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曉華
(滁州學院經濟管理系,安徽滁州239012)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析論
吉曉華
(滁州學院經濟管理系,安徽滁州239012)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與作用。要想加強該門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握課程性質,明確教學目的;注重寓論于史,凸顯課程特性;貼近學生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拓寬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教學;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根據(jù)《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教社政〔2005〕5號)及其實施方案,全國各高等院校從2006級本科生起統(tǒng)一開設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其作為一門新增設的以歷史知識為載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如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一直是廣大教學工作者高度關注和努力探討的重要課題。
“綱要”課程雖然講授的主要是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知識,但在被歸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之后,在課程性質的定位上無疑就成為了一門思想政治理論課。
其課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通過歷史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發(fā)展和革命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在了解國情、國史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如何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如何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如何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
在新的一輪高?!八枷胝卫碚撜n”課程設置調整中,中宣部、教育部提出: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心內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而“綱要”課程的開設正是完善的重要舉措,因為要想學習和掌握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就必須要求學生對近現(xiàn)代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有相當?shù)闹R積累和知識鋪墊。從調整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結構看,“綱要”課程處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簡稱“原理”)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兩門課程之間,是承上啟下的過渡環(huán)節(jié),其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上比以前更為合理縝密。前者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后者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銜接兩者的是近現(xiàn)代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實踐。只有既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又了解中國近現(xiàn)代的基本國情和歷史發(fā)展脈絡,才能更好地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理論成果。所以,“綱要”在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是居于承上啟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地位極其重要,其開設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一個相互支撐、良性循環(huán)的有機統(tǒng)一整體。
由“綱要”課程的教學目的所決定,其與中學歷史課以及高校歷史專業(yè)課在課程屬性上有著明顯的區(qū)別。普通歷史課程側重于從學科本身或學術角度進行教學和研究,而“綱要”課程雖然以講授中國近現(xiàn)代史為主要內容,但它所承擔的不是單純的歷史教育功能,而是更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它是所有大學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個組成部分之一。鮮明的思想政治教育性是“綱要”課與中學歷史課和高校歷史專業(yè)課最顯著的區(qū)別,它不是從專業(yè)的角度系統(tǒng)和全面地介紹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方方面面,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學術探討,而是圍繞近現(xiàn)代中國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xiàn)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而斗爭這一主題展開,幫助學生做到“兩個了解”和懂得“三個選擇”的必要性與正確性。其政治導向性非常強,對基本歷史問題的論述應嚴格遵循黨的歷史問題的決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對基本理論的介紹,要有權威依據(jù),不能主觀臆測,道聽途說;對錯誤的學術觀點,要旗幟鮮明地予以批判,不能聽之任之,隨波逐流。
基于“綱要”課程的定位,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始終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與要求,切忌將其等同于一般歷史課程,過多介紹和研究歷史的方方面面,導致教學內容寬泛化,變思想政治理論課為歷史專業(yè)課。否則,“綱要”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會大大削弱,其教學的實效性也無從談起。
“綱要”課程雖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畢竟是以歷史知識的傳授為途徑的,所以,歷史屬性仍然是它最基本與原始的屬性。這一點也就決定了“綱要”課程與其他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不同的特性,它不是展開地論述課程中所涉及的相關理論,而是用歷史事實去闡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的基本問題與理論觀點,做到寓論斷于史實之中。
新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之所以要增加“綱要”課程,正是要利用和發(fā)揮史學的育人功能。因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單純講理論,脫離歷史,就會失去生命力,難以使學生真正信服。離開了史學的方法與邏輯,“綱要”課程就會失去學術依托,其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價值也就會不復存在。因此,“綱要”課程又不等同于傳統(tǒng)的一般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教師一定要明白“綱要”課程與其它三門思想政治理論課尤其是與“概論”課程的不同要求。在講授方式上,“綱要”課程是講“史”,以歷史講邏輯。而“概論”課程是講“論”,以理論講邏輯;在授課目的上,“綱要”課程主要是闡述近現(xiàn)代中國社會和革命發(fā)展的歷史及其內在的規(guī)律性,幫助學生做到“兩個了解”和懂得“三個選擇”的必要性與正確性,側重于史實剖析。而“概論”課程主要是從理論上科學回答為什么中國只能選擇社會主義、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深刻內涵,側重于理論分析。只有明白兩門課程之間的不同要求,才能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不重復、不錯位,更好地提高“綱要”課程教學的實效性。
求真是史學的本質特征。要想凸顯“綱要”課程的特性,就一定要尊重史實,實事求是,依據(jù)歷史事實得出基本結論。只有在講清近現(xiàn)代中國基本國情和歷史發(fā)展主線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重大歷史事件和問題做深入的剖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歷史和人民作出“三個選擇”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因此,在“綱要”課程教學實踐中,教師既要借鑒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長期形成的“三基”(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四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完整性、嚴密性)的經驗,注重歷史總結與理論分析,從紛繁復雜的歷史表象中去偽存真,把握本質,又要吸收歷史課教學中解讀史料、鋪陳史實、再現(xiàn)情境、洞察真諦的教學技巧,真正以原生態(tài)的信史作為理性思考的空間和檢驗政治理論的依據(jù),以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
從“綱要”課程的特性看,只有處理好歷史知識講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在歷史闡述的基礎上,切實加強這門課程的理論思辨性和政治導向性,做到歷史與邏輯的統(tǒng)一,才能真正發(fā)揮其課程價值。
雖然“綱要”課程是一門以歷史知識為載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打破了過去思想政治教育純理論灌輸?shù)恼n程體系,但是從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來看,這門課程在學生中尚未得到普遍認同。歸究原因,一方面,學生雖然在中學階段學習過歷史課,但由于應試教育的束縛,他們往往偏重于死記硬背,沒有養(yǎng)成學習歷史的興趣與方法;另一方面,在進入大學以后,學生受社會就業(yè)壓力的影響,學習功利性很強,普遍存在“學史無用論”的心理,從而對“綱要”課程的開設往往產生一種排斥的態(tài)度。因此,如何貼近學生實際,激發(fā)學生對“綱要”課程的學習興趣,是每一位“綱要”課程教師必須破解的難題,也是“綱要”課程教學取得實效的關鍵所在。
從“綱要”課程的實際出發(fā),要想提高受學生歡迎的程度,以下幾個方面至關重要。
1.課堂教學輕松有趣。在大學校園中,雖然學生對歷史課程興趣不大,但歷史通俗讀物、歷史小說、歷史影視劇、歷史紀錄片、《百家講壇》卻大受學生歡迎,其原因是喜歡聽故事乃為每一個人的天性。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擁有眾多栩栩如生、真實感人的人物形象,更有跌宕起伏的歷史事件的演變過程。在講授“綱要”課程時,要抓住其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精彩紛呈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以活生生的故事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讓學生在鮮活的人物形象、緊張的情節(jié)沖突中體會歷史的魅力,改變以往歷史課程授課枯燥乏味的狀況,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增強“綱要”課程的吸引力,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2.教學內容安排合理。目前,在校大學生基本上都是出生于改革開放的時代,成長于市場經濟背景之下,其思維活躍,個性張揚,價值觀念趨于多元化。“綱要”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緊密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精挑細撿,避免面面俱到,從學生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出發(fā),組織教學內容,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真正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在中學階段已學過基本歷史知識,如果“綱要”課程是簡單重復中學所學過的歷史內容,無疑會使學生乏味無趣,感覺是在浪費時間。所以,“綱要”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還要注重吸收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給予更客觀更科學的評價,滿足學生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進一步深化學習和理解的需要,以提高“綱要”課程的吸引力。
3.素質培養(yǎng)兼顧其中。當代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渴望學到知識,更希望鍛煉實際能力,培養(yǎng)綜合素質,為以后求職擇業(yè)奠定堅實基礎?!熬V要”課程教學不能僅僅定位在知識傳授和思想教育方面,同時也要兼顧素質培養(yǎng)的目標,否則學生自然會產生學而無用的心理。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創(chuàng)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和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型學習、探究型學習和合作型學習等學習方式,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綜合素質?!熬V要”課程只有兼顧思想教育和素質培養(yǎng)兩全齊美之效,才能煥發(fā)生機與活力,真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4.考核方式靈活多樣?!熬V要”課程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考核方式如果僅局限于傳統(tǒng)的考試模式,不僅會增加學生的考試負擔,引起學生的反感,而且也會導致學生平時消極懈怠、考前死記硬背的現(xiàn)象,影響課程教學的實效性。為此,“綱要”課程的考核方式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去以知識考核為主的考試方式,在期末考核中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查方式,著重考核學生對知識和理論的理解水平與應用能力。同時加大平時考核力度,次數(shù)由少變多,權重由小變大,考核形式可包括作業(yè)、筆記、課堂發(fā)言、小組討論、讀書報告、實踐活動等。通過考核方式的調整,可以幫助學生改變死記硬背的乏味學習方式,強化能力培養(yǎng)目標,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綱要”課程的興趣。
“綱要”課程要想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教師必須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依據(jù)課程教學的特點和規(guī)律,拓寬教學思路,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問題式教學。在當今信息多元化的背景下,學生在學習“綱要”課程中,與自己所了解的知識信息有時存在一定的沖突,從而產生不少困惑和疑點。對于這些困惑和疑點,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以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一般在每堂課結束前可留給學生們一個感興趣的問題,要求在課余時間查找資料,進行研究,得出結論。下堂課授課前,隨機安排1-2名同學上臺用簡短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論點和論據(jù)。最后,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得出正確的結論。問題式教學既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相關理論的認識,又能進一步激發(fā)他們探索問題的興趣。
2.互動式教學。如果教師在課堂上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式,往往會出現(xiàn)“教師上課疲勞”和“學生聽課無趣”的尷尬狀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時安排學生走上講臺,通過討論、辯論等多種方式就某一問題或知識點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進行思想火花的碰撞,提高歷史思辨能力?;邮浇虒W能夠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活躍課堂氣氛,改變死氣沉沉的局面,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
3.案例式教學?!熬V要”課程教學內容非常豐富,重大歷史與理論問題偏多,而教學時數(shù)極其有限,僅36課時。如果面面俱到,全面介紹,那教學就只能浮光掠影,淺嘗輒止,難以達到教學效果。要想解決這一矛盾,案例式教學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法。教師以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為案例,搜集相關資料,提供給學生進行閱讀分析和評判討論。最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疏導下得出合理結論。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認知類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而教師對于這些類似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則可以少講,甚至不講。案例式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深化對相關歷史知識和理論問題的認知,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能夠達到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效果,以節(jié)省課程教學時間。
4.多媒體教學。作為以歷史知識為載體的“綱要”課程具有生動性、形象性的特點,但這種特點的體現(xiàn)在教學中僅靠口頭表述是遠遠不夠的,還應輔之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因此,多媒體教學對于“綱要”課程極其重要。教師應在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配以文字、圖片、影像,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形象,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特別是要精心選擇歷史紀錄片與影視作品輔助教學,近年來,中央電視臺推出的《復興之路》、《百年中國》、《走近毛澤東》、《鄧小平》等歷史文獻片和《鴉片戰(zhàn)爭》、《火燒圓明園》、《孫中山》、《開天辟地》、《南京大屠殺》等歷史題材影片都是極好的教學視頻資料。通過這些珍貴的視頻鏡頭可以再現(xiàn)歷史事實,使學生更生動、更形象地了解國史、國情,認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及其基本走向。多媒體教學能夠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生動性,提升“綱要”課程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5.實踐性教學。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加強實踐教學,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是提高“綱要”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所在地的鄉(xiāng)土文化資源和革命老區(qū)資源,結合“綱要”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考察,讓學生走向社會,切實感知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并撰寫調查報告,加深對有關理論問題的思考。如筆者學校所在的皖東地區(qū)就有鳳陽縣的小崗村、來安縣的半塔抗日根據(jù)地、定遠縣的藕塘抗日根據(jù)地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文化資源,利用這些歷史文化資源開展實踐教學,可以讓學生感受歷史的氣息,拉近歷史與生活的距離,啟迪他們更好地認識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進一步提升“綱要”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總之,“綱要”課程作為一門新增設的以歷史知識為載體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教師必須正確把握課程定位,充分發(fā)揮課程優(yōu)勢,努力貼近學生實際,不斷總結教學經驗,積極改進教學方法,切實提高教學實效,才能使其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歡并終生受益的一門課程。
[1]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修訂版).
[2]沙健孫.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的若干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9).
[3]朱志敏.高校“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的幾個問題[J].教學與研究,2007(5).
[4]李松林.“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教育,2007(7).
G642
:A
:1673-1794(2010)04-0102-03
吉曉華(1965-),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近現(xiàn)代史。
滁州學院教學研究項目(2007jy006)
201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