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象:《面積和面積單位》的課堂實錄片段
上課伊始,教師出示一個鏡框,復習周長、長度單位以后講道:“如果給這個鏡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來學習的新內容。”說完便打算板書課題,這時有位學生叫起來:“老師,我知道”。教師皺了皺眉,請他回答。學生大聲地說:“量出它的長和寬,乘起來算出面積是多少,就可以去配玻璃了。”說完得意洋洋地坐下。教師淡漠地應付:“長乘以寬也知道了,不錯,那是下節(jié)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認識面積?!鞭D身繼續(xù)板書課題:面積和面積單位。然后說:“什么是面積?面積單位又有哪些呢?……”這時有許多學生舉起手,也有學生輕聲地說“我知道,我知道”,可教師無動于衷,繼續(xù)說:“等學了這節(jié)課我們就知道了?!贝藭r大多數(shù)學生已經(jīng)放下手,還有三四個人堅持在那兒舉著手,然而老師就像沒看見一樣展開新課教學。
一、預測估計,找準起點——課前(始)了解學生在哪兒
1.課前調查
課前調查是指在上課前運用訪談或問卷等形式,讓學生進行解答,從而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找準教學的起點。學生已經(jīng)清楚的知識,不需要重復講;學生較模糊、有爭議的認識和未知的內容則需重點研究、討論解決。例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有一位教師意識到學生已經(jīng)對圓有所認識,所以進行了前測。(附試卷)
“圓的認識”前測試卷 姓名
(1)請選擇:(在合適的題號前打鉤)
你以前畫過圓嗎?①畫過;②沒有畫過。
如果你畫過圓,你是用什么工具畫圓的?
①用圓規(guī)畫;②用圓形的物體畫;③用其他東西畫。
(2)請你用圓規(guī)在右邊的空白處畫出一個圓。
(3)請選擇(在合適的題號上打鉤):你知道或者聽說過“半徑”“直徑”“圓心”這些名詞嗎?
①全部名詞都聽說過;②部分名詞聽說過;③沒有聽說過這些名詞。
(4)請你在右邊的圓內畫出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
(不知道什么叫半徑和直徑的同學這個題目可以不做)
(5)回答下列問題:
①圓的大小是由什么決定的?
②圓的位置是由什么決定的?
(6)關于圓你還知道些什么?
通過前測發(fā)現(xiàn):100%的學生認識圓,95%的學生已經(jīng)會用圓規(guī)畫圓,90%的學生了解“半徑”“直徑”“圓心”這幾個名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還需要從頭教起嗎?當然不用!
2.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在每一節(jié)課之前進行調查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做法,所以教師使用更多的則是訪談
案例A:一位老師的兩節(jié)《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的導入
[A班、B班相同的問題情境]用掌聲表示分到的個數(shù):(1)把4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到幾個?(2)把2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到幾個?(3)現(xiàn)在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到幾個?(學生遲疑,有一個學生用手指輕輕地碰一下手掌心馬上放開表示半下,也有學生說:“半個”)
師:請你用你喜歡的方法到黑板上來表示半個月餅,寫字畫畫都可以。
[不同的學生反映:A班 一半 0.5 B班 一半 0.5 1/2]
[不同的教學策略] A班:老師請他們一一介紹以后說:小朋友們,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月餅的一半,說明你們很有辦法,現(xiàn)在,我還有一種既簡單又科學的方法,(邊說邊板書)“——”短短的橫線表示平均分,平均分成兩份就在橫線的下面寫2,其中的一份寫1。你們見到過這種數(shù)嗎?在數(shù)的大家族中又多了一種數(shù),叫分數(shù)(揭示課題)
B班:老師請他們一一介紹自己的表示方法,然后停在了1/2的地方,疑惑地問:“這是什么意思?”這位同學說:“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個月餅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相等的?!薄澳阍谀膬阂娺^二分之一?”“我在數(shù)學書上見過?!薄罢娌诲e,能自己看書學習了?!比缓罄蠋熡眉t粉筆框住1/2問:“你們知道這個數(shù)叫什么數(shù)嗎?”很多的學生回答:“分數(shù)?!崩蠋煶脵C出示課題:“對啦,叫分數(shù),你能說說這個1/2是什么意思嗎?”……
二、交流反饋,調整起點——課中了解學生走到了哪兒
1.從回答中發(fā)現(xiàn)信息,確定教學起點
案例B:《練習課》
(1)足球隊員在球場訓練,站成3行,每行6人,一共是多少人?
(2)足球隊員在球場訓練,練傳球的3人,練射門的6人,一共是多少人?
有的學生說題目中求“一共是多少人”,一定是用加法計算。兩道題列式都是3+6=9(人)。也有的學生說題目中求“一共是多少人”,要用乘法計算,列式是3×6=18(人)。這是出乎老師意料之外的,但老師馬上從學生的回答中發(fā)現(xiàn)了學生認識的片面性和思維的錯覺,但他并不急于指出錯誤,以便按教案進行下一輪練習,而是把學生互相辯論的資源輸出作為練習的依據(jù),出示下面三道題。
(1)足球隊員在球場訓練,練傳球和練射門的一共有12人,練傳球的5人,練射門的多少人?
(2)足球隊員在球場訓練,站成3行,一共18人,平均每行有多少人?
(3)足球隊員18人在球場訓練,每6人站一行,一共可以站幾行?
2.從操作中捕捉資源,把握教學起點
課堂上給學生實踐操作的時間和空間,從學生操作中了解學生對知識的了解程度,捕捉可以利用的學生資源,從而把握學習起點。
案例C:《分數(shù)的初步認識》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斷:教師教完1/2以后,教師讓學生動手折出各種圖形的1/2,并粘到黑板上。結果有一生折出了1/4,老師是這么處理的,首先將它貼在黑板的最高處,然后問:
師: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幾份?(4份),這樣的一份是多少?(1/4)1/4是怎么回事兒?
生:將這個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這樣的一份是1/4。
師:如果再畫一份,又出現(xiàn)了多少?(2/4)
2/4里有幾個1/4?(2個)
師:如果再畫一份,又出現(xiàn)多少?(3/4),你們還有別的設想嗎?
生:再畫一份,就全部畫完了。
師:全部畫完,又多了一個1/4,現(xiàn)在是多少?(4/4), 4/4就是多少?
生a:整個兒的東西。
生b:就是1 。
師:現(xiàn)在老師發(fā)現(xiàn)問題了,老師要求大伙兒折多少?(1/2),那他們怎么折出1/4?
生a:亂折
生b:折錯了。
生c:可能他在耍小聰明。
師:你是欣賞還是反對他的做法。
生a:不反對也不欣賞。
生b:我覺得他很聰明
生c:我覺得他在教我們新的知識。
生d:他有創(chuàng)造性。
師:能聽聽老師的意見嗎?這個同學折出1/2之后又利用空余的時間折出1/4,這種學習就叫做聰明的學習,有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
很快,學生折出了1/6,1/8,2/16,……都貼到了黑板上。
師:今天只教了一個1/2,同學們就創(chuàng)造出這么多的分數(shù)。今天這事兒呀,我看應該感謝這位折出1/4的同學(學生鼓掌)
三、回顧展望,再定起點——課尾(課后)了解學生還可以走到哪兒
案例D:《圓的認識》的結尾
師:回過頭來想一想,這節(jié)課我們都干了什么?
(學生紛紛講述干過的事情)
師:我們如果進一步研究,還可以怎樣研究?
生a:圓的面積和周長怎么求?
生b:什么是圓周率π?
生c:圓到底是誰發(fā)明出來的?
生d:為什么把它叫做圓?
生e:為什么生活常常用到圓?
……
師:關于圓,還有許多研究的東西,幸運的是,我們已經(jīng)學到了許多東西,下一次當然會學到更多。
“學生不僅反是一張白紙,而且他們一直不斷地在往這張紙上添加東西”。所以,數(shù)學教學一定要立足學生,隨時根據(jù)學生的知識背景、活動經(jīng)驗和理解反思,合理把握好數(shù)學教學的起點,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
作者單位:武進區(qū)鳴凰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