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新海實驗中學 林玉燕
經(jīng)過多年的數(shù)學教學,我認為把應該解題的真實思考過程講給學生,教給學生解題后的反思很重要,因為有些數(shù)學題,當我們對所證(解)出的結果進行反思時,一種順理成章、豁然開朗的證(解)法就呼之欲出了.下面以講解一道中考題為例.
例:將正方形ABCD折疊,使頂點A與CD邊上的點M重合,折痕交AD于E, 交BC于F,AB邊折疊后與BC邊交于點G(如圖1所示).
(1)如果 M 為 DC 邊的中點,求證:DE∶DM∶EM=3∶4∶5;
(2) 如果M為CD邊上的任意一點,設AB=2a,問△CMG的周長是否與點M的位置有關?若有關,請把△CMG的周長用含DM的長x的代數(shù)式表示;若無關,請說明理由.
圖1
第(1)問由勾股定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不難解決,在處理第(2)問時,由于點M是CD邊上的任意一點,所以猜測△CMG的周長應該與DM的長度相關,于是有了以下的常規(guī)解法.
解:(1)略;
(2)∵MD=x,∴ CM=2a-x.
設 DE=y,則在 Rt△DEM 中,由 y2+x2=(2a-y)2可得4a2-x2=4ay.
(特注:L△CMG表示△CMG的周長,其余類同.)
故△CMG的周長為4a,與點M在CD邊上的位置無關.
解題后的反思: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鑒于△CMG的周長為4a,恰好等于CD+CB的長.又∵CM、CG分別是CD、CB的一部分,所以推斷必有MG=MD+GB,為此,構造全等三角形的第二種證法油然而生.
圖2
另解:連結AM、AG,作 AH⊥MG于H,如圖2所示.
由題意可知:∠AMG=∠MAB=∠AMD.
故△CMG的周長為4a,與點M在CD邊上的位置無關.
有學生感嘆道:“早知如此(指第二種解法)又何必當初(指第一種解法).”馬上就出現(xiàn)了反駁的聲音:“沒有當初,何來如此!”我就勢總結道:“解題后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題目的本質.”
又例如我在數(shù)學競賽輔導時講解的一道試題:
如圖3所示,已知3個邊長相等的正方形相鄰并排.求:∠EBF+∠EBG.
圖3
我按照數(shù)學變換的思想給出了如下的解題過程.
圖4
解:如圖4所示,將已知3個邊長相等的相鄰的正方形以BE為軸進行翻折,連結BT、FT,則有∠EBG=∠EBT.
∴∠EBF+∠EBG=∠EBF+∠EBT=∠FBT.
設 AB=a,于是有:BT2=a2+(2a)2=5a2;
顯然有:BT2+ET2=BF2;BT=FT.
∴△BTF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FBT=45°.
故∠EBF+∠EBG=45°.
解題后的反思:有學生恍然大悟:“正好等于45°.”我乘機賣關子:“應該是真好,又是45°,此時此刻,面對這樣的結果,你有何感想呢?”在一陣激烈的討論之后,終于有學生提出了想法:由于∠EBF+∠EBG=45°,連結BH(如圖5所示)后,必有∠ARB=45°,又∠EBG=∠HBG、∠HBG+∠HGB=∠EBG+∠HBG=45°,故只需證出∠HBG=∠EBF=∠HFB即可,這可由△HBG≌△HFB解決.于是第二種解法浮現(xiàn)于眼前:
圖5
另解:如圖5所示,連結BH.
教育心理學認為:“思維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因此,當一個問題得到解決并為學生充分理解后,學生獲得的信息沒有什么不確定性,這稱為飽和信息.此時,教師應抓住學生的思維轉折點,將原問題進行檢驗、拓寬或引申,從熟悉的問題中延伸出新問題,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良好的數(shù)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