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會合作技能,培養(yǎng)合作習慣
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講解、示范、練習等方式將合作的技能教給學生,并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培養(yǎng),使其養(yǎng)成一種合作習慣的同時,具備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應教會學生以下基本的合作技能:
1.善于傾聽
傾聽是一項重要的合作技能,教師要使學生明白,所謂“傾聽”,就是當別人發(fā)言時要精神專注、眼睛注視著對方去聽,有時可以用微笑、點頭等表示感興趣或贊賞,不隨便插話,不打斷別人的發(fā)言。
2.述說技能
同樣一件事情,表達方式不同,效果就會不同。“一句話可以說得讓人笑,也可以說得讓人跳”。因此,教師要使學生懂得闡述問題時要條理清晰、不夸張、不縮小,并爭取做到風趣幽默,使人樂意接受。
3.學會質疑
在合作學習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聽不懂時,請求對方進一步解釋。
4.勇于接受別人的意見
當別人的見解和看法與自己不同卻更合理時,要善于接納別人的建議,修正自己的觀點。
5.組織管理技能
學生要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善于分工,勇于負責,根據不同意見,作總結性發(fā)言。
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創(chuàng)造合作機會
教師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所要體現(xiàn)的新觀念,結合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認真?zhèn)湔n。所創(chuàng)設的合作學習內容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探究和討論價值,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要設計好一堂課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大約用多長時間,什么內容需要合作,合作的學習時間是多少等。通過教師對內容的精心設計,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猜想、嘗試中達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三、把握合作時機,提高合作效率
小組合作的時機安排是否適宜,對小組的學習效果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在數(shù)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shù)臅r機進行,才能充分發(fā)揮其最大作用。
1.個人操作無法完成時
在教學活動中,遇到短時間內個人無法完成的操作活動,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進行解決。比如在教學“統(tǒng)計的初步認識”時,教師播放一分鐘內經過校門口的各種車輛的錄像,讓學生數(shù)一下各種車輛的數(shù)目,學生要求教師再放一遍錄像,因為車輛太多,速度又快,學生數(shù)不過來,教師又放一遍,學生還沒有數(shù)清楚。這時,教師說:“想想辦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一些小組就開始商量,分工合作。在小組內,有數(shù)轎車數(shù)目的,有數(shù)公共汽車數(shù)目的,還有數(shù)面包車的、大卡車等的數(shù)目的。又放錄像一分鐘后,學生順利地完成了統(tǒng)計任務。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合作學習不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合作的意識,還激發(fā)了學生的合作熱情,提高了合作效率。
2.個人探索有困難需要幫助時
學生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思維困難,這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問題,也促進了學生間互助合作,達到了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目的,使學生在簡短的合作交流中互相補充、互相啟迪,使問題迎刃而解。
3.當學生意見有分歧時
當學生對問題意見不一致時,可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辯論,讓他們在爭論中達到對知識更深層的理解。例如“認識角”一節(jié)課,某教師在學生學過角的特征后,讓學生從生活中找一些角。誰知,一些學生說出課桌、椅子、黑板上有角時,卻有學生漫無邊際地說:眼睛有角叫眼角,牛有角叫牛角,羊有角叫羊角。這時,學生間開始了爭論:
生1:黑板、椅子、課桌上的角是角,因為他們都有一個尖尖的點、兩條直的邊。
生2:羊角、牛角、眼角也稱為角,但不是我們今天所談的數(shù)學上嚴格的角。
生3:對,羊角、牛角、眼角是單指動物身體的一個部分,而不是我們今天所學的角。
……
學生在爭論中使問題越辯越明,達到了對知識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激發(fā)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了合作能力。
四、強化評價機制,促進成員共同進步
在對學生的評價問題上,要以小組為基本單位進行,使學生形成“組榮我榮,組恥我恥”的觀念,提高小組的凝聚力,強化小組成員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小組成員的共同進步。在對小組評價中,一般采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對自己、對別人能夠公允、客觀地評價是學生自主性的體現(xiàn)。為此,有的教師在學完一單元或學期結束時,給學生一定的時間進行小組評價。評價的主要內容是合作中每個人的參與意識、學習態(tài)度、合作習慣和合作成效以及教師的成功與不足方面等。
通過小組評價,小組內的同學能夠互相取長補短,特別是一些原來得不到表揚的學困生在小組內經常得到同組同學的鼓勵,有的還能得到同班同學的掌聲,使他們學習積極性日益高漲,教師、學生們也能夠依據自己的學習體驗對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真正做到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區(qū)蔣集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