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 晗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遼寧 阜新 123000)
思想政治理論課“05新方案”中明確指出:“要改進和完善考試方法。采取多種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實際表現,力求全面、客觀反映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在“05新方案”的新思路之下如何改革與創(chuàng)新,《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部分的考核體系,是需要加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要采用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需依據課程的性質、特點和教學目的,建立全面、復合的評價主體,在動態(tài)過程中進行綜合評價。
當前各高校采取的考核方式普遍存在重“知”輕“行”現象。有的學校實行閉卷考試,按照傳統(tǒng)試卷的填空、簡答等題型出題,一卷定勝負;有的學校則實行開卷考試,每位學生期末寫一篇論文,教師根據論文的質量給出該科成績,一文定乾坤;也有的學校嘗試改革,實行期末考試與平時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考試卷面成績占最后總成績的70%或80%,平時成績則占到總成績的30%—20%。這些方法雖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目前也存在教師按印象隨意打分,或者按考勤情況直接定奪的現象。這樣一來,很難令學生信服,也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失去了考核的公正性。同時,舊的考核模式過分夸大分數的功能,尤其是將成績與獎學金、評先進甚至入黨相掛鉤,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學習和考試的功利化?!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本來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這樣的終極目標一旦為分數所左右,可能就由此失去了實現的可能。
本門課如果偏重對基本理論的考核,只看學生卷面考試分數,而不注重對學生的道德行為、法律意識和法律實踐進行考評,就容易誘導學生在基礎課的學習中死記硬背一些“條條框框”,而忽視運用所學的理論指導自己的行為,忽視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和法律意識,從而造成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行為的分離,學生的知行脫節(jié),嚴重削弱了基礎課應有的教學效果。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學生卷面考試分數很高,但如果學生不注意操守,基礎課的教學在學生身上就沒有取得應有的實效。
這門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要求學生掌握人生修養(yǎng)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將這些理論知識體現在行動上。這就決定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考核方式必須有別于一般的專業(yè)課、理論課。但目前這一課程的考核方式卻是與其他專業(yè)理論課別無兩樣,即總評成績=平時成績(占20%)+期末筆試的成績(占80%),平時成績以學生考勤、課堂表現、作業(yè)等為主要評價依據,期末成績以教師命題開卷或閉卷考試的成績?yōu)橹饕u價依據。平時成績這部分中,僅靠考勤、課堂表現等方法只是片面地反映了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目前在大多數高校,任課教師主要從事課程的理論教學工作,而學生的日常管理與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班主任、輔導員和學生管理部門的教師承擔,任課教師所能了解和接觸的僅限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及上課表現情況,對于課后學生的行為表現不可能做到全程跟蹤,也就難以掌握課程對學生行為規(guī)范所起的影響和作用,在考核時很少將學生道德與法律行為規(guī)范納入考核范圍。倡導考核主體的復合、互動,就是成立一個包括任課教師、班主任和全體學生在內的考核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任課教師、班主任、學生都是考核的主體,但承擔的任務不同。任課教師獨立完成理論知識的考核,實踐性內容的考核要由任課教師、班主任和全班學生共同完成,包括在班主任的輔助下對全班學生的考核,在班委會組織下的全班同學的互相考評和學生個人的自評。通過任課教師、班主任和班委會進行考評,有利于建立對學生平時道德與法律行為進行督促和激勵的機制,使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實處;通過學生互評和自評,有利于學生道德與法律行為的自我約束和良好道德與法律行為的自我養(yǎng)成。多主體在共同參與的考核活動中,達成了對課程目標的一致性理解,并在追求目標時形成了考核的一致性程序和過程,使考核的過程同時也成了教育的過程。同時,復合、互動的考核主體使得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與學生日常管理及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相互滲透,強化了本課程對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促進和引導作用。
一般來說,需要將課堂考核、實踐教學考核和卷面考核三個環(huán)節(jié)成績比例作出一個浮動性規(guī)定,具體比例由各任課教師在該范圍內自行把握。同時,針對不同的考核方式分別擬定具體的成績評定標準,特別是對課堂考核和實踐教學考核這些本身又包含若干組成部分的考核構成,成績評定標準要仔細研究,盡量做到細化又具有可操作性。課堂考核,包括出勤情況、課堂表現、筆記和作業(yè)完成情況及日常行為表現,占總成績的20%。實踐教學,可以論文、討論和社會實踐為形式,教師根據學期初所確定的探究范圍,可使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共同完成一篇探究式論文并在全班進行答辯。將學生社會實踐內容納入考核范圍,酌情給予成績。全過程考核方式的優(yōu)點在于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狀況,有利于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素質的全面檢驗和提高。以分組論文的完成為例,教師學期初結合所學內容,特別是將社會發(fā)展中鮮活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內容,甚至社會熱門話題作為探究內容給學生下發(fā)探究范圍,通過以小組為單位的共同調查、搜資、探究來完成論文,既注重考核學生思考、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使考核內容從校園延伸至社會,以提升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人文素養(yǎng),還增強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再以課堂表現為例,分三個層次:課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和提問,踴躍發(fā)言的,得分為優(yōu);能認真聽講,遵規(guī)守紀的,評分為合格;擾亂課堂紀律,做與課堂教學無關的其他事情(諸如交頭接耳、看小說、玩手機、睡覺等)的,評分為不合格。
以往的教學局限于課堂、教室這一有限的空間內,而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通過德育法制課難以進行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恰恰是品德、法制意識最直接的反映。校學生處對學生違法亂紀行為會給予相應的懲戒,但因教學和管理相脫節(jié),致使違法亂紀這一事實在本門課的成績評定中沒有體現。所以,不難理解以前出現的學生品德成績?yōu)閮?yōu),可在現實生活中卻表現平平,以致行為粗俗,甚至出現違法亂紀的現象。因此,道德、法制的量化考核必須將學生的日常行為納入其中,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評定行為成績。學生的行為又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任課教師掌握,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出勤、違紀等)、課堂表現(聽課筆記、提問回答、討論演講、辯論發(fā)言等)、完成作業(yè)情況(作業(yè)、論文、演講稿、調查報告等);另外一部分由學生處、班主任、團委聯合掌握,具體參照《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則》制定量化考核細則,主要包括學生的思想政治表現、道德行為、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遵紀守法、愛護公物、心理健康狀況、勞動態(tài)度、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者活動等。學生在校期間,始終要嚴格要求自己,通過強制達到自覺,內化為一種堅定的信念,轉化為實際行動。這就要求學生處、團委等學生教育管理機構的輔導員和班主任也參與本門課的考核,任課教師要與他們相互溝通,教與管相互滲透。給予輔導員、班主任10%—20%的參評分值,任課教師再統(tǒng)一匯總。同時也可以考慮讓任課教師參與學生管理規(guī)則的制定,將思想道德標準量化、具體化,使之更具可操作性。由學生干部在專職學生工作人員的指導下考核學生的日常思想道德表現,由專職學生工作人員報任課教師匯總。這樣,就能使學校的教學與管理融為一體,有效地避免教學與管理相脫節(jié)的“兩張皮”現象。
考核方式是考核體系中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全面、立體的考核目標決定了考核方式必須做到動態(tài)、綜合?!盎A”課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普遍采用終結性考核,往往是在一個學期結束時對課程理論知識進行全面考試。雖然這種考試對于了解學生一個學期以來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的提高狀況十分必要,但這種終結性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學生平時學習態(tài)度與課程成績脫節(jié)現象,使得學生往往以應付最終考試為主,在平時學習時忽視了能力的培養(yǎng)。知識的掌握可以在期末臨近時通過突擊進行強化記憶,但思想觀念的改變及道德與法律實踐行為的形成則需要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平時學習積累及教師、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恰當的考核方式應當是使形成性考核與終結性考核有機結合起來,將期末考試與學生平時的經常性考評結合起來,打破單一化考試模式,根據實際情況使考核方式多元化,實行課堂考核、實踐能力考核和卷面考核這種綜合考核方式。將課堂考核、實踐考核和卷面考核等考核方法以動態(tài)的形式靈活運用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使考核呈現出由始至終的、動態(tài)的全程性特點。既有利于學生將理論知識同社會現狀的結合,又有利于學生道德與法律理論的學習同道德與法律實踐的結合,有利于學生良好道德與法律行為在平時學習生活中的養(yǎng)成。
本門課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終止于學期期末,但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修養(yǎng)行為是貫穿大學四年的,甚至是終生的,所以對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評價不能隨著本門課的結束而終止,考核應持續(xù)至畢業(yè)。學生在校期間如有違法亂紀行為,即使先前本門課考評通過,也取消其成績,而且重修本門課程,這樣就避免了一考終結性評定,延長了德育水平及法制意識的考核時間,既增強了學生對本門課的重視程度,又促進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考評方式方法的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上,教師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認真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聯系學生實際,聯系時事政治,聯系熱點、焦點,使《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更富有時代感,只有學有所用,才能使學生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學習更有興趣,學生才會主動關注政治和時事,同時也培養(yǎng)了運用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由于改革后的考試注重能力考查,答案已不能從書本上現成抄襲,因而教師必須摒棄舊的教學方法,在“活”字上下功夫,這個“活”體現教學模式由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轉變。例如在布置課后作業(yè)、設計論文題目、組織討論時,既要使內容具有時事性,又要把握住深度和廣度,同時結合學生的興趣取向,在凸顯共性內容的同時彰顯學生的個性。教師在備課時把教材處理活,講課時把學生發(fā)動活,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其綜合素質。
總之,教師要下功夫在平時教學,應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通曉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更要有精湛的教育教學藝術、廣博的知識、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靈活的課堂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此,才能保障考評方式改革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