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樣一則國外教育小故事:六歲的湯姆在幼兒園學會了用剪刀,他興奮極了,回家后決定試著剪東西。他選中了媽媽剛買的窗簾。不一會兒,別致的窗簾下變得參差不齊,模樣怪異。湯姆看著為自己的杰作非常驕傲。媽媽回來后看著這一切,很心痛,但她沒有責備兒子,而是夸湯姆學會了用剪刀,真了不起。然后帶著他上街重新選購窗簾,不知走了多少家窗簾店,看了多少種款式,湯姆累得幾乎癱坐在地,最后他們終于選到了滿意的窗簾?;氐郊?,小湯姆立刻向媽媽承認了錯誤,自己做了一件傻事,不該用媽媽花了很多錢辛苦買回的窗簾做試驗品。媽媽欣慰地笑了。她讓兒子在親身實踐中,在自身的勞動付出中體會窗簾的來之不易。從而逐漸意識到自己所犯下的錯誤,這種終身難忘的教訓會讓他一輩子也不會再犯下類似的錯誤。由此我想到了我們語文課堂上的朗讀感悟。
課堂上這樣的語言充斥著整個課堂:“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找出你最想讀的句子,說說你都讀懂了什么?”“你認為該用怎樣的語氣讀這句話呢?為什么?”“真好,讀出了你的體會,說出了你的觀點,真是個聰明的孩子。還有誰讀懂了哪些句子?”乍一看,教師似乎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由選讀,大談感受,并及時給予鼓勵,凸顯人文關懷??勺屛覀冊僮屑毸伎家幌?,這樣的朗讀感悟深刻嗎?這真是學生“獨特的見解”嗎?試想一下,有多少個學生能一讀就悟,一想就會?沒有引導,沒有真正“情感歷程”的感悟那是空中樓閣,經(jīng)不起推敲,站不住腳。正如孩子無心犯錯被粗暴責罰,莫明其妙卻又要無奈認錯一樣,在教師燦爛的笑容下,殷切的期待中,他們被“逼”無奈,倉促說出自己尚不成熟,甚至是很淺薄的認識。要想修成“正果”,真正有所感,有所悟,我們必須像湯姆的媽媽一樣引導,讓學生內(nèi)心受到震撼,產(chǎn)生情感共鳴。那么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走出文本,真正感悟呢?
一、引導入境,生成體驗
讀書貴入境,入境始與親。請看于永正老師在教學《翠鳥》的一個片段:
(角色置換,學生作翠鳥,教師作為世界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對學生進行采訪。)
師:翠鳥們,我聽說,你們還有一個外號叫“叼魚郎”,不是“大灰狼”的“狼”哦。你們叫叼魚郎,可見你們叼魚的本領很高,誰能來說說你們是怎么叼魚的?
生:小魚兒剛一露出水面吹個小泡泡,我就發(fā)現(xiàn)了。
師:哦,剛一露面,你就發(fā)現(xiàn)了?然后呢?
生:然后我就像箭一樣飛過去,把它叼起來了。
師:還真是快啊,可是這是你們說的,你們說自己捕魚的本領高,飛的速度快,有什么證明呢?從哪兒可以看出來。
生:我們一蹬,就蹬開葦稈了。
師:你就是再蹬,我也感覺不到你們的本領高,速度快呀。
生:我打個比方吧,從這個角落到那個角落,我們只要一眨眼功夫就能飛過去了。
師:噢,一眨眼。還有嗎?
生:只有那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也能看出我們的速度快。
于永正老師正是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讀文之后,再通過角色轉(zhuǎn)換,引導學生置身真實的情境中,讓學生每一個細胞都亢奮,每一根神經(jīng)都投入,在朗讀中,在對話中,學生興趣盎然,情感激蕩,對文本的解讀自然深刻。
二、引導想象,生成體驗
想象是兒童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基石,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則是讓情感蕩漣漪,加深對文本感悟的一個重要手段。如《特殊的葬禮》一文:
(多媒體出示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
1.塞特凱達斯瀑布曾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然而現(xiàn)在你卻看到了什么?
2.如果你就是游人,千里迢迢慕名而來現(xiàn)在看到這樣的瀑布,你想說什么?
3.面對我們的懷疑,面對我們的失望,如要瀑布它會說話的話,它會說些什么?
4.是啊,塞特凱達斯瀑布只能將滿肚子的委屈化作幾行清淚。
指導讀句子:它在群出之中無奈地低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著最后的消亡。
教者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導學生或以游客的身份,或?qū)⒆约合胂蟪杉磳⒖萁叩娜貏P達斯瀑布,提出質(zhì)疑,發(fā)揮想象,訴說委屈。童心與瀑布相牽,激情在文字中飛揚,生命在情感中躍動。保護環(huán)境,保護地球的意識深刻于每個人的腦際。想象成為思考的驅(qū)動,認識的提升,思維的拓展,個性的張揚。
三、引導質(zhì)疑,生成體驗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遍喿x教學要真正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還學生以真正“讀者”地位,與文本直接對話,形成進一步的思想認識,需引導學生質(zhì)疑。只有在質(zhì)疑問難中,才能進一步走進文本,更好地感悟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啟迪思維,豐富精神世界,提高學習的質(zhì)量。如教學《霧凇》一文,我在引導學生將自己看到的冬天的景象與吉林霧凇奇觀對比后問:將我們這兒冬天的景象與吉林霧凇奇觀相對比,你有什么想說的嗎?
生1:冬天,我們這兒的樹上有時候也有一層薄薄的小冰花,那是霧凇嗎?
生2:同樣是冬天,同樣很冷,為什么吉林能形成霧凇大觀,而我們?nèi)绺捱@兒就沒有呢?
學生的生活體驗與文本產(chǎn)生“碰撞”,自然生疑,也正是這種疑問推動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深刻感悟。
朗讀感悟是一個復雜的“情感歷程”,引導尤為重要。只有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在學生自身的實踐中,才能真正走出靜態(tài)的文本,感受那跳躍的生命,迸發(fā)創(chuàng)新的火花。
作者單位:江蘇如皋市如城鎮(zhèn)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