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是古人的格言。但是,現(xiàn)代許多原來苦口的良藥,因為加進了糖粉或者裹上了糖衣,而不再苦口了;現(xiàn)代人之間開展批評也溫文爾雅,誠懇勸告也多以幽默的方式,并不逆耳難聽了。既不苦口,又利于病,豈不兩全其美?既不逆耳,又利于行,豈不一舉兩得?其實,批評教育也是為了治病救人,因此可以說,良藥大可不必苦口,忠言大可不必逆耳。試想:不苦口的良藥,不是更容易被人服用嗎?不逆耳的忠言不是更容易被人接受嗎?
考試之后,一位學生的英語和數(shù)學兩科不及格。
英語老師:為啥沒及格?
學生:我也努力了。
英語老師:努力了怎么可能考不好呢?我看沒努力吧,今后怎么辦?
……
數(shù)學老師:考得怎么樣?
學生:不及格。
數(shù)學老師:問題何在?
學生:證明題不會。
數(shù)學老師:來!咱們重作一遍。
……
下一次考試,這位同學的數(shù)學及格了,英語還是不及格。
這位數(shù)學老師,其實也是批評教育學生沒考及格的問題,只不過沒讓人感覺到挨批評,并且?guī)椭鉀Q問題。這一劑良藥,不是并不苦口嗎?這一堂忠言不是并不逆耳嗎?
有時候,我們懷著良好的動機去批評教育一位同學,卻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原因就在于良藥太苦口了,忠言太逆耳了。
有一個同學作業(yè)馬虎,我常常在課堂上點名批評,他置之不改。一次,我說他:朽木不可雕也!他當場頂我:朽木是你教的。且不說當時我下不了臺,這種批評學生的效果如何不言而喻。
同學們招惹是非了,老師不能置若罔聞。但是,如果老師板起面孔向他們說教,他們不但會無動于衷,往往還產(chǎn)生反感。因為,說教打不動同學們的心靈,也不能激起他們的進取心。
不分場合,不講分寸,任意訓斥,強制命令,以上欺下,以勢壓人,責令檢查,全班批評,人家不通限期通,人家不服強壓服,暴風驟雨,惱羞成怒,粗枝大葉,如此等等,只能是傷害同學們的自尊心,老師和學生的隔閡越來越深,甚至害得學生自暴自棄。
我從教十多年的經(jīng)驗是:批評教育同學,一要有耐心,二要通情達理。耐心就是等待,不能我說你聽,不能急于求成,因為不可能立竿見影,不可能一勞永逸,不能怕反復,而要慢慢地看著同學們,一次一次改正,一點一點成長。
通情達理就是精誠,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老師要與時俱進,研究同學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要找到師生的共同語言,架起感情的橋梁,寄以同情,動之以情,打開閉塞的心扉。曉之以理,有理不在高聲,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批評是為了不批評,是為了同學們的進步。只要做到了耐心和通情達理,批評之后,同學們自會邁開步伐前進。
還是古人說得好:看書求理,須令自家心里點頭;與人講理,須令人家心里點頭??梢?,批評是一種藝術(shù),良藥也宜甜,忠言也要美!批評了學生,怎么才能讓其不悶悶郁郁,更不讓其發(fā)生逆反,而要讓其心服口服,讓其高高興興地去改呢?這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應當認真思考,應當謹慎操作的問題。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二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