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
腎上腺轉移瘤無典型形狀與體征,臨床不易發(fā)現(xiàn),腎上腺轉移瘤的CT診斷率高達99%,已成為發(fā)現(xiàn)腎上腺病變的最有價值的診斷方法[1]。本文總結1995年3月至2009年8月經臨床和病理證實的腎上腺轉移瘤58例,分析探討CT表現(xiàn)特征和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42例,女16例;年齡27~73歲,40歲以上占82%。臨床表現(xiàn):臨床上除有原發(fā)癌的表現(xiàn)外,腎上腺轉移瘤多無功能,多無腎上腺內分泌功能改變的表現(xiàn)。少數(shù)因腺體嚴重破壞而出現(xiàn)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癥[2],原發(fā)腫瘤:肺癌42例,肝癌、腎癌各3例,結腸癌2例,胸腺癌、膀胱癌和子宮平滑肌肉瘤各2例;另2例未查到原發(fā)腫瘤,但同時伴有其他臟器轉移,結合臨床和CT導引下活檢確診為腎上腺轉移瘤。
1.2 方法 采用島津4500CT機和西門子SOMATOM Sensation16 CT機,常規(guī)掃描前30 min,口服1.5%泛影葡胺200 ml,臨掃描前再服200 ml,用以充盈胃、十二指腸,避免將未充盈造影劑的腸管誤為腎上腺腫物[3],常規(guī)平掃,患者取仰臥位,先掃定位片選擇層面或以劍突下20mm水平作為起始線,向下逐層掃描。一般層厚5mm,間隔4mm,掃描下界應包括腎門,以免遺漏低位腎上腺腫物。在工作站將圖像信息進行三維重建及MPR后處理。本組40例做CT增強掃描。
2.1 腎上腺區(qū) 58例中42(72%)例為單側,16例(28%)為雙側,總計為74個腎上腺腫瘤。
2.1.1 腫瘤大小 范圍1.5cm×1.5cm~10cm×12cm。雙側受累者兩側瘤體均不等大。
2.1.2 腫瘤外形 圓形(30/74)、卵圓形(29/74)或分葉不規(guī)則形(15/74),腫塊邊緣清楚(62/74)、模糊不清(12/74)。圓形、卵圓形多見于<5cm的腫塊,分葉狀不規(guī)則形和邊緣模糊不清者多見于直徑>5cm的腫塊。
2.1.3 腫瘤密度 本組74個腫塊中,平掃呈實質密度68個,CT值29~78 HU。呈囊性低密度16個,CT值8~35 HU。本組增強病例中的腫塊及囊壁呈均勻或不均勻強化,CT值56~85 HU。
2.2 侵襲周圍結腸 本組18例侵襲下腔靜脈,腫塊將下腔靜脈包繞或與下腔靜脈壁粘連;6例侵襲腰大肌。
2.3 其他臟器并發(fā)轉移 肝臟轉移11例(其中伴肺、腹腔多臟器轉移各3例),腹腔淋巴結轉移13例(伴腦、腎、胰周轉移各1例),肋骨轉移3例(伴1例椎體轉移)。這說明腎上腺轉移瘤是全身多發(fā)轉移的一部分。
腎上腺位于腎上極的上前內方。右側腎上腺通常從右腎上極上方1~2cm平面開始顯示,正好在下腔靜脈的后方,右腎上腺腫瘤多位于下腔靜脈之后。左側腎上腺與腎上極的關系更為貼近,頭部常位于腎上極前內側及胰尾后方,當腫塊在脾血管后表示起自腎上腺,在前側起自胰腺。腎上腺CT掃描應以2~5cm薄層及間隔為宜,增強掃描是必要的,以便于觀察病灶有無壞死以及與周圍血管的關系,輔以三維重建更有利于觀察腫瘤的來源及與周圍臟器的解剖關系。腎上腺轉移瘤較常見,轉移瘤的來源按發(fā)生頻率依次為肺癌、乳癌、胃癌、肝癌和胰腺癌等肝癌和腎癌可直接侵犯腎上腺造成轉移[4]。腎上腺轉移癌最常見的原發(fā)癌是肺癌。本組源于肺癌的轉移38例(73%),Lee等[5]報告肺癌轉移到腎上腺發(fā)生率為55.6%[5]。我們認為凡肺癌患者作胸部CT時,將腎上腺區(qū)同時作掃描是很有必要的。
腎上腺轉移瘤的CT表現(xiàn)有如下特點:①發(fā)生在單側或雙側;②腫快大小多變;③多數(shù)腫快密度不均勻;④輪廓多不規(guī)則,呈分葉狀;⑤邊緣清楚;⑥增強掃描多為不均勻強化;⑦常合并其他器官或淋巴結轉移,因此當肝癌、胰腺癌、腎癌和其他腹腔腫瘤患者做CT掃描時,也應有意識的觀察腎上腺。
腎上腺轉移瘤CT表現(xiàn)腫塊大小變化較大,本組腫塊直徑1.5~12cm,文獻資料為 3 ~11cm,平均直徑 6.4cm[6]。雙側腫塊不少見,本組占28%。本組8例呈囊狀低密度腫塊直徑均>5.0cm。其低密度灶系為腫瘤中心壞死所致。腎上腺腫塊的惡性征為腫塊直徑>5cm以上,常呈分葉不規(guī)則外形,密度不均勻,傾向于囊狀低密度區(qū)。雙側腎上腺腫塊應考慮惡性可能。腎上腺轉移瘤的診斷是綜合性的:原發(fā)癌史、惡性征和(或)并有其他臟器的轉移。當腎上腺腫塊<2~3cm時,密度不均,邊緣光滑,則可能是良性病變[7]。尤其是不伴有其他臟器轉移時,或單側腎上腺腫塊時,診斷腎上腺轉移瘤要慎重。這時做CT導引下活檢來確定診斷是很必要的。
腎上腺轉移瘤不具備腎上腺的分泌功能,對單側性或未發(fā)現(xiàn)其他器官和淋巴結轉移的無功能性腎上腺腫塊,有可能是無功能腺瘤。由于惡性腫瘤患者并發(fā)腎上腺無功能腺瘤的病例也有報道,對腎上腺腫塊的定性診斷,必須結合臨床及各種影像檢查,綜合判斷。B超、CT檢查均是本病診斷的主要方法,隨診觀察或細針活檢有助于確診。及時發(fā)現(xiàn)和診斷可增加手術治療的機會。
[1]焦次來,王宇翔,胡桂榮,等.腎上腺轉移瘤的CT診斷.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9,10(4):245-249.
[2]張雪林.磁共振成像(MRI)診斷學.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
[3]何新民,段云燕,楊旭,等.腎上腺腫瘤CT征象分析.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09,16(9):1592-1595.
[4]蒲敬澤,鐘洪偉,蔣華庭.CT、MRI對腎上腺病變的診斷分析.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08,14(2):177-178.
[5]Lee MJ,Hahn PF,Papanicolaou N,et al.Benign and malignant adrenal masses:CT distinction with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size,and observer analysis.Radiology,1991,179:415-418.
[6]Hussain S,Belldegrun A,Seltzer SE,et al.Differentiation of malignant from benign adrenal masses:predictive indices on computed tomography.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1985,144(1):61-65.
[7]Berland LL,Koslin DB,Kenney PJ,et al.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mall benign and malignant adrenal masses with dynamic incremented CT.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1988,151(1):9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