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習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大學英語學習者預言學習風格的總體趨勢;不同學術背景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差異性;他們的學習風格和英語學習效果的相關性,以期為發(fā)展個性化的語言教學、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供科學依據(jù)。
關鍵詞:大學英語 非英語專業(yè) 學習風格
一、學習風格的理論概述
學習風格的研究是個體差異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從1954年哈伯特·塞倫(Herbert Thelen)首先提出學習風格這一概念以來,許多研究者都從自己的角度試圖定義這一概念。譚頂良(1995)認為學習風格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采用的學習方式,包括對學習內容采取穩(wěn)定的學習策略,對教學刺激的偏愛以及學習傾向。因此學習風格具有3個特點:
1.獨特性。學習風格是在個體生理基礎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文化的影響,通過長期的學習過程形成,具有鮮明的特性。
2.穩(wěn)定性。學習風格是個體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具有穩(wěn)定性,很少因學習內容、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
3.直接性。學習風格形成于學習過程中,直接參與了整個學習過程,因而對學習效果有更為直接的影響。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風格進行了定量分析,關于學習風格的問卷,作者參照了國外一些信度和效度較高的學習風格測量表,并且結合了國內英語學習與教學的具體特點,設計了適合中國大學英語學習者特點的學習風格測量表。共分6個方面:(1)視覺型—聽覺型—實踐型;(2)群體型—個體型;(3)獨立型—依賴型;(4)分析型—總體型;(5)隨意型—系統(tǒng)型;(6)沖動型—審視型。學習效果是以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級考試成績?yōu)闇y量工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包括聽力、閱讀、語法、詞匯及寫作等各項測試,能反映考生一定的語言能力。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大學英語學生學習風格總體趨勢。通過對研究對象學習風格的每一類所得的平均數(shù),每一類型的頻率分布,以及每一類型風格的中間分數(shù)的對比,結果表明:
1.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風格明顯趨向視覺型、實踐型、獨立型、分析型和反思型。而其他方面的學習風格則沒有明顯傾向性。77%的學習者傾向于視覺型的學習風格,他們比較喜歡學習過程中的視覺輸入,上課中板書以及幻燈演示會極大地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
2.80%的學生傾向于實踐型學習風格,這意味著課堂中的一些互動式互動如:課堂討論、辯論、角色扮演、語言游戲等活動頗受學生歡迎,它很大程度上會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
3.76%的學習者喜歡在英語學習中被給予更多的自主權,他們能夠自己制訂學習計劃,能夠主動地處理語言材料,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教師的指導。而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則把學習者看做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對于如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在教學中則缺乏科學、系統(tǒng)的指導,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受到忽略。
4.73.9%的學習者傾向分析型的學習風格,面對某個語言材料,他們會通過分析其語法構成來掌握該篇文章,英語學習對于他們就像學習物理、數(shù)學一樣,是一個分析的過程,而不是學習語言技能的過程。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把對語法和單詞的掌握作為衡量語言掌握程度的尺度,而忽略了語言的交際作用,這可能成為學生更傾向于分析型的學習風格的原因之一。
5.72.6%的學習者顯示出審視型的學習風格。這一類型的學習者需要實踐來反復斟酌答案,而不是像沖動型的學習者那樣樂于猜測答案。這一方面說明部分學生比較含蓄,具有語言自我保護(language ego)意識,特別注重自尊心保護。對這一類型的學生教師應有耐心,給予他們思考的時間,另一方面它也反映出一部分同學穩(wěn)妥慎重的特點,在對答案沒有把握之前不會輕易下結論。
四、結語
本文揭示了大學英語學習者風格的總體傾向,以及學習風格和學習效果的相關性。針對學生學習風格的不同,教師應有意識地調整、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有目的地培養(yǎng)分析型、獨立型等與好的學習效果相關的學習風格,設計一些教學活動來彌補和培養(yǎng)學生不擅長的學習方式,提出針對學習者個人的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學。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