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zhèn)€人閱讀?!狈此籍斍暗拈喿x教學中的種種弊端,如何以學生為主體,真正讓學生的個性彰顯出來?
與文本多次親密接觸——個性化閱讀的基石
個性化閱讀教學必須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來感悟課文。自讀是自悟的前提,自悟是自讀的結(jié)果。教師可根據(jù)年級、學情、教材特點規(guī)定每節(jié)課的閱讀時問,并讓學生自我監(jiān)控達成度。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三破句。在深入閱讀時,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調(diào)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要留閱讀后評議的時間,通過評議,強化讀的激勵功能、診斷功能和調(diào)節(jié)功能。精簡教學環(huán)節(jié),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實實在在的讀。
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個性化閱讀的前提
陶行知先生曾倡導過“六大解放”,即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眼睛、嘴巴、時問、空問。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學生的大腦。在閱讀教學中的集中體現(xiàn),就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師都應該抱著寬容、欣喜的心態(tài)去對待,不應簡單地以教師的“一言堂”“標準答案”去取代學生豐富多彩的解讀。
在教學中,要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首先教師要關(guān)注學生的態(tài)度,要蹲下身子來看學生,以平常的心態(tài)和學生作交流,沒有師道尊嚴,沒有標準答案,沒有絕對權(quán)威。其次,教師要引入“容錯”的評價理念,要能適度容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種種差錯,這樣學生就會在閱讀過程中毫無顧忌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實踐自己的設想;師生問就會有認識上的溝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靈上的對話。在學生獨特體驗被充分尊重的情況下,學生會飽嘗個性思想被肯定的快樂,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自主意識,發(fā)揮他們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潛能,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最合適的學習方式——個性化閱讀的動力
“閱讀”并不是簡單的一項口頭的讀的活動,而是根植于心靈的活動。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個體閱讀中包括讀、說、畫、寫、劃、背、唱等多項活動,其中“讀”,也有多種方式:朗讀、默讀、跳讀、掃讀等。作為教師不應以成人化的、大眾化的模式去要求學生,只要是他們處于內(nèi)心與文字的交流狀態(tài)就應支持他們這種個性化閱讀方式。
孩子們樂于畫畫,愿意用圖畫來表達他們的思想。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做筆記的同時,可以拿起彩筆,把自己在閱讀中想到的畫到筆記本上,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充分享受閱讀的快樂。學生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形象的圖畫的過程往往就是一個對閱讀內(nèi)容回顧、加工的過程,等他把這幅畫畫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閱讀中的收獲表現(xiàn)了出來。
文本價值觀的引導——個性化閱
閱讀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自主閱讀實踐活動。對于文本中學生認識模糊的問題,教師要該出手時就出手,以巧妙的方法引導學生,矯正其模糊認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特級教師薛法根在《臥薪嘗膽》一文中是這樣引導的:
師:同學們,勾踐需要臥薪嘗膽,我們要不要臥薪嘗膽?
生:不需要。
師:為什么?
生:因為我們不要報仇雪恨。
師:沒有仇,沒有恨,不必臥薪嘗膽嗎?
生:我們的生活很幸福,不需要這么苦。
師:為了中國的航天事業(yè),中國科學家臥薪嘗膽幾十年,終于將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送入了太空。你說,中國科學家有仇恨嗎?他們是否每天都睡在柴草上,每頓飯前都要嘗一下苦膽?
生:老師,我覺得我們需要臥薪嘗膽。比如,中國足球隊要成為世界冠軍,就必須臥薪嘗膽。
生:我將來要成為一個大富豪,現(xiàn)在就要臥薪嘗膽,刻苦學習。
師:為了實現(xiàn)自己遠大的理想,也需要臥薪嘗膽的精神!
生:我們學校正在創(chuàng)建實驗小學,也需要臥薪嘗膽。
師:我們的學校要發(fā)展,也需要這種精神!
師:這種臥薪嘗膽的精神就是:忍辱負重、發(fā)奮圖強、堅持不懈的精神!
(生齊讀)
師:古人將這種臥薪嘗膽的精神蘊藏在這么一幅對聯(lián)里,老師把它寫下來,看誰能背下來?(板書: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破釜沉舟,百二秦關(guān)終屬楚。)
大量課外讀物的拓展閱讀——個性化閱讀的源泉讀的關(guān)鍵
閱讀教學要立足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要讓學生在課外廣泛涉獵,養(yǎng)成開卷有益,手不釋卷的習慣,把課內(nèi)學的知識遷移到課外加以運用,把課外學到的東西,再帶回課內(nèi)消化吸收。教師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社會風云和文學期刊,對那些富于時代特色和生活氣息的文章,組織學生開展佳作點評或?qū)懗龉适鹿8?、?nèi)容提要、人物形象解析之類的短文進行寫作訓練。教師印發(fā)閱讀篇目,作出指點和點評,讓學生愿讀書、會讀書、勤讀書。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素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
閱讀教學要從傳統(tǒng)的分析型模式中徹底解脫出來,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仍有一段相當艱辛的“路”要走。只有教師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尊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閱讀個性,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這樣,閱讀課堂才能百花爭妍,充滿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