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主體性教育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钡?,如要從根本上使“學生主體性”觀念內(nèi)化成為教師們教學觀念和自動化的教學行為,我們?nèi)匀蝗沃氐肋h。教育者主體性的發(fā)揮,是學生主體性培養(yǎng)的前提和保證,缺乏主體性的教師不能培養(yǎng)出富有主體性的學生。
那么,富有獨特教學個性的教師如何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呢?
一.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允許失敗,贊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過程。
曾經(jīng),在上《臺階》這一課的時候,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我們家的臺階高嗎?”其實,這個問題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去回答一點都不難??墒?,沒有一個學生愿意站起來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一秒鐘過去了,兩秒鐘過去了……這時,一個孩子顫抖地舉起了手,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緊張。此時我的心情是多么開心啊,猶如在沙漠中有一個人給了我一片綠洲一般。我微笑地請那個學生回答。她用微弱的聲音回答我:“我們家的臺階確實是挺高的?!痹愀?,這個答案和我原先預設的截然不同。其實,文中主人公家的臺階很矮,這從文中很多段落中都可以找到佐證。我首先報以她一個燦爛的微笑,說道:“嗯!真不錯,誰說女子不如男?在這么多同學都不愿發(fā)言的情況下,你能勇敢地說出自己的看法,你是敢于嘗試的勇士!老師給你鼓掌!你能告訴老師你覺得臺階高的原因嗎?”這個學生便把原文中的一些句子找了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她發(fā)現(xiàn),答案錯了,于是,漲紅著臉站在那里。我走到她跟前,撫摸著她的頭,關切地詢問她:“孩子,讀了這些句子后,你覺得我們家的臺階高嗎?”她不好意思地小聲回答:“老師,我錯了,臺階很矮……”我對著全班同學,大聲地說道:“同學們,一個敢于發(fā)言同時敢于承認錯誤的孩子,你們覺得她勇敢嗎?”全班報以熱烈的掌聲。她克服了緊張感,開心地笑了。
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我總能看到她的手堅定地舉著,真讓我感到欣慰啊,我保護了一個脆弱的孩子的心,同時,我收獲了一顆守護我的堅定的心。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學生的個體能力總有這樣那樣的差異。作為教師不能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只用一個標準來篩選學生,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的一切努力、去贊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jié)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嘗試。
假設,在學生回答錯誤的時候,教師便劈頭蓋臉對其一頓臭罵,請問,你是否考慮到,傷害了一個學生回答問題的主動性呢?或許標準答案只有一個,可是,誰又能說,孩子們的想法就是錯誤的呢?語文從來都是沒有統(tǒng)一答案的,作為課堂組織者的教師更應以一顆包容的心,允許學生的失敗,贊揚學生的一切獨立思考,豈能遏制?
我們應該耐心地告訴孩子們怎樣去思考問題,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qū)ふ掖鸢傅姆椒?。而不是在痛斥他們的天馬行空后,把大量的知識填塞給我們的學生。這樣,只會讓他們覺得,一堂課的主角永遠只是老師,他們永遠只是配角……
二.尊重孩子的獨立個性,開啟學生思維之門,讓質(zhì)疑成為有效學習的鑰匙。
自由是創(chuàng)造之母。獨立思考、質(zhì)疑一切是教育的靈魂。對學生來說,就是要對任何事情都提出質(zhì)疑,不管是你從老師,還是從同學那里學到的,或者是你從書上讀到的,在課堂上讓學生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結(jié)論是至關重要的。
新課標提出,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的能力,并使學習成為一種思維活動。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必須要具有科學精神和懷疑精神。在現(xiàn)行教科書短時間內(nèi)不可能把這些語言問題修正的情況下,語文教師應該本著客觀科學的精神,在充分尊重教科書權(quán)威性的前提下,應將這些問題以探究性的討論或思考的方式向?qū)W生提出來,創(chuàng)設開放式的課堂,將學習的主動權(quán)還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智力發(fā)展進入自由王國。
記得,在上《觀潮》這篇文章的時候,曾為如何導入而發(fā)愁。面對著書本發(fā)呆,看著看著,突然,看到《觀潮》選自周密的《武林舊事》這本書,心中不免疑惑,武林?難道是武俠片中的武林?不可能吧?我立刻上網(wǎng)查詢,這才知道,原來,武林,是南宋首都杭州的別稱。原來如此……我會有這個疑問,學生難道不會嗎?于是,我就用這個疑問去設計導入語。一上課,我就在黑板上寫下“武林舊事”這四個字,說:“同學們,有這么一本書,叫《武林舊事》,你覺得是寫什么內(nèi)容的呢?”有的學生說,寫的是江湖恩怨,劍客情仇;有的學生說,就像《武林外傳》那樣,寫的是武林趣事;有的學生說,寫的是武功秘笈。班級頓時異常熱烈起來。最后,我微笑著揭示答案,寫的是南宋都城杭州的城市風貌,由于南宋此時已經(jīng)滅亡,所以,本書乃是作者追憶之作。這么一來,學生對于選自這本書的《觀潮》便充滿了興趣,想看看究竟是怎樣的盛事值得作者如此追憶。
我們的學生是很聰明的,何不放任他們?nèi)ヌ祚R行空地想象呢?想象會開出燦爛的花朵,照亮每個人的眼睛!我們應該讓學生們?nèi)ハ胂蟆⑷グl(fā)揮、去施展自己的能力,才能有更多的理解。我們應該盡可能地挖掘每個孩子的內(nèi)在潛能,促進其自由發(fā)展。而教育的任務恰恰應該是把人的各種各樣的能量發(fā)掘出來,而不能像可口可樂的生產(chǎn)線,把產(chǎn)品造成一個模樣。
三.以形式多樣的合作學習活動為載體,努力構(gòu)建和諧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當前語文教學研究的重要命題,其中兩個因素非常重要:內(nèi)容與形式。有效的內(nèi)容是著眼于讀說聽寫的言語訓練之本,而形式的有效性則是我們所選擇的學習活動方式能有助于提高言語訓練的效率。有效的學習活動必然會有輕松開放的活動環(huán)境,新的教育理念自然地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相應的體現(xiàn)。因此,“合作學習為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性”。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了無窮的樂趣,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需要設計豐富而有效的活動形式,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互相激勵,產(chǎn)生使孩子們終身受益的智慧,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更有成效的互相激發(fā)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環(huán)境。
例如在《中國石拱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對盧溝橋和趙州橋只有著模糊的印象,于是,我便以同桌為單位,讓同桌兩人共同針對這兩座最典型的石拱橋畫出簡圖。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上來了。當我讓學生到黑板上來畫的時候每個孩子都躍躍欲試。當有的學生畫的圖不夠準確的時候,學生也會積極地請求上來糾正,并能說出對方為何而錯的理由。在這種動手畫畫的過程中不僅融洽了課堂氣氛,更讓學生對石拱橋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更好地理解課文,言語教學落到了文本實處。
再如,我上《核舟記》這篇文章,在講到船頭蘇軾、佛印、魯直三人的坐姿的時候,總覺得單調(diào)的言語,憑空的想象并不能生動地展現(xiàn)人物當時的神態(tài),動作,無法深入體會人物內(nèi)心。突發(fā)奇想,讓兩個學生上來表演魯直和蘇軾的神態(tài)、動作、坐姿,問學生覺得他們的關系如何?學生一下子就講出這兩人像是親昵的好友。再叫一個學生上來表演佛印,那個孩子果真躺在多媒體的臺上,盡管他想努力惟妙惟肖地表現(xiàn)出佛印那悠閑自在的神態(tài),但由于對文句理解不足,引得學生“評頭品足”。這樣一來,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更使枯燥的古文教學,有了一份輕松、活躍,大呼“深刻!”
四.關注實際生活,聯(lián)系學生生活體驗,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生活處處是語文。大語文思想要求我們的學生不能“兩耳不聞天下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要把課堂與社會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所以,在講解課文時,我會不自覺地在事先備課時,穿插一些契合課文內(nèi)容的時事、民生的新聞,讓學生在感同身受之后,站起來發(fā)表自己的一些見解,達到學以致用之效果?!爱斦Z文教學與生活聯(lián)系時,語文課就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學生就會有興趣,有動力。”
例如,我在講解《老王》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抓住老王“外表丑,心靈美”這一點去講,然后向?qū)W生提問:“你們身邊有沒有像老王這樣有著金子般心的普通人呢?”可是,沒有一個學生愿意站起來講,他們更習慣傾聽,缺乏了發(fā)言的欲望。于是,我笑著說:“那讓老師說說南京乞討老人搜遍全身零錢為災區(qū)捐款105元的事情吧!這位老人在捐了5元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錢,特地到銀行兌換了一張百元現(xiàn)鈔,放進了募捐箱。 老人一直說,‘災區(qū)的人比我更困難,他們的生命都受到威脅,不容易啊!’周圍的人說老人常在附近乞討,平時很少吃到什么好東西,沒想到一下子就捐出這么多。這真是一個美麗的人啊!同學們,你們遇到過這樣的人嗎?”很多學生在聽了這個感人的真實故事后若有所思,也有些學生則踴躍地發(fā)言,訴說著發(fā)生在周圍的一些感人的一幕。
我注意觀察了,學生在聽老師說社會上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的時候,眼神中透露出一種傾聽的愿望。并且,在教師聲情并茂的述說之后,學生也受到感染,更愿意說出自己內(nèi)心的話語。師生達到了一種很好的溝通。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材料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時,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興趣。理論源自于生活!
總而言之,“學生知識的增長、智慧能力的開發(fā)與精神世界的充實和豐富、人格的強健、個性的成熟和深刻與教學有著極其重要的關聯(lián)”。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yǎng)人,促進學生個體健康發(fā)展。因此學生的主體性尤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的轉(zhuǎn)化,知識教育向創(chuàng)新教育的發(fā)展。我們要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人才,而不是死板的記憶天才。語文更不是生搬硬套教參的學科,而是一門靈活多變的學科。我一直有種感覺,這門學科是最基礎的學科,同時也是最難教的一門學科,可是,當教師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的話,這又是一門最“可愛”的學科!讓我們的語文學科在新的時代綻放華彩吧!
王曉琴,語文教師,現(xiàn)居浙江寧海。本文編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