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臺灣特殊的歷史際遇、地理位置和社會變遷,它的文學長期以一種特別的姿態(tài)在華文世界獨樹一幟。早有以余光中、陳映真為代表的鄉(xiāng)土文學發(fā)軔,后有白先勇,歐陽子的現(xiàn)代主義作品勃興,再后又有以留美生活為寫作主體的聶華苓崛起,臺灣文學一直都在勃勃發(fā)展。在本月上榜圖書中,有3位作者來自臺灣,分別是:第一位《認得幾個字》作者張大春,第五位《目送》作者龍應(yīng)臺,第十位《愛的密碼》作者劉墉,他們正好代表了活躍在當今臺灣文壇上的不同群體。作為小說家,張大春走的是后現(xiàn)代主義路線,他的作品解構(gòu)了鄉(xiāng)土文學的莊嚴感,把文學寫作引入多樣性及趣味性的方向。這本《認得幾個字》雖然不是小說,但也是他一貫的風格,溫馨逗趣。龍應(yīng)臺是臺灣著名公共知識分子,以目光犀利、見解獨到的批評文章著稱,她的文字評社會亂象時寒氣逼人,似刀光劍影,寫親子情懷時卻溫柔婉轉(zhuǎn),如和風送暖?!赌克汀穼懜改感值?、寫朋友兒女,深邃,憂傷又美麗,宛若朱自清的《背影》一樣于細微處掀起情感的驚濤駭浪。劉墉則開創(chuàng)了臺灣流行文學勵志一派,也是最為大陸讀者喜愛的臺灣作家之一。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納蘭性德,這位正黃旗出身的貴族公子,生于溫柔富貴,詩詞卻滿篇哀艷:身處煙云繁華,內(nèi)心仍靜如止水。他的人生,是一段300年來無人破解的謎題。本月第二位《納蘭容若詞傳》以納蘭的詞來寫納蘭的人,也許這是了解他的最好方法。
第三位《天黑前的夏天》來自200年諾獎得主萊辛,挑剔的《紐約時報》曾放下身段稱贊它是“《百年孤獨》之后最好的小說”。同樣來自名家的作品還有第九位《幻夜》,作者東野圭吾曾憑它入圍日本文學大獎直木獎。
9月底電影版《風聲》上映,隨即帶動原著熱銷,小說《風聲》本月上榜排名第四,又是一個圖書影視互動的范例。而另一熱播劇《潛伏》不僅捧紅了小說作者龍一,連衍生出來的職場哲學書都跟風熱賣,《潛伏在辦公室》則屬其列,排名第六。
第七位是《河流的秘密》,蘇童在這本散文隨筆式的集子里談童年,談故鄉(xiāng),談閱讀,也談文學觀,如果你讀過他很多的小說,卻不知道他是怎么寫出來的,不妨到這里探尋一下。夏茗悠是新生代青春文學的領(lǐng)軍人物,新作《8分鐘的溫暖》位列第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