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互動”是當前比較熱門的課堂教學方法。通過在田徑教學中強化“生生互動”,可以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性、競爭性、協作性等,更好地發(fā)揮田徑項目在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多重價值和教育功能。
在傳統田徑項目教學模式中,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經常只考慮學生技術動作的掌握率和運動成績的達標率,過分強調學生對田徑項目基本技術和基本素質的掌握,往往將田徑項目教學變成一堂學生身體素質訓練課,對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娛樂性以及教學方法的合理性研究不夠重視。而傳統的采用同一標準對擁有不同運動能力的學生做出的評價考核體系又忽視對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尊重。正是由于“田徑課=身體素質訓練課”這種傳統教育觀念與青少年的心理發(fā)育特征及運動心理特征有著顯著的差異性,所以,為什么在學校體育課程改革中,對人體速度、爆發(fā)力、力量、耐力等素質有著顯著促進作用的田徑項目發(fā)展落后于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其他運動項目,也就不難理解了。
有的學者認為“生生互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在學習活動中的見解和主張,并敢于對別人的見解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從而形成課堂討論的氛圍,達到生生撞擊的目的。也有的學者認為“生生互動”是指在教學這一具體情境下,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發(fā)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響,并能借助同學的交往而不斷進行自我建構、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課堂功能主要為學生和學生之間,包括學生個體與個體、學生個體與群體、學生群體與群體之間在課堂教學情境中發(fā)生的具有促進性和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響。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生生互動”所產生的效益主要表現為學生學習的適應性、兼容性、自律性、自我效能、聯合性的提高。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中的主動參與者”指明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激發(fā)學生主觀能動性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任務。那么在田徑項目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生生互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以及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之間所產生的互動能夠獲得怎樣的效益呢?
一、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在田徑項目教學中引入“生生互動”,改變了過去學生對自身運動能力的評價只能是枯燥的數字(秒、米),而變成了鮮活的對手(隊友),通過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群體之間、群體和群體之間的互動,增加田徑項目缺乏的趣味性、娛樂性、合作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外部的肯定評價,提高參加鍛煉的“自我效能”,促進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二、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性
在田徑項目教學中引入“生生互動”,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不再是單純的信息被動接受者和教師口令的執(zhí)行者,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教學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優(yōu)勢,表現出他們的特長。
三、提高學生學習的協作性
在田徑項目教學中引入“生生互動”,促進學生學習團隊的形成,發(fā)揮各自的特點以達到教學目標的實現。同時,可以在不影響田徑項目對身體素質提高的前提下,有意識豐富集體項目的教學或將單人項目改為團體項目,提高田徑項目學習過程中學生之間身體和信息的交流,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協作性。
四、提高學生學習的公平性
在田徑項目教學中引入“生生互動”,可以改變對擁有不同運動能力的學生實行同一評價標準的現狀。教師將運動能力強的和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的起跑線區(qū)分開來,以各自運動技能的提高幅度,形成各自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學習的公平性。
總之,“生生互動”作為一種新課堂教學方法,在實施過程中所產生的積極性、參與性、競爭性、協作性、公平性、創(chuàng)造性良好心理效益是田徑項目教學所缺少,將兩者密切地結合,在田徑項目的教學實踐中加強“生生互動”,有助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身體鍛煉,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更好地發(fā)揮田徑項目在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多重價值和教育功能有著很高的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江蘇科技大學張家港校區(qū)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