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黎錦熙先生曾說過“語文是所謂的口耳之學,學語文不能不講究誦讀”。可是,縱觀今日的高中課堂,卻很少聽到朗朗書聲。難道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誦讀能力也隨之下降?非也!其主要的責任在于教師沒有重視朗讀教學。筆者認為朗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朗讀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對朗讀教學高度關注,在“課程目標”“實施建議”“評價建議”部分均提出應充分發(fā)揮朗讀的多種教學功能。例如,在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方面的課程目標中,新課標提出了“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的目標。筆者在多年的教學經驗中,非常重視朗讀教學,通過朗讀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培養(yǎng)了一批朗讀能力很強的學生,增強了他們的語言感知能力,提高了他們的文學閱讀能力。
一、教師范讀,激發(fā)朗讀興趣
朗讀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是教師語文能力的一個體現。當教師在要求學生朗讀的時候,學生也會在觀望老師。因此,范讀在朗讀教學中有著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的重要作用。另外,范讀是對文本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精彩的范讀能讓學生很快進入文本的情境,迅速領會文本的思想情味。同時,教師的范讀還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朗讀的技巧,為學生的朗讀實踐打下基礎。
在教學高中必修1的時候,第一單元是現代詩歌,詩歌是抒情的藝術,在這個單元中很適合進行朗讀教學。并且,教師可以通過范讀在高中學習生活的開始就喜歡上語文。
教師通過范讀把這種情感表達訴諸聲音,通過聲調的抑揚頓挫來感染自己學生,讓學生在教師范讀中去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教師在范讀中,要注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當然有時候在范讀之后,也可以通過語氣的對比,讓學生體味什么樣的詩歌應該用什么樣的語調來誦讀?!肚邎@春·長沙》比較豪邁的,如果用《再別康橋》的語氣來朗讀,就會讓學生感覺到這種語調不適合《沁園春·長沙》的情感表現,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朗讀的妙處,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
隨著電子科技的進步,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于教學中,很多教師也往往利用多媒體之便,用錄音范讀的方式。但筆者認為這種錄音范讀的效果不如教師自己范讀的效果來得好。因此,筆者在教學中特別注重范讀,有時候會借助多媒體配音朗誦營造氛圍,喚起學生的想象,使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
二、學生互評,提高朗讀水平
課堂互評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學習,與教師評價相輔相成,是課堂評價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的點評一方面指出朗讀的優(yōu)缺,另一方面也把自己對于文本情感的把握表達出來。學生從點評中也享受到朗讀的樂趣,文本解讀能力也從點評中獲得了提高。
比如,在教學《再別康橋》的時候,第一個學生站起來用同一聲調來朗讀,沒有把情感融入聲調的變化中,其他學生聽了之后就沒有很大的情感共鳴。于是,我就會讓別的學生來評點,然后叫他按照自己的情感體會來朗讀一下。比如“輕輕”、“悄悄”要讀得舒緩、輕柔,“新娘”要讀得充滿了向往與甜蜜之感,“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要讀得灑脫、飄逸等等。對于學生讀得到位的地方,給予適當的表揚。課堂上經常叫朗讀得好的學生起來示范。讀得一般的學生也要經常起來讀讀,然后讓別的學生給予點評,讓這些學生從別人的點評中獲得啟發(fā),從而提高朗讀水平。
三、形式多樣,享受朗讀的樂趣
葉圣陶先生曾這樣描述:“吟誦的時候,對于討究所得的并不僅理智的理解,而且親切的體會,不知不覺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一種可貴的境界?!币虼?,在朗讀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融入文本意境中,去體會文本的意境。學生可以自由朗讀,讓學生自我的心靈與文本的靈魂完成情感撞擊的過程,享受朗讀帶來的愉悅。在示范朗讀之后,要突出學生朗讀的主體性??梢苑纸巧x、男女生比賽誦讀等形式激起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讓學生從朗讀中感受到樂趣。
比如,在教學《雨巷》的時候,通過男女生比賽,讓他們體味不同性別的人在朗讀同一首詩有什么區(qū)別。學生在誦讀感受中就會發(fā)現,男生讀的時候更深沉、更有味道。能把對“姑娘”的那種向往之情以及“姑娘”的離去帶來的傷感、惆悵的情緒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女生讀得也不錯,但是那種憂郁總不及男生來得深沉。通過這樣的誦讀比賽,學生就會更深入地理解了詩人的情感表現。
朗讀是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基本技能之一,它實現了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溝通。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一切的文學都是作者情感的表現形式,而朗誦就是品味這種情感表現形式的最佳方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絕對不能忽視朗讀教學,一定要讓學生讀出真情、讀出品位、讀出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曲英華,馬靜編著.語文新課標朗讀教學指導.沈陽市: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06.
[2]張連元,劉忠田著.語文課中的朗讀教學.北京市: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