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釋義]“問題”在美術教學中包括主動與被動兩方面含義,一是指教師在事先預設各種問題,學生被動思考并解決問題,二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發(fā)現各種問題并嘗試自主或合作解決問題。
[策略依據]古人說:學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則思解,需解則長新。好奇好動、問題不斷是小學生的天性。本文試圖通過“問題式”教學嘗試研究,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小學生都喜歡上美術課,普遍具有眼高手低的特點,他們動手能力差,對老師的教學充滿了期待,容易產生依賴老師或別人幫助的心理特點。尤其對一些好玩的手工充滿了好奇心,這是他們的興趣愛好所在。
[設計思路]根據學生喜歡手工特點,筆者編寫了校本教材:漂亮的小紙盒。教材難度適中,符合兒童認知特點,通過學習簡單的折紙,嘗試運用各種方法裝飾紙盒并延伸應用,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提高學生動手技能和學以致用的能力,豐富孩子的文化生活。教學過程分三部分實施:一、學習折紙盒;二、裝飾美化紙盒;三、紙盒拓展應用。教學中教師適時提出一些問題,也讓學生自主發(fā)現一些問題,并嘗試研究解決問題的途徑,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教學力求始終貫穿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案例實錄]一、談話導入
展示教具,好奇生問。老師先和學生們聊一聊折紙,了解學生的基本折紙經驗。然后出示紙盒范例,吸引學生注意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認知沖突和問題。師:其實這是用了一張正方形的紙折出來的。你們相信嗎?
[意圖解析]美術課始,教師利用一張紙折成的紙盒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從而誘發(fā)學生“生問”一張紙如何能折出紙盒?問題在學生的好奇心下不知不覺產生。
二、觀察體驗,活躍思維,大膽嘗試
請一個學生嘗試將紙盒拆開,證實是一張紙折成的,再嘗試進行復原,結果很難成功。請學生分析不成功的原因?(折痕太多,搞不清楚。)老師再給每位學生分發(fā)一張事先準備好并有折痕的正方形紙,讓學生嘗試復原折出紙盒。
(意圖解析)教師沒有立刻揭秘紙盒是如何折出來的,而是設置了問題情境,將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學生的質疑激情和解惑熱情隨著老師的“賣關子”水漲船高,這有助于激發(fā)孩子的好奇心,培養(yǎng)自主探究能力。為了不至于讓學生無從下手,老師又給了學生一條揭開秘密的線索——“折痕”,學生會在接下來復原紙盒的同時遇到新的問題和困難。
三、分析問題,適時點撥,嘗試解決
學生嘗試復原紙盒,結果未成功。請學生說說在復原時遇到哪些困難和問題。老師進行歸納總結。1.折痕太多,看不清。2.按折痕可以折出大致模樣,但是無法最終組合成功。3.搞不清先后順序。4.完全折錯了。老師給出提示:紙盒是在折痕的基礎上最后一次性折出來的,所以必須先按折痕折出大體模樣再組合穿插成形。老師提示關鍵步驟:穿插組合。啟發(fā)學生思考,提出注意點:折痕清晰,折線對齊、方向正確。
(意圖解析)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阻力和問題,同時也激發(fā)起更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此時最需要的是有人指導點撥。教師在學生遇到困難時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講解,會讓學生產生茅塞頓開的感覺,更加激發(fā)起成功的欲望。通過相互交流,彼此溝通討論總結,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四、自主探索,互相交流,體驗成功
學生通過討論交流繼續(xù)嘗試復原,老師巡回指導。終于有學生復原成功,發(fā)出興奮的叫聲“我成功了!”老師及時給予表揚并鼓勵學生上臺演示講解成功的秘密!其他學生仿做。經過試驗摸索,全班同學先后折出一個個小紙盒。請學生總結一下是如何成功地折出紙盒來的。(總結成功秘訣)
(意圖解析)教師沒有馬上解開謎底,而是讓學生自己探索實驗找到成功的途徑,然后讓學生復述復原過程,更體現了學生成功的自我價值。同學間的相互傳授,也可以使同齡人更易于接受彼此之間的知識經驗。而教師的適時表揚肯定,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生成功的信心。
五、觀察作品,美化裝飾,引發(fā)新問
請學生觀察小紙盒,想想還缺少了點什么?提出問題:如何將小紙盒打扮得更加漂亮呢?學生紛紛回答:可以在上面畫畫、可以在上面剪貼、可以加彩帶裝飾……教師表揚并肯定回答,請學生嘗試快速給紙盒進行美化裝飾,方法不限。鼓勵同座之間互相合作配合完成紙盒裝飾。展示部分作品,請學生介紹自己裝飾盒子的方法。想想這些紙盒能用來做什么?誰來給它出出好點子?學生思考回答:可以當禮物盒、可以裝月餅、可以裝瓜子果殼……
(意圖解析)單單讓孩子學會紙盒的折法并不能達到提高審美能力的目的,還需要孩子用審美的眼光給紙盒進行簡單的美化裝飾,從而提升作品的檔次和水準,同時也為學生進行即興創(chuàng)作提供了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告訴學生折好的紙盒還需要進行裝飾美化,這里教師同樣沒有講解如何裝飾,而是把問題給孩子,給學生即興發(fā)揮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間。
六、拓展思維,多維互動,學以致用
老師提問:如果大家把紙盒都集中在一起,可以用來做什么呢?學生思考回答:可以當禮物送人、可以布置教室、可以做游戲、可以當獎品……教師提出建議:讓我們一起用紙盒來布置教室好嗎?想想該如何布置呢?請學生思索方案,學生相互討論。鼓勵學生說出最有創(chuàng)意的布置方法。學生方案一:用繩子串聯起來當風鈴。方案二:用彩帶一個個吊起來布置教室一角。方案三:組合粘在一起做個大的禮物。方案四:貼在教室墻上……讓學生自愿合作選擇其中的一種方案進行環(huán)境布置,教師給予指導。學生集體布置美化教室,巡回指導。
(意圖解析)通過美化手中的紙盒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而將手中的紙盒進行集中布置環(huán)境,更能進一步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作熱情和靈感,提高動手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與能力,培養(yǎng)集體主人翁意識。此時老師同樣只是充當了引路人的作用,引領孩子用自己的作品布置教室,美化環(huán)境。當孩子置身于自己創(chuàng)作布置的環(huán)境里,那種成功的喜悅不言而喻,學生沉浸在快樂的氛圍里,學習收獲自然不小。
七、設置情境,自我評價,拓展延伸
通過集體布置,學生沉浸在快樂的海洋里,紛紛欣賞著自己的勞動成果,老師引導學生說說這樣的布置有何優(yōu)點或建議?說說自己學到了什么?展示其他不同造型的紙盒作品應用范例,讓學生課后思考這些紙盒的其他作用??偨Y下課。
(意圖解析)學生在欣賞自己的勞動成果中獲得了一次很好的審美體驗。同時又能從中發(fā)現某些欠缺或問題,思索改進的方法。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課后探索紙盒的其他開發(fā)功能。
[反思總結]本案例嘗試在教學中把學習空間還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輕松有序的學習環(huán)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展示舞臺;為學生營造了一種參與教學過程的氛圍。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對問題有了自我見解,通過合作探究,達到了“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充分整合資源的目的。使學生在獨立學習和合作過程中解決了認知沖突,自我構建起新的知識。這樣的教學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學要揭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不可避免要涉及一個個未知的問題,引發(fā)一次次認知沖突。這種沖突刺激著學生的內在需求,使學生充滿激情地學習,帶著好奇去探究。所以在施教過程中盡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展示研究目標,將一些問題籌劃為各種形式,以從中引出學生樂于接受的問題。引發(fā)學生的質疑、探究、發(fā)現,讓學生在質疑、探究、發(fā)現中獲得知識和經驗。在教師的啟發(fā)誘導下,學生帶著求知的興趣,自主探究,使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大膽地進行美術創(chuàng)新,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