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wèi)紅
(青島 66中)
師生和諧相處,主導在老師
——一次平等對話引發(fā)的思考
◆吳衛(wèi)紅
(青島 66中)
師生和諧相處,主導在老師,為師者應先從自我做起,做起來很難,不做更難,努力去做了,贏得了學生也贏得了自己,這是一個雙贏的話題。
師生 和諧相處 自尊
一次德育實踐案例:
剛接班時,××同學上課說話,我嚴厲地批評了他,卻激起了他的叛逆心,引起了課堂上的沖突,師生都很不愉悅。我與他的談話是從他輕車駕熟、信手拈來的檢查開始的。
學生在檢查中說:“因為我的一時沖動,傷了老師的自尊”。
我反問他:“什么是自尊?”學生遲疑,回答不上來。
“自尊這個詞對我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每個人都能把它掛在嘴邊,以反擊對方。什么是自尊?讓我來告訴你。自尊是每個人內心的一種高貴的體驗。”
學生的神情很專注,顯然沒人跟他專門探討過自尊問題。
“你在課堂上頂撞老師,老師這種內心的高貴體驗得不到滿足,所以你的確傷了老師的自尊。那你呢?你的自尊是不是也受到傷害了?”
學生的第一反映是搖頭否認,但他的表情充滿疑惑,而且神情更加專注:老師怎么能主動說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呢?這肯定與他以前的經驗不相吻合。
“肯定是,因為老師在課堂上批評你,你覺得在同學中丟了面子,換句話說你內心的高貴體驗得不到滿足,所以你的第一反映就是頂撞老師,去毫無顧及地維護自己的尊嚴,對不對?”
學生聽得很認真,顯然我這番話觸動了他。
“你如果真要維護你的自尊,能不能從一開始就做好?不要讓老師批評你?”
學生心悅誠服地點點頭,看來這番談話真正說到他心里去了。我為自己這次成功地德育實踐而驕傲。
結果:
這是一次很平等的關于尊嚴的對話,不是站在師與生的立場上,而是以一種平等的身份在用心交流這個話題,沒有任何的說教成分,但卻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后的課堂上 ××總是很注意維護師生間相互的“尊嚴”,學習狀態(tài)很好,在高考中取得了美術專業(yè)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大學。
引發(fā)的思考:
這件事長時間地印在我的腦海里,與課堂上嚴厲的批評相比,顯然心平氣和的心靈對話更能彰顯出教育的實效,讓學生感覺老師作為朋友的真誠,而不是在枯燥、呆板的說教。
同時,這件事也對我原來所固守的師道尊嚴形成了強烈的沖擊,我不得不承認高高在上迂腐的去固守師道尊嚴是失敗的。師生關系的和諧需要師與生的共同維系,更需要老師多一分寬容與理解去面對時代的變化,面對個性太過張揚,在我們看來越來越難教的學生。有些事實是永遠無法回避的,我們必須去正視它。
1.師生間代溝呈擴大趨勢
在學生當中有這樣一句話: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 20年形成一個代溝,七八十年代是 10年形成一個代溝,八九十年代則是 5年左右形成一個代溝,現(xiàn)在則是差兩三年就說不到一塊兒去了。代溝時間間隔呈逐漸縮短的趨勢。學生的話很形象地揭示出了我們的學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急劇發(fā)生的變化,教師和學生之間按照這個衡量標準早已不是一、兩個代溝的問題了,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個性太過張揚、獨立、自主、叛逆、耐挫性差,容不得半點批評(即使是他做錯了)的學生。因此,如果老師繼續(xù)抱守著幾十年前的殘缺觀念,板著面孔而不俯身傾聽交流,抱守著師道尊嚴的原則不放,只會使師生間的隔閡更深,交流更困難,關系更難融洽。
2.學生獲得知識呈多元化趨勢。這是一個知識信息急劇爆炸的時代,知識淘汰的速度加快,學生接受信息知識的渠道增多,學校不再是獲得知識的唯一場所,老師也不是唯一的傳道授業(yè)解惑者,贏得學生的信服與愛戴很難,這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
古人云:天不變,道亦不變。而今,時代在變,為師之道亦應改變。正視事實,正視我們的教育群體,正視無可更改的教育現(xiàn)狀,作為老師的我們惟有加強自身涵養(yǎng),以飽滿的學識和豐厚的人格去贏得師道尊嚴,而不能再機械地再以幾十年前的標準來迂腐地衡量學生,要求學生。
中國自古隆禮尊師,“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者”蘊含著豐厚的學識底蘊和厚重的尊嚴,讓人肅然起敬。教師是權威,是中心,以長者身份自居。但不可否認古為師者在要求學生尊卑有序唯唯諾諾絕對服從的同時,也忽略了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關于師道尊嚴的最早出處來自《禮記·學記》:“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師尊,師尊然后知敬學”,講究的是師嚴——師尊——知學。然而,在講究民主、平等的今天,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唯一的信息來源,其絕對權威地位正在受到挑戰(zhàn),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命令式、粗暴式的教育現(xiàn)在的學生幾乎是無效的,他們會義無返顧變著花樣地叛逆、對抗,長此以往,師生關系惡性循環(huán)。訓話只能導致師生間的關系更加緊張,走進學生心靈,觸動學生心靈深處脆弱敏感的所在,進行民主的平等的交流對話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尊重,而不能強迫學生服從自己的意志,接受自己的權威。
要不要“師道尊嚴”是當今討論的熱烈話題之一。時代的發(fā)展在拷問我們這些為人師者,誰能禁得起師道尊嚴的挑戰(zhàn),現(xiàn)在的學生早已不是過去的學生,盲目而機械地讓學生服從教師的權威,結果只能是適得其反。一個人的尊嚴來自于他的行為,“師尊”建立在“師學”、“師道”的基礎之上,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人品好,講課好,學生對老師的要求不過如此,“親其師,信其道”,折人以心而非折人以威,一位老師如果能禁得起“師道”的考驗,也就無愧于“師尊”了。如果只會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時時出錯、口碑極差,為師者不能以師道服人,何談師尊呢?因此我們在抱怨學生難教的同時,一定要把盲目的面子與尊嚴稍微一放,在內心深處拷問自己,是否符合師道尊嚴的要求?
師尊并不意味著老師拋棄尊嚴,跪著教書,向學生乞求討好什么,恰恰相反,而是以一顆尊貴的心靈與學生進行一場民主平等的對話,對學生因勢利導,這樣才能真正贏得學生的尊重,相互尊重是師生和諧的前提。
教師肩負著“教學”與“教育”的雙重使命,因此教師要突破狹隘的備課觀念,樹立大教育觀念,不僅僅是為專業(yè)課的教學而備課,而更要為育人備課,認認真真地上好隨時都要面對的德育課。長期以來,我們的德育總顯得蒼白無力,學生聽慣了千篇一律的說教,對老師苦口婆心地諄諄教誨充耳不聞,試舉一例就很形象地說明問題:
周六上課講卷子,提問 ××,答:沒帶。正說著,手表鏈不知怎么就脫落了,很戲劇化。我避免了正面沖突,暫且擱下。周一,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讓他幫忙修一下手鏈。男孩子動手能力很強很快就搗鼓好了,滿臉疑惑恭恭敬敬地遞給我。我問他:“你知道這快表鏈為什么突然斷了嗎?”我的本意是想進行一番形象的比喻:“表看起來是突然斷的,但其實有一個長時間松懈的過程,學習亦如此,不能有任何松懈,你學習的鏈子今天掉一點,明天掉一點,最后高考的時候就會掉一個大鏈子?!钡珜W生的回答卻讓我啞然失笑:“讓我氣的”。這句話是脫口而出的,沒有一個大腦思考的過程。他為何會有這樣的聯(lián)想?我唯一的答案就是:我們僵化教條的德育模式教給孩子的思維定式!少一些尊嚴,多一些寬容理解吧,認真去思考面對我們的學生,備課無處不在。
學生習慣了我們這樣的訓導方式:叫過來即批,狠狠的批,叫來家長接著批,直到他承認錯誤。然而,學生是否真的從內心深處意識到錯誤了呢?不盡然。教育學生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精心準備一次德育課很難,不同的教育對象要準備不同的教案,不要老生常談,找到談話的切入點,講究一下談話的藝術,絲絲入扣,環(huán)環(huán)相接,這樣方能在學生面前游刃有余。學生會佩服老師的睿智與內涵,更會打心底里心悅誠服,因為你的談話觸及到了學生的心靈深處。本文中舉例的兩次教育實踐我都做了精心準備,注意了談話技巧,事實證明是成功的。
最后,我想到的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厚重,我們面對的教育群體無法改變,改變的只有自己。師生和諧相處,主導在老師,為師者應先從自我做起。做起來很難,不做更難。努力去做了,贏得了學生也贏得了自己,這是一個雙贏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