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雯霞,張志超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論藝術生大學英語聽力策略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呂雯霞,張志超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藝術生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有自己的具體需求、學習現狀和特有的學習風格,論文在前人聽力學習策略實證性研究的基礎上,參照二語學習水平、學習專業(yè)及性別等三種因素,對聽力策略選用的影響和大學生英語聽力策略使用的總體情況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索藝術生大學英語聽力策略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藝術生;聽力策略;實證研究;影響因素
近年來,外語教學研究的重點逐漸從教學法研究轉移到“如何教”和學生的“個體差異”上來。國外的語言學家把引起語言學習者個體差異的變量歸納為年齡、智力、語言學習能力、認知風格、個性特征、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學習觀念等。學習者的自身因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可控因素,指通過學生自身的努力可改變的因素,如動機、觀念和策略等;另一類是不可控因素,指那些靠自身努力無法改變的因素,如智力、語言能力、個性特征、學生過去的英語水平、教師的教學質量等。藝術生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有自己的具體需求、學習現狀和特有的學習風格,對他們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者的潛在智能,研究那些可變因素(即可控因素)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論文在前人聽力學習策略實證性研究的基礎上,參照二語學習水平、學習專業(yè)及性別等三種因素對聽力策略選用的影響和大學生英語聽力策略使用的總體情況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索藝術生大學英語聽力策略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
國外很多學者把聽力理解策略看成是一種學習策略。關于學習策略的含義,國外學者們的看法各有側重:Chamot認為學習策略是學生采取的技巧、方法或者刻意的行動,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習效果和易于回憶語言的形式及內容;Rubin認為學習策略是有助于學習者自我構建的語言系統(tǒng)發(fā)展的策略,這些策略能直接影響語言的發(fā)展;Oxford認為學習策略泛指學習者為了促進學習而采取的一切行為;我國的學者嘗試把“學習策略”定義為“一切有利于學習的學習者思想和信念,以及學習者所采取的具體方法和行為”,前者為內隱的心理活動,后者則是顯性的可視行為。而聽力理解策略的研究是以學習策略為理論框架的。已取得成果的聽力學習策略的實證性研究,均以O’Malley&Chamot(1990)的框架為藍本,引用Oxford(1990)的部分策略,結合聽力理解過程的獨特性,提出自己的聽力策略分類。有的研究將聽力策略分為五大類,包括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有的研究將聽力策略分為三大類: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以及社會/情感策略。盡管聽力策略的具體分類不盡相同,但均認可三大類策略,即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以及社會情感策略。
2006年賀夢依對174名復旦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進行了聽力學習策略實證性研究,將聽力策略分為三大類: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以及社會/情感策略,研究結果顯示:(1)高分組和低分組學生在選用策略時,各有自己的偏好,高分組學生更多地運用元認知策略,而低分組學生則更多地運用認知策略;(2)文科和理科的學生在聽力策略的使用上呈顯著性差異,文科學生使用策略的數量明顯多于理科學生;(3)男女學生使用聽力策略的頻率相當,只是在社交/情感策略上有顯著差異性。同年,聶鳳芝、袁麗英對139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聽力策略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把聽力策略分為五大類:記憶策略、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補償策略和社交情感策略。從得到的數據來看,學生運用策略的總頻率不高(除補償策略外),屬于中等水平范圍。各種策略使用的頻率從高到低依次排列為補償策略、元認知策略、記憶策略、社交情感策略和認知策略。補償策略是學生使用最頻繁的策略,是提高聽力理解正確率的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也是學生學習策略受到考試影響的一個有力證據。認知策略的使用最低,這表明學生對于課后自學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監(jiān)控能力,盡管他們在思想觀念上已經認識到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卻遠遠做不到有效地管理自己,尤其是課后的主動操練和總結復習成為學生最大的弱項,大大阻礙了新舊知識的相互聯系和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以及運用能力的發(fā)展。
2006年孫琳對藝術本科生英語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研究結果發(fā)現:(1)非藝術專業(yè)本科生的學習瓶頸是詞匯,語法已基本掌握;而對于藝術專業(yè)學生來說,學生語法知識零碎,缺乏基本的語法意識,語法是他們英語學習的“瓶頸”。(2)藝術生過多依賴教師和課堂,把英語課當作歷史、地理一樣的知識課,對英語學習規(guī)律的錯誤認識影響了他們學習方法和策略的選擇,阻礙了他們的學習。(3)大部分同學已經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而且,并未因為英語基礎差而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他們愿意學習,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4)在英語學習目的性上,藝術生和其他本科專業(yè)學生具有共性,都是為了獲得學位、完成學業(yè)、高薪就業(yè),持融入性動機。(5)藝術生的學習風格受到專業(yè)學習的影響,他們參與、實踐意識強,大膽創(chuàng)新,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敏銳的觀察力,追求自由、無拘束的學習氛圍,但往往忽略文化基礎課的積累。
聽力是一種辨別并理解他人所說內容的能力。聽力教學就是幫助聽者掌握、記憶信息,分析被接受的信息的活動。VivianCook認為,聽力理解的過程可以分為詞匯獲得——解析——記憶與認知三個階段,它們不斷重復、不斷修正,以獲得對所聽信息的全面的、正確的理解。聽者利用相關背景知識幫助理解聽力材料的過程是自上而下的過程。如果對背景知識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的話,聽者就會利用聽力材料中的詞匯、句法、語法等方面來了解、分析和掌握聽力材料的全部內容。這是聽力活動的另一個信息處理過程,是自下而上的過程。自上而下的過程解釋了非語言因素(背景知識)對聽力理解的影響,而自下而上解釋了語言因素(包括詞匯、語法、句法等因素)對聽力理解的影響。只有將兩者交替結合起來,才是正確的、完整的聽力活動過程。通過對整個聽力過程的分析,筆者認為在聽力教學中培養(yǎng)藝術生的策略運用能力,就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元認知,其實質就是人們對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表現調節(jié)。元認知理論一般認為,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和元認知調控。元認知知識是關于學習者對語言學習過程的認識。良好的元認知知識能夠彌補其一般能力傾向的不足,促進解決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元認知調控是指個體不斷控制自己的認知過程所進行的監(jiān)控、調節(jié)活動。它包括計劃、監(jiān)控和評價三種技能。學習者認知過程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元認知的水平。元認知直接制約或促進認知策略的發(fā)展,它對學習者的認知策略起著定向、調節(jié)和整合的作用。
依據賀夢依的實證研究,聽力策略的選用與二語水平有直接的關系。二語水平較高的學生更多地運用元認知策略,二語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更多地運用一些具體的認知策略。而根據孫琳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各省市在高考錄取新生時,對藝術生的控制分數比普通類專業(yè)生均低200-252分,藝術生的文化基礎明顯低于其他專業(yè)生。藝術生處于語言學習的第一個層面,即Learning language,他們對語言的學習還缺乏一個系統(tǒng)性的認識,更多地運用一些具體的認知策略。Oxford(1993)在她的一篇關于語言學習策略的綜述性文章中指出:“近期的研究表明,許多學習不成功者不但了解并且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學習策略,而且使用的學習策略同學習成功者一樣多。然而,學習不太成功者使用這些策略的隨意性較大,沒有精心的計劃性和針對性?!睂W生的元認知意識將會大大地提高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管理和支配能力,使其主動為自己的學習設立目標、制定計劃和評估效果。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藝術生的元認知策略意識,培養(yǎng)學生了解認識自己學習過程的意識,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監(jiān)控、調節(jié)自身的學習活動,選擇適當的學習策略統(tǒng)領整個英語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保障良好的學習效果。
大部分的藝術生學習者已經意識到英語的重要性,而且并未因為英語基礎差而失去學習興趣和信心。他們愿意學習,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在聽力學習策略上,他們選用策略的頻率要高于理科學生,更傾向于運用一些具體的認知策略。但是,聶鳳芝、袁麗英的研究也發(fā)現,學習者在聽力學習過程中認知策略的使用頻率最低,學生對于課后自學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監(jiān)控能力,盡管他們在思想觀念上已經認識到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卻遠遠做不到有效地管理自己。因此,在聽力教學課堂上,教師應注重保護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對藝術專業(y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策略運用進行積極指導。
背景語境由言語交際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和交際雙方的個人歷史、文化背景所構成。從聽力過程來看,背景知識使我們對聽力材料展開充分聯想,在記憶庫中挖掘與聽力材料相關的知識,進而幫助我們充分理解聽力材料。在指導學生聽力時,適時地介紹英美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對聽力材料的理解。同時,在聽力練習過程中,學習者要加強英美文化背景意識,通過課外主動觀看英語電視和電影等手段,增加文化背景意識的敏感度。
根據聽力過程規(guī)律,語法意識在聽力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若僅憑聽力材料本身進行理解的話,我們會通過單詞——句子——段落這樣的順序進行理解,句子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任何句子都是根據一定的語法標準來組成的,是表達完整思想具有一定語法特征的最基本的語言單位。在聽力過程中,對句子的理解尤為重要。在聽力過程中,學習者通過大腦接收信息的瞬間產生短時記憶,利用語法意識分析句子成分,從而形成長時記憶。而藝術專業(yè)學習者語法知識零碎,缺乏基本的語法意識,語法是他們英語學習的“瓶頸”,在日常的聽力練習中就需加強語法意識培養(yǎng),促進聽力能力的提高。例如,The tall boy with blond hair who is locking his bicycle is from Finland,a small wealthy country in Europe.這句話成分較多,句子也比較長,單憑短時記憶很容易丟失聽力信息。通過語法分析,可將成分簡化為:The tall boy is fromFinland.The tall boy has blond hair.The tall boy is locking his bicycle.Finland is a small wealthy country in Europe.這樣,主要信息都能夠清晰地保存在大腦里。
在英語句子中,語音知識如句子重音、語調等對表達思想和意義起著重要的作用。搞不清句子中的重音,往往會把意思理解錯。通過理解重讀單詞或詞組的語意,不但可以找到談話的關鍵和中心意思,而且還可以由此對談話者的真正意圖作出正確的推理。在聽力教學活動中,可以對英語發(fā)音差的學生進行正音,糾正他們不正確的發(fā)音。同時,向學生講解一些關于英語連讀、弱讀、不完全爆破等語音知識。此外,向學生簡要講明英音和美音發(fā)音方面的不同,要求學生模仿并背誦一些簡短的有聲讀物,不失為一種比較切合實際的做法。對于學習者,有意識地模仿正確的語音語調,并將之與外國人錄制的錄音帶進行比較,找出差距進而改正,也是積極有效的方法。
聶鳳芝、袁麗英研究發(fā)現,補償策略使用頻率較高,原因應該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和目的有關,學習者的目的和動機決定了他所愿意采取的策略。就英語學習目的性,藝術生和其他本科專業(yè)學生具有共性,都是為了獲得學位、完成學業(yè)、高薪就業(yè),持融入性動機。他們在選擇英語學習的方法時會充分考慮到CET-4、6級考試的內容和考試形式。這種觀念勢必會造成學生對于技巧(即補償策略)訓練的選擇要高于對長期技能(即認知策略)培養(yǎng)的選擇。筆者認為,補償策略的運用無可厚非。在聽力過程中,學習者運用一定的聽力技巧較好完成聽力任務,無疑會增強學習者的自信心,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熱情,尤其對于基礎較差的藝術專業(yè)學習者來說。因此對于聽力過程中學習者補償策略的運用,筆者提倡指導教師對此予以肯定。
聶鳳芝、袁麗英研究發(fā)現,在聽力過程中學習者社交情感策略使用頻率較低,學習者在與人交流、小組討論與合作學習方面的主動性較差,大多數學習者不愿意參加小組學習和討論活動,但藝術生的學習風格獨具特色。受到專業(yè)學習的影響,他們參與、實踐意識強,大膽創(chuàng)新,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敏銳的觀察力,追求自由、無拘束的學習氛圍。因此,指導教師要注重社交情感策略在聽力教學中的運用,在聽力課堂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指導學生在課外收聽英語廣播、觀看英文電視節(jié)目、欣賞英文錄像、聽英文歌曲等,都是其實可行的有效途徑。
[1]吳靜,魯碩.大學英語聽力策略之言語行為的探討[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9,(2):70-74.
[2]王宏應.淺析聽力活動過程與大學英語聽力的提高[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6):106-108.
[3]聶鳳芝,袁麗英.大學英語聽力策略應用調查[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81-84.
G642
A
1673-0046(2010)8-01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