邏輯性和直覺性,表現(xiàn)為情感與理性之間的矛盾。另外,還有獨立性和依賴性的矛盾、理想性與現(xiàn)實性的矛盾等。要解決這些矛盾,使大學生成為知情意統(tǒng)一的、感性與理性交互融合的“完整的人”,就必須重視“審美”。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美學原則,借鑒美育方法,既是其自身發(fā)展的要求,也是整個社會的期望[1]。
2.1 知情意統(tǒng)一的原則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作為個體存在,具有共同的心理過程,其中包括認知、情感和意志三個方面。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個審美過程,主客體雙方也同樣會歷經(jīng)過程中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具備這三大類意識要素。在哲學史上,人們往往把知情意劃歸為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兩大類。
在人們的實際認識活動中,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是相互滲透、彼此交織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教育認識實踐活動也不例外,也需要知情意三者的統(tǒng)一,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將在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審美過程,分析其心理過程,它首先開始于主客體之間的感餾和知覺,感覺是指對生理上的表象個別特性,如膚色、胖瘦、高矮、聲調(diào)等的認識,知覺則是對諸多個別特性之間關系的整體認識,即是將個別特性加以綜合,反映出一個具體的人。而后,感知覺所獲得的個體經(jīng)驗可以通過記憶累積并保存。主客體之間還會根據(jù)語言上的交流、行為上的觀察,推斷想象對方的興趣愛好、過去經(jīng)歷等,獲取更多的信息。
2.2 真善美統(tǒng)一的原則
成功的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學的理論、高尚的思想、真摯的感情武裝人,啟迪人、打動人、發(fā)揮著政治導向、精神激勵、道德宏揚、審美塑造、人際協(xié)調(diào)的功能,它是真的、善的,具有塑造人的心靈美的美育價值。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源泉。
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zhì)所在,是客觀世界的運動、變化、發(fā)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規(guī)律性。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只有在符合規(guī)律性的基礎上,才能獲得成功。思想政治教育所運用和所依賴的是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因而理所當然地應該向人們提供貨真價實的真理。過去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一次次“沖擊”,在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假大空”。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含量決定了自身生命力的強弱,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發(fā)揮新的生命力和戰(zhàn)斗力,就必須高揚真理的旗幟。
善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善不僅是倫理學范疇,也是指維護與某種特定的人和自然關系相適應的社會關系的行為。善是人的本質(zhì)力量對象化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即對社會和個人發(fā)展的有用、有利和有益性。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以善為前提,只有善的教育才能促進社會的發(fā)展,宏揚社會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門藝術,因為它同時具有真的屬性(科學性)、善的屬性(思想性)和美的屬性(審美性)。只有當三者高度有機的統(tǒng)一時,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才會迸發(fā)出巨大的力量,實現(xiàn)其價值目標。
2.3 德育與美育內(nèi)在統(tǒng)一的原則
德育與美育作為高校教育的兩大重要組成部分,各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標、內(nèi)容、方法等,體現(xiàn)出不同的教育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側(cè)重于理性教育,而美育則側(cè)重感性教育;前者重在意志行為的優(yōu)化和倫理道德修養(yǎng),而后者重在情感陶冶和審美修養(yǎng):思想政治教育有功利性、政治性強的特點,美育具有形象性、愉悅性的特征;前者帶有一定的規(guī)定性和強制性,容易使人產(chǎn)生排斥情緒,而后者具有自由性和實踐性,容易激發(fā)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科學研究成果證實,美育有助于人腦智力的開發(fā)、有助于培養(yǎng)人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具有重要作用[2]。
3.1 加強主客體互動,實現(xiàn)教育形式美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是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在教師的教授活動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教師是整個教授活動的發(fā)動者、設計者、執(zhí)行者和管理者,處于主導地位。但學生也不是被動的客體,而是主動的客體。所以教師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fā),從學生的身心特點出發(fā),從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教育環(huán)境方面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建立與學生平等通暢的溝通機制,做好道德外化工作。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客體,學生是實現(xiàn)道德內(nèi)化和實施自我教育的主體,是自身品德形成和建構的組織者,外在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要被學生認同,只有通過自我教育、自我實踐,才能內(nèi)化為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準則、道德修養(yǎng),進而轉(zhuǎn)化為自覺的道德行為。教師一方面針對學生的需要、生心特點和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相應的教育內(nèi)容、教育方法,努力提高教學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目標得到明確,學習效果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為了適應學生的需求,教師也需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認知系統(tǒng),教學能力,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yè)知識、教育理論和教學技能。
在這種互動過程中,民主平等是轉(zhuǎn)變師生觀念,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師生主體間互動的重要體現(xiàn)。民主平等也是一種美,因為它體現(xiàn)的是教育雙方在人格行為上的相互尊重與理解,美即在這和諧的雙向溝通之中。當今高校學生受各種思潮的影響,身心異?;钴S,顯示出既現(xiàn)實又高傲的心理特征:渴望成功、追求個性、講求實用,但又性情浮躁、盲目自大、疏遠政治、逆反說教,這些都對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F(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道德主體的主體意識和信念,塑造有創(chuàng)造性的全面發(fā)展的人,以人為本,以人的自尊、自立、自強和人的價值、尊嚴、平等、民主等為內(nèi)容,提倡重視學生的主體性,以平等交流、說服疏導為主要教育方法。從審美的角度說,學生作為審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主體地位也是教師不可替代的。因為學生所有的發(fā)展(情感、體驗、認識等)最終都是學生自己的事,是他們自身內(nèi)在心理結構、圖式的重建。因此,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尊重學生作為審美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作為人的發(fā)展的自主性。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在政治上、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和諧的氣氛中開展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注意培養(yǎng)高校學生民主意識,參與意識,多提倡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透明度,改變過去存在的那種神秘化的傾向,特別是在涉及到廣大高校學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教育者有責任應將事情原委、實際困難如實地告訴學生??傊?,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把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等思想具體運用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情感互動是主客體互動的基礎和橋梁?;邮謴娬{(diào)動作或情感相互作用的對等性,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客體互動的基礎在于情感的溝通和相融,因為主客體的交流絕非僅指言語和非言語等手段的互動,更深層的目的在于情感的互動和人格的彼此感染。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于真理的追求?!彼J為只有當人們不僅在認識上懂得了理想、品德的重要性,而且在心理上、在感情上也對這種理想、品德產(chǎn)生認同之后,理想的確立和品德的塑造才是牢靠的。而美最容易喚起人的情感,給人帶來歡樂和鼓舞。一個人只有心甘情愿地投入某事,才能發(fā)揮他最大的潛能,傾注他所有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力。高校師生都是具有審美能力的主體,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互動能達到情感相融的境界,相互信任,就會使主客體雙方都感受到一種美的熏陶和自由的愉悅,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美的體驗、美的享受。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美的形象性特征,通過具體、生動、真實、形象的東西,創(chuàng)造一種直觀、生動、實際,又能體現(xiàn)深刻內(nèi)容的美的情感環(huán)境,以此觸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
3.2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發(fā)揮主體形象美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隊伍素質(zhì)和能力的高低,是能否改變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由于教師和學生接觸多,對學生影響大,因而發(fā)揮教師人格美的魅力便能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美,在欣賞教師的形象美中創(chuàng)造自身美的形象。
(1)美的教師人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格美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它能使教育者充滿魅力,使受教育者心悅誠服,這是帶有強制性的法定約束力及權力影響力所不能企及的。教師的人格美主要包括教師的智能人格美和品德美。智能人格是指教師所具有的專業(yè)知識素質(zhì)、科學文化等綜合素質(zhì)。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yǎng),掌握精深的專業(yè)知識,特別是要有能運用馬列主義觀點分析問題,提出有深度的、獨到的、精辟的見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品德美是指教師自身的道德素質(zhì),是教師人格美的核心?!吧斫讨赜谘越獭?,教師要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操,嚴于律己、品行端正,做一個“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有德之士;要以身作則,為人先行:要時刻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做到與人為善、謙虛謹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光明磊落,公正廉潔、真正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這對于激發(fā)學生不斷進取、刻苦學習、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將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2)美的教學語言。語言是思想情感的載體,是表達、交流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學語言是教學中師生間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語言美,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備的條件。教師語言表達的好壞,取決于教師的思想意識、文化修養(yǎng)的高低。一個成熟的、優(yōu)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他的語言表達應是質(zhì)樸、真誠而富于感召力,幽默深沉而富于哲理。
成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貫徹美學原則,培養(yǎng)“完整的人”,實現(xiàn)人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tǒng)一,更多的是需要我們用相應的美學理念、美育形式來指導我們的行動,真正實現(xiàn)教育形式美、主體形象美、德育活動美和校園環(huán)境美,使主客體在美的感受中實現(xiàn)教育的和諧美,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美學原則,借鑒美育方法,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舉措。
[1] 宋妍, 李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研究[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 2009,5.
[2] 黃毅靜. 淺議德育美學觀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積極意義[J]. 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6,3.
The way to strengthe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 aesthetic elements
WU Tang-feng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s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analyzing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features, we proposed the aesthetic principles they should follow in ideologi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mphasized that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principles i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aim of innovate and purify the heart、promote the all-around human development.
college students; id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thoughts
G41
A
1008-7427(2010)10-0048-02
2010-07-27
作者系福州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