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玲
電子備課剛剛流行時,學校打字室的復印機一學期至少要換一次墨盒,64名教師一學期厚厚的幾疊電子教案就這樣從網絡上搬到復印室再轉交到教師手中。學校常規(guī)檢查,不時能看到署名“于永正”“竇桂梅”的教案,經常會發(fā)現教學設計與執(zhí)教內容不相符的情況。
為了扭轉教師們把電子備課當成偷懶的借口的局面,學校對電子備課的管理做了加減法。首先做減法,減少電子備課的數量。學校限定每門學科一個月只進行一次電子備課,減去教師簡簡單單當搬運工的次數,減去教師對網絡的依賴。其次制定“1+3+1”的電子備課加法模式:每月的一次電子備課,至少在三次探討研究的基礎上定下基本稿,授課教師必須結合本班學情、自身教學風格,在基本稿的基礎上再次進行創(chuàng)造,將其變身為具有個人特色的教學設計。
第一次備課稿由備課組長指定一名教師制定后,提交年級組。在常規(guī)備課的基礎之上增添了“讀教材”“鉆教參”“學名師”三項內容,設計者必須在相應的條目后寫下讀教材后的感想,鉆研教參后的感悟,學習名師后的心得。
三次探討研究,由教研組長或一名蹲點領導跟蹤參與,指導評析。主備教師“說課”以后,其他教師進行分析研討,提出并記錄修改意見,優(yōu)化教學設計,制定最有效的電子備課基本稿。
年級組教師拿到基本稿后,不能直接走進課堂,還需要結合本班學生學情以及個人的教學特質,進行最后一次調整:批注調整的環(huán)節(jié),寫下調整的理由,記錄調整后的效果。
就這樣,我們將“流水線”式的電子備課經過加加減減變成了充滿集體智慧的精備課。每月一次扎扎實實的精備課,促使教師丟掉電子備課的浮燥與單薄,體會到它的細致、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