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江 莉,張金華
低鉀血癥是臨床上常見的電解質紊亂,關節(jié)置換病人大多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身體代謝的特點,術后極易并發(fā)低鉀血癥,且發(fā)生后不易發(fā)現(xiàn),因此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極為重要?,F(xiàn)對老年關節(jié)置換病人術后給予飲食干預,觀察術后并發(fā)低鉀血癥的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07年60歲以上行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82例作為對照組;將2008年60歲以上行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92例作為實驗組。兩組病人術前血鉀濃度正常(正常值3.5 mmol/L~5.5 mmol/L),經完善術前檢查及詳細病史詢問,無手術禁忌證,排除可能引起低血鉀的相關疾病。兩組病例在年齡、性別及病情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護理措施。實驗組在常規(guī)治療護理基礎上行飲食干預:術前向病人及家屬講明合理飲食的重要性,對病人態(tài)度和藹;入院后指導病人多進食含鉀高的食物,如香蕉、橙子、紫菜、銀耳、黃豆、冬菇、西紅柿、菠菜、芋頭、蝦皮、全脂牛奶粉、羊肉、魚肉,以及干果類的干桂圓肉、蓮子干、炒花生、炒南瓜子等;護士檢查病人進食情況,確保干預有效。術后定時檢查并記錄病人的癥狀及體征,定時抽血查血鉀濃度。
1.3 低鉀血癥判斷標準 當血清鉀<3.5 mmol/L時稱為低鉀血癥,其中血清鉀濃度在3.0 mmol/L~3.5 mmol/L時稱為輕度低鉀血癥,在2.5 mmol/L~3.0 mmol/L為中度低鉀血癥;小于2.5 mmol/L則為重度低鉀血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表1 兩組術后低鉀血癥發(fā)生率比較
老年人體內水分總量比年輕人明顯減少,尤其是細胞內液的絕對量明顯減少,細胞內液具有緩沖細胞外液的增減和滲透壓變化的作用。故老年人對體液及電解質紊亂的緩沖能力較年輕人明顯減低,加上老年人腎臟濃縮功能下降,在攝入不足、嘔吐、腹瀉、出汗、使用利尿劑等情況下常導致低鉀血癥,且多并發(fā)失水、低鈉等[1]。低鉀血癥的臨床癥狀、體征常無特異性,輕度低鉀血癥一般無任何臨床癥狀,少數(shù)病人可出現(xiàn)乏力、易疲勞、肌無力、肌肉痙攣、便秘等非特異性癥狀。中度低鉀血癥可出現(xiàn)嚴重肌無力、多尿、尿頻,心電圖檢查可出現(xiàn) T波低平、S-T段下降、異常Q波等表現(xiàn)。重度低鉀血癥可致腸梗阻、肌肉癱瘓、呼吸肌麻痹,可危及生命。在早期急性和慢性缺鉀,常易被忽略,導致誤診、漏診[2]。所以,必須結合臨床、血鉀濃度和心電圖等變化做出診斷。本組有2例出現(xiàn)神經精神癥狀,經神經科會診后確診為低鉀血癥。在工作中應密切觀察病人的精神癥狀與體征,以做出正確的診斷。
治療低鉀血癥時口服補鉀方便、簡單易行,且維持時間也很長,一般口服枸櫞酸鉀溶液、氯化鉀緩釋片、10%氯化鉀溶液。靜脈途徑是最常用的補鉀方式。我們采取靜脈與口服相結合的方式,將血鉀補到正常水平,消除誘因,盡快恢復病人正常的飲食。
何瑞瓊等[3]認為,香蕉和橙子是病人飲食干預的首選。通過此種方法補鉀,病人自覺口感佳,胃腸道刺激小,對于個別經濟能力差的病人,深感從中獲得更大的實惠。因此,對于能經胃腸道進食的病人,補鉀由被動方式轉為主動方式,飲食補鉀的方法是有效、快速、安全的。補鉀期間注意觀察心率、心律、血壓及心電圖變化,監(jiān)測尿量,觀察血容量是否充足;觀察癥狀及體征是否改善;監(jiān)測血鉀的動態(tài)變化,作為靜脈補鉀依據,避免發(fā)生高血鉀。
綜上所述,以往對于關節(jié)置換術病人,認為不是胃腸道手術,術后不影響進食,對于低鉀血癥的發(fā)生缺乏足夠的認識,尤其是老年病人,導致臨床上低鉀血癥的發(fā)生較常見。經飲食干預大大降低了低鉀血癥的發(fā)生率,有利于病人術后進行積極的功能鍛煉,促進關節(jié)功能恢復,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1]王鄭黨.老年低鉀血癥 16例臨床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07,6(10):678-679.
[2]陳雪芳.10例應用微量泵外周靜脈高濃度補鉀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全科護理,2009,7(4A):895-896.
[3]何瑞瓊,易繼貞,岑美珠,等.飲食干預對低鉀性周期性麻痹患者的影響[J].現(xiàn)代臨床護理,2006,5(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