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喜 馬先軍
1)山東省棗莊礦業(yè)集團中心醫(yī)院 棗莊 277011 2)山東棗莊口腔醫(yī)院 棗莊 277011
隨著社會人口的老齡化,老年期癡呆的患病率正在逐年增高。血管性癡呆(VD)是我國老年期癡呆的主要類型之一,VD中以多發(fā)性腦梗死性癡呆(MID)為最多見。MID每年發(fā)病率占人口的0.7%~1.6%[1],是威脅高齡人群生命及生活質(zhì)量的主要疾病之一。本文應用海通(甘糖酯,Mannose EsterMannose Ester)治療 MID 46例,采用簡明精神狀態(tài)檢查(MMSE)量表[2]對其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并檢測血脂、血液流變學的變化,以探討海通發(fā)揮作用的機制。
1.1 病例選擇 92例MID患者均為2003-07~2008-12我院神經(jīng)內(nèi)科住院病人,均經(jīng)頭顱CT或MRI證實為多發(fā)性梗死性癡呆。診斷符合美國精神病學會《診斷和統(tǒng)計手冊》(DSM—Ⅲ-R)制定的標準[3];神經(jīng)心理測試采用MMSE量表:文盲≤17分,小學≤20分,初中以上≤24分,社會功能活動調(diào)查表(FAQ)[4]>5分:Hachinski缺血指數(shù)量表測試評分>7分Iq。癡呆嚴重程度經(jīng)總體衰退量表(GDS)評定為3~5級,排除重度及極重度癡呆。92例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及對照組各46例。
1.2 臨床資料 治療組46例,男 28例,女 18例;年齡 56~82歲,平均(67.3±8.72)歲;病程 3個月~ 2年,平均(1.21±0.62)歲;腦梗死發(fā)生次數(shù)1~4次,平均發(fā)病(2.09±0.92)次。MM SE量表評分 15~24分,平均(19.22±4.42)分。文化程度、既往史及臨床表現(xiàn)。對照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齡55~93歲,平均(67.7±7.82)歲:病程4個月~2年,平均(1.19±0.73)年;腦梗死發(fā)病次數(shù)為1~4次,平均發(fā)病(2.13±0.71)次。MMSE量表評分 15~24分,平均(19.16±3.48)分。文化程度、既往史及臨床表現(xiàn)見表1。
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既往史、臨床表現(xiàn)、癡呆嚴重程度、MMSE評分等方面均相似,經(jīng)卡方檢驗,差異無顯著性(P>0.05)。
對照組46例,男 26例,女 20例;年齡 55~93歲,平均(67.7±7.82)歲;病程4個月~ 2年,平均(1.19±0.73)年;腦梗死發(fā)病次數(shù)為1~4次,平均發(fā)病(2.13±0.71)次。MMSE量表評分15~24分,平均(19.16±3.48)分。文化程度、既往史及臨床表現(xiàn)見表1。
表1 2組既往史及臨床表現(xiàn) (例)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胞二磷膽堿0.5g;維腦路通0.5g加入生理鹽水 500ml靜滴,1次/d,14d為1療程,間停3d,進行第2療程,共3療程。治療組給予海通(化學名甘糖酯,青島海爾第三制藥廠,國藥準字 H10940081),100mg/次,3次/d,連服6周。2組其他對癥治療相同。治療期間停用其他抗凝、抗栓藥物。
1.3.2 評價方法:治療前及治療2、4、6周后分別進行MMSE量表評分,對治療結(jié)果進行對比研究。
1.3.3 實驗室檢查:海通治療的病例在治療前、后進行了血脂、血液流變學指標測定。
1.3.4 統(tǒng)計學處理:所有數(shù)據(jù)均用CASIOfx-3600p計算器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內(nèi)、組間比較采用t和秩和檢驗及Kidit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MSE評分 比較治療組治療2周后MMSE評分比治療前提高,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 4、6周后評分顯著提高,前者t=2.110,P<0.05,后者 t=2.887,P<0.01。治療6周后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6周后(t=1.945,P<0.05)。見表 2。
表2 2組治療前、后 MMSE評分比較 ()
表2 2組治療前、后 MMSE評分比較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t=2.110,P<0.05,**t=2.887,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t=2.333,P<0.05。對照組治療2、4周后,MMSE評分與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6周后評分顯著提高(t=2.333,P<0.05)
2.2 海通治療組治療前后血脂、血液流變學變化 見表3、表4。
表3 海通治療前、后血脂變化 ()
表3 海通治療前、后血脂變化 ()
項目 n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膽固醇 465.66±1.594.69±1.343.164 <0.01甘油三酯 461.72±1.281.38±0.531.665 <0.05高密度脂蛋白 460.96±0.321.11±0.451.842 <0.05
表4 海通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
表4 海通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 ()
血液流變學指標 n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全血比黏度高切 465.66±1.59 4.69±1.34 3.164 <0.05低 切 469.85±1.57 9.31±1.48 1.697 <0.05血漿比黏度 461.66±0.27 1.55±0.19 2.260 <0.05紅細胞比積 460.479±0.0480.495±0.0491.978 <0.05
MID是由于廣泛的血栓或栓塞性腦血管病引起的多發(fā)性腦血管閉塞。腦循環(huán)、腦代謝障礙致使腦組織、腦功能累積性損害。有研究表明,MID與梗死的部位、梗死的面積大小有關,而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粥樣硬化;癡呆癥狀重者血壓、血糖、血脂較高,動脈硬化程度較重,局限性腦血流下降明顯,紅細胞變形能力減低顯著[6]。MID的治療正引起國內(nèi)外專家的高度重視。海通是一種低分子類肝素海洋藥物,能抑制凝血系統(tǒng)和激活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改善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增加血流量,改善腦微循環(huán)和腦細胞代謝,清楚氧自由基,保護缺血性腦損傷,從而改善神經(jīng)元的功能[7-11]。能降低血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率,從而大大降低了M ID發(fā)生的危險因素。
海通治療后,血清膽固醇、甘油三酯明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明顯升高:全血比黏度、血漿比黏度、紅細胞比積和纖維蛋白原等各項指標有明顯改善。治療4、6周后MM SE評分均有明顯提高(P<0.05,P<0.01),且6周后MMSE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6周后(P<0.05)。對照組僅在治療6周后評分才明顯提高(P<0.05)。MMSE量表是反映病人的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理解判斷能力等總體認知功能的心理測驗工具。本組結(jié)果表明單用胞二磷膽堿、維腦路通治療 MID,起效慢,療效差,加服海通后見效快,療效顯著。我們研究發(fā)現(xiàn)海通能降低血脂和改善血流變學的各項指標,從而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和和改善腦的微循環(huán),增加腦血流量和改善神經(jīng)原代謝,可快速改善輕、中度MID病人的認知功能,是治療MID的有效藥物。但海通發(fā)揮作用的詳細機制仍待進一步的研究。此外,在治療過程中,未見其他不良反應。
[1]趙旭.事件相關電位進展及其在血管性癡呆中的應用[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1994,2(1):28.
[2]繆鴻石,朱鏞連,主編.腦卒中的康復評定和治療[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42-44.
[3]American Psychiatrick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M].Disorders.3ed Washington DC:Amercan Psychiatric Associatoin,1987:101.
[4]張明遠,翟光亞,金華,等.幾種癡呆測試工具的比較[J].中華神經(jīng)精神科雜志,1991,24(4);194.
[5]張明國.量表在癡呆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內(nèi)科雜志,1993,13:338.
[6]沈君,沈新,張麗,等,多梗死性癡呆患者腦循環(huán)變化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00,13(6):357-358.
[7]劉成玉,紀新強,段建華,等.甘糖酯對脂質(zhì)過氧化損傷紅細胞變形能力和膜收縮蛋白變化的影響[J].中國海洋藥物,2000,15(2):11-13,44.
[8]宋永熙,胡寶榮.甘糖酯治療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5,25(4):355-356.
[9]陳曉,路新枝,高焱,等.甘糖酯抗氧化作用的分子機制[J].藥學學報,2004,39(1):13.
[10]韓仲巖,王維寶,朱曰華,等.甘糖酯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及實驗室研究[J].中國海洋藥物雜志,1994,13(4):29-33.
[11]Lima M E,Carneiro ME,Nascimento AE,et al.Purification of a lectin from the marine red alga Gracilaria co rneaand its effects on the cattle tick Boophilus microplus(Acari:lxodidae)[J].J Agric Food Chem,2005,53(16):6414-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