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虎潤
[作者通聯(lián):陜西岐山教研室]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從自己的實際教學活動出發(fā),發(fā)現(xiàn)、分析其中的問題,并通過教師之間的合作、討論來探求改進教學的重要途徑。教學反思可以從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教學流程的設計及教學效果的評估四個方面來進行。本文以部分教師對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中的《別了,不列顛尼亞》一課的教學反思為例,探究課堂教學,反思教學得失,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回歸點。教學目標的制訂是否準確清晰,不僅影響著教學過程的展開,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約著教學效果。教學目標的確定有三個目的:一是確定教學范圍、教學內(nèi)容、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二是確定教師將采取的教學步驟、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每個步驟或環(huán)節(jié)將進行的教學活動,指導教師有條理地去完成教學計劃或任務;三是明確學生要達到的學習要求或水平,為教師本人及教育監(jiān)督者提供檢測的標準和依據(jù)。如果教學目標的描述比較籠統(tǒng),或缺少標準和層次,或只關注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而忽略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品格的培養(yǎng),或忽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開發(fā)等要求,忽視對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規(guī)劃和培養(yǎng)等,都將影響到教學效果。
如:某位教師關于本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本課的教學,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三個方面:
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從教學實際看,基本上實現(xiàn)了這些目標,但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從三維目標要求看,這三個教學目標,只重視了“知識與能力”,忽視了“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也不夠到位。
新聞是一種特殊的實用體裁,盡管新聞稿是文本,但是新聞的教學不能過分拘泥于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路子,而應該向?qū)嵱玫姆较蚺ΑR虼?,新聞不能當作純文本來解讀,故而本課教學重點應該確立在把握文體特征,篩選信息,概括要點上;教學難點應該確立在引導學生由課內(nèi)向課外拓展延伸,有效處理生活中的新聞信息上。這樣,教材才能成為例子,也才能煥發(fā)出課堂鮮活的色彩。通過學習本文,可引導學生養(yǎng)成從生活中涉獵信息,諸如看新聞、讀報紙的良好習慣,要引導學生關注國內(nèi)國外政治事件,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擴大視野、豐富學養(yǎng)。同時,結合教學實際引導學生進行一些貼近校園生活的新聞寫作,如給校報寫一篇消息,報道學校運動會開幕式的情況,或報道文學社活動開展情況等等。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實際運用能力。
在新課程背景下,對語文課程教學內(nèi)容的重視已經(jīng)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學內(nèi)容成為理念與方法之間不可缺少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多種原因造成了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不確定性,諸如課程內(nèi)容、教材內(nèi)容與教學內(nèi)容三者之間不盡和諧,不盡一致,加上文本解讀的多元化和教學形態(tài)的多樣性,教師個人的業(yè)務專長和個性特點的差異因素等,使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產(chǎn)生了其他學科教師也許并不存在的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實施教學行為的過程中,要選擇適合選文類型、適合教材要求、適合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內(nèi)容。
如:某位教師本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新聞從結構上看,分為標題、導語、主體三部分。本課的教學也要緊緊抓住這三個部分,引導學生細致理解,深入分析,獲取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理解標題要突出新穎性。如本文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一為倒裝句式,“別了”擲地有聲,突出了英國統(tǒng)治香港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二為借代修辭手法,不言英國政府而言“不列顛尼亞”,手法獨特,發(fā)人深思;三為語言簡明、醒目。理解導語要突出簡潔性,要抓住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四個要素,即什么人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做什么事。要扼要敘述,達到提綱挈領的目的。理解主體要突出敘事的層次性。本則新聞敘事分為兩部分,一為英國告別儀式,一為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主體部分之所以以精確到分的時間推移為序,詳盡地記錄事件全過程,就是因為這是香港這個世界大都會回到祖國懷抱的莊嚴時刻,就是因為這是中國政府收復失地、行使主權的歷史性時刻,是值得世界矚目并將載入史冊的偉大事件。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現(xiàn)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jù)教學對象的特點和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經(jīng)驗、風格,運用系統(tǒng)的觀點與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為優(yōu)化教學效果而制定實施方案的系統(tǒng)的計劃過程。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把握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選擇適當?shù)慕虒W方法、教學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實施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通過教學設計,教師還可以有效地掌握學生學習的初始狀態(tài)和學習后的狀態(tài),從而及時調(diào)整教學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學措施,為下一階段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好的教學設計可以為教學活動提供科學的行動綱領,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忽視教學設計,則不僅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學走彎路,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如:某位教師本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本課的教學過程設計為:
一、情境導入:1.展示香港回歸畫面,烘托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2.復習新聞的特點;3.導入新課,速讀全文,你最想說一句什么話?
二、分小組學習本文: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2.小組學習(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選擇適合你或你小組的方法進行學習;老師建議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鍵句體會深刻含義);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4.各小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果;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三、比較閱讀:多媒體給出新聞稿《陜西文藝界走進寶雞采風活動再掀高潮》,比較該文同課文的的異同點。
四、課后反饋:完成課后練習1、2題。
從教學實際情況看,基本上完成了以上過程預設,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效果的評價來源于以下五個方面:一是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yǎng);二是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形成;三是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與開發(fā);四是課堂氣氛的熱烈與和諧;五是學有所感、所想、所得、所獲。語文教學過程要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揚民主意識和人文精神,構建熱烈、踴躍、自由、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洋溢著濃厚的文化色彩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因此,教師應該對教學活動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勢、反應層次、活動程度及效益、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及訓練反饋等情況深入反思,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某位教師本課的教學反思如下: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新課程理念強調(diào),教師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語文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將學生的閱讀積累轉(zhuǎn)化為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素養(yǎng)。從全國高考和各地中考的命題特點來看,近年來,以新聞為背景材料的語言運用題目較多,如將一則新聞材料概括成一句話新聞,給新聞材料擬寫標題,概括新聞的要點等等。如果在教學中,能在引導學生注意新聞體裁的基礎上,結合考題,進行相應的拓展訓練,及時反饋,就可以突出教材的范例作用,將課堂教學同語文考試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新聞文體的閱讀、理解和運用能力,達到舉一反三、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總之,教學反思千頭萬緒,凡是一切與教學活動緊密相關的內(nèi)容都可納入教學反思的范疇,廣大教師也可采用教學日志、教學后記、教育敘事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反思。但反思要有感而發(fā),談成敗、論得失,盡量做到角度小、挖掘深、有思想、講實效,避免不貼實際的泛泛而論。各級教育管理和教研部門要大力倡導教師反思教學之風,組織相應的學習和研究活動,努力使教學反思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鑄煉教師教學藝術的必要方式,從而打造一支敬業(yè)樂教、業(yè)務精湛的教師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