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鳳 黃金蘋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筆者對 48例手足口病患兒進行了護理觀察,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48例手足口病患兒,男 26例、女 22例,年齡 30d~7歲,其中 3歲以下 33例?;純壕邪l(fā)熱,熱型不一,體溫超過 38.5℃有 13例;均有口腔黏膜皰疹及手足、臀部皮疹;均按《實用兒科學》第 7版中手足口病的診斷標準[1]確診。
1.2 治療措施 包括加強隔離、適當休息、合理營養(yǎng)及對癥處理。服用維生素B、維生素 C與抗病毒藥物,采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或遵醫(yī)囑口服退燒劑等。
1.3 結果 經臨床對癥治療和精心護理,本組患兒未出現(xiàn)任何并發(fā)癥,治療有效率 100%,住院 2~13d,均痊愈出院。
2.1 消毒隔離 患兒一旦被確診后,應立即予以消毒隔離治療,防止疾病蔓延擴散。應將患兒安置在經常通風、溫度適宜的隔離室內,紫外線循環(huán)機定時消毒病房。護理不同患兒前,要嚴格消毒雙手,防止交叉感染。
使用一次性壓舌板。配備足夠的體溫計,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后的醫(yī)療護理用具浸泡于 500 m g/L含氯消毒劑 30mi n,清水沖凈擦干備用?;颊呖赡芙佑|到的物品表面、留觀室、病區(qū)的床頭柜、床架、診療護理用過的非一次性的儀器、物品等,可用 500 mg/L含氯消毒劑浸泡或擦拭,2次/d,污染時隨時消毒,金屬物品消毒15m i n后用清水擦洗,減少含氯消毒劑的腐蝕性。危重患者使用醫(yī)療護理用具一用一消毒,同時加強無菌技術操作,重視做好呼吸機及各種管道的消毒[2]。
2.2 心理護理 由于手足口病的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病房環(huán)境,患兒易產生緊張、恐懼等心理,常表現(xiàn)為哭鬧,不能安靜地接受治療與護理。因此護士接待患兒時,態(tài)度要親切、熱情、和藹,取得患兒的信任,要根據患兒的心理特點,利用音樂、圖畫等特殊語言,作為心理支持的輔助措施使患兒放松和愉悅、減輕緊張心理,配合治療。與此同時,應與患兒家屬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做好健康宣教,如指導家長做好病情觀察,教會其口腔、皮膚護理及飲食調整的方法等,爭取家長的積極配合,有助于患兒疾病的治療與康復。
2.3 密切觀察病情,預防并發(fā)癥 護理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有無胸悶、氣促、心率增快等表現(xiàn)。如有上述癥狀,立即通知醫(yī)生,協(xié)助醫(yī)生做心電圖查心肌酶譜,明確患兒是否并發(fā)心肌炎,給予相應的處理。注意觀察患兒有無頭痛、惡心、嘔吐甚至抽搐等,協(xié)助醫(yī)生進行處理,重癥者加用丙種球蛋白以提高患兒的免疫力。
2.4 發(fā)熱的護理 小兒手足口病一般為低、中度發(fā)熱,無需特殊處理,可讓患兒多飲水。對體溫在 37.5℃~38.5℃的患兒,給予散熱,對體溫在 38.5℃以上的患兒,給予泰諾等小兒退熱藥[3]。對嘔吐、腹瀉的患兒,及時清理并消毒,更換污染衣物。
2.5 口腔及飲食護理 每次進食前后,囑患兒用溫水或生理鹽水漱口。不會漱口的患兒可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地清潔口腔,3次/d。已有潰瘍者,給予思密達加生理鹽水調糊狀后涂擦口腔潰瘍面?;純喊l(fā)病 l周內應臥床休息,多飲溫開水。因發(fā)熱、口腔皰疹造成患兒胃口較差,不愿進食,故飲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爛時可以吃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禁食冰冷、辛辣、高鹽等刺激性食物。
2.6 皮膚護理 患兒衣服要清潔舒適,應寬大、柔軟,經常更換。床鋪應平整干燥,蓋被應輕軟,出汗后要及時更換潮濕的被褥及床單,盡量減少對皮膚的各種刺激。對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兒,應隨時清理其大小便,便盆及衣褲要及時清洗消毒,保持臀部清潔干燥,避免皮疹感染。保護手、腳部的皮膚及衣著、被單的清潔,避免污染破潰的疹子,勤給患兒洗手,并且將指甲剪短,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以防抓破疹子而造成皮膚感染。皮疹或皰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膚可涂抗生素藥膏或 1%的龍膽紫。
總之,有效的綜合護理措施可以提高療效,減少并發(fā)癥,促進手足口病患兒的早日康復。
[1]胡亞美.實用兒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02-810.
[2]黃瀛.手足口病醫(yī)院內感染防控的護理措施體會.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5):8634-8635.
[3]劉翠霞.小兒手足口病 39例臨床護理.齊魯護理雜志,2008,14(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