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閑時間,偶爾喜歡“玩弄”筆墨,也曾向一些報刊投過稿,碰過不少壁。稀罕的時候,受編輯和報社錯愛,發(fā)過類似“豆腐塊”和小評論的文章,也興高采烈一番。知足常樂嘛,自己評判也算是個不錯的性子。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經(jīng)常能收到一些諸如稱小弟獲得“某某文學藝術(shù)大獎賽”“全國某某教育教學研究會”論文評比一、二或三等獎的“獲獎通知”,甚至有一些干脆就邀請小弟當他們協(xié)會的“副主席”的“公函”。全部是“紅頭文件”,有落款和“公章”,印刷精美。樂哉?驚哉?每次看到這類的來信,朋友就直沖我找樂:“又出書了,又當上秘書長,還是會長啦?”
我沒有參加過這些所謂的“協(xié)會”“學會”“大獎賽”的活動,也沒有向他們投過稿,他們是通過什么途徑得到我的通訊地址等等的資料,不得而知,或者說,只能是個迷。
對于一個只愛不專,“技術(shù)”不精的文藝愛好者來說,能發(fā)個小文章,獲個獎——哪怕是提名獎,優(yōu)秀獎,或者是入圍獎,安慰獎,也痛快。遇上“全國”大獎,既懷疑,又害怕:懷疑的是,我真獲獎了?害怕的就更不用說了,自己都獲了個一、二等獎了,那人家高手不靠邊站?曾經(jīng)收到過這樣一個“通知”:你的“某某”文章獲得建國60周年全國基礎(chǔ)教育創(chuàng)新論文評比一等獎,擬入編“某某”文獻。后面還不忘提醒,這次活動一等獎只有幾名。這樣一掂量,自己不是很厲害了哦,“全國”的賽事啊!細看通知的另外一面,赫然印刷著為你“度身”訂造某某紀念獎杯,某某掛歷和證書。自然,“產(chǎn)品”全部明碼標價,一分錢一分貨嘛。市場經(jīng)濟本身的競爭性和開放性,在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獲獎了,就交錢,成了一些人制造“被獲獎”招搖過市,大行其道的普遍伎倆。
其實,只要具備一定的判斷力,就不難識破這些鋪天蓋地的“被獲獎”騙子。這些比賽、活動一般人人獲獎,人人人書,人人有證書,只要你肯交錢。這是第一個特征。這些比賽活動一般不是正規(guī)的機構(gòu)和部門,甚至是一些叫不出名的所謂的“專業(yè)機構(gòu)”“權(quán)威部門”舉辦的。名字往往喊得非常大,比如:中華公益慈善教育協(xié)作會,全國教育大聯(lián)盟,全國文藝工作者學會,全國知名作家協(xié)會等等。沒有行政主管單位,一大串亂七八糟的主辦單位,往往還會“偷龍轉(zhuǎn)鳳”地掛上某某專家的名字。此為第二個特征。另外,他們往往采取“撒網(wǎng)捕魚”的辦法運作,漫天發(fā)獲獎通知和這函那函,只要你留意一些你身邊的朋友,或者是一些同行,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些騙子的蹤跡。此為第三個特征。
一般文學愛好者、書法愛好者等“文人俠客”圖的是“觥籌交錯”所帶來的快意,或者是在博客中討論新穎獨到觀點的愉悅。你的文章獲獎了,請你交錢?這明擺就是不折不扣的騙子。更為重要的是,無端“被獲獎了”,既好笑,又覺得自己的智慧都被“侮辱”了:你這等雕蟲小技的一葉障目之術(shù),又豈能這么簡單地騙“倒”一個正常的成年人呢?真覺得有點“被弱智”了的感覺。
所以說,奉勸各位教育同行,踏實做文章,小心“被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