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源遠(yuǎn)流長,漢語詞匯豐富無比,據(jù)調(diào)查歷代史書及文學(xué)作品中表達(dá)“死”——消盡無余這一意思的別稱有兩百多個(gè)。僅《紅樓夢》就有49個(gè)。按死者的身份、職業(yè)、死的意義、區(qū)域、年齡、親疏關(guān)系不同,死的稱謂亦不同。它們大致可歸納為諱稱、婉稱和泛稱三類。
一.按死者的身份劃分
1.古代帝王或王后死,稱之為“崩”、“駕崩”、“崩殂”、“山陵崩”、“天崩地坼”、“大薨”、“大行”、“登遐”、“升遐”、“上賓”、“賓天”、“龍髯”、“鼎湖”、“棄”、“終”等。例如:
“天子死曰崩。”(《禮記·曲禮下》)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戰(zhàn)國策·趙策》)山陵,帝王的墳?zāi)?。“秦名天子冢曰山,漢曰陵,故通曰山陵矣。”(《水經(jīng)注·渭水》)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2.古代王侯、夫人死,稱之為“薨”。例如:
“(楚武王)薨于行,國之福也?!?《左傳·魯莊公四年》,“薨”,龍奄了,即奄然亡也,借喻侯王、王后之死。唐代以后,稱二品以上官員的死也叫“薨”。)
“七十二日而畢,睹壬子水行御,天子決塞功大水,王后夫薨?!?《管子·五行》
3.古代大夫死,稱之為“卒”。例如:
“莊襄王卒,子政立,故為秦始皇帝?!?《史記·秦本紀(jì)》,卒〈醉〉,終也,終人生之事也。因以稱大夫之死。亦稱高壽為卒。)
4.古代士人死,稱之為“不祿”。例如:
“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祿?!?《國語·晉語》,祿,奉祿。生方有祿,死則無祿。故以之為士人死的諱稱。亦常稱有爵位的顯貴之死。)
5.唐以后六品以下官員及庶人死,稱之為“死”。例如:
“孟明稽首曰:‘……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左傳·殽之戰(zhàn)》)
以上“死”的別稱反映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嚴(yán)格的等級觀念。
二.按死者的職業(yè)劃分
1.教徒死,稱之為“化”、“物化”、“羽化”、“亡化”、“順化”、“坐化”、“坐脫”、“化鶴”、“鶴馭”、“寂”、“示寂”、“圓寂”、“登仙”、“登極樂”、“歸天”、“升天”、“飛升”、“尸解”、“形解”、“涅禁”、“園毗”、“反真”、“無?!?、“恬退隱忍”等。例如:
“這四十九日,單請一百單八眾禪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前亡后化諸魂以免亡者之罪。”(《紅樓夢》第十三回)
“辯才雖物化,參蓼猶夙者?!?辯才、參蓼,兩僧姓名。秦觀《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
“可是我希望他馬上歸天,好去求上帝改變這惡狗一樣的猶太人的心?!?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
2.文人死,稱之為“修文”、“修文地下”或“地下修文”、“玉樓赴召”或“玉樓修記”。例如:
“修文將管轄?!?杜甫《哭李尚書》)
“顏?zhàn)訙Y、卜子商,死為地下修文郎。”(《幼學(xué)·釋道鬼神》)
“相傳‘李賀將死,晝見緋衣人傳玉帝詔令,謂白玉樓成,召使作記,隨卒?!?李商隱《李賀小傳》,〈后〉因稱文人早死為“玉樓赴召”或“玉樓修記”。)
3.偉人、要人死,稱之為“泰山頹”、“樹木壞”、“山頹木壞”、“蘭摧玉折”。例如:
“孔子蚤(早)作,負(fù)手,曳杖,消搖于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寢疾七日而歿?!?《禮記·檀弓上》)
“毛伯成既負(fù)其才氣?嘗稱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蕭、艾,惡草,屈原以喻小人。蘭、玉喻君子。寧作守身潔白的君子死,不作富貴榮華的小人生?!妒勒f新語·言語》)
4.賢才死,稱之為“蝗玉”。例如:
“亮將葬,何充會之,嘆曰:‘埋玉樹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晉書·庾亮傳》)
三.按死的意義或感情色彩劃分
1.為國為民而死,稱之為 “殤”、“殉”、“殉難”、“殉節(jié)”、“捐軀”、“獻(xiàn)身”、“就義”、“犧牲”、“光榮”、“結(jié)纓而死”、“停止思想”、“去見馬克思”等。例如:
屈原《國殤》(殤,犧牲。國殤,為國家作戰(zhàn)而犧牲。)
“(陵)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漢書·李廣傳》)
“憂國忘家,捐軀濟(jì)難?!?《三國志·陳思王植傳》)
2.保持節(jié)義而死,稱之為“玉碎”、“授命”、“致命”、“令終”。例如:
“大丈夫?qū)幃?dāng)玉碎,安可以沒沒求活!”(《南史·王僧達(dá)傳》)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論語·憲問》)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經(jīng)》)
“昭明有融,高朗令終?!?《詩經(jīng)·大雅》)
3.仇人死,稱之為“亡命”、“完蛋”、“斷氣”、“見閻王”、“回老家”、“歸西天”、“一命嗚呼”、“嗚呼哀哉”、“翹辮子”、“兵”等。
“死寇曰兵?!?《禮記·曲禮下》)
其余“死”的別稱皆俗語且常用,不一一例舉。
4.死于意外,稱之為“畏”、“厭”、“溺”、“隕”、“隕命”、“殣”、“殍”、“殊”、“歹”、“絞”、“厲”、“自經(jīng)”、“自縊”、“吊死”、“投繯”、“波臣”、“喪生”、“滅澌”、“滅頂”、“滅殞”、“滅性”、“橫死”等。例如:
“死而不吊者三:畏、厭、溺。”(《禮記·檀弓上》,罪犯懼怕罪過而自殺叫“畏”;行止在險(xiǎn)境之下而死叫“厭”;墜水而死叫“溺”。)
“旋入雷淵,并為波臣?!?汪中《哀鹽船文》,波臣,被水淹死。)
四.按死的地方劃分
1.老年男子在家中安然死去,稱之為“壽終正寢”:“我不想加入這類高尚事業(yè)了,怕的是毫無結(jié)果之前,已經(jīng)‘壽終正寢’。”(魯迅《華蓋集·忽然想到九》附:老年女子仍居內(nèi)寢而死叫“壽終內(nèi)寢”。)
2.死于外地他鄉(xiāng),稱之為“客死”或“留革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病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不覺毛骨森豎,疾退歸舍,留革郭異域,已無生望,因念進(jìn)退一死,亦姑聽之?!?《聊齋·王者》)
3.死于道中,稱之為“殖”:“皇祐二年,吳中大饑,殍殖枕路?!?《夢溪筆談·官政一》,餓死曰殍。)
4.死于獄中,稱之為“瘐死”、“考竟”,“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饑寒,瘐死獄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漢書·宣帝紀(jì)》);“獄死曰考竟。”(《釋名·釋喪制》)
5.被刑于市,稱之為“棄市”:“河?xùn)|守王稽坐與諸侯通,棄市?!?《資治通鑒·秦紀(jì)一》)
五.按死的年齡劃分
1.未成年而死,稱之為“夭”、“折”、“夭折”、“昏”,“夭昏”、“殤”(包括長殤、中殤、下殤)、“瘥”、“早世”、“不祿”等。例如:
“壽夭多因毀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紅樓夢》第五回)
“年十九至十六(死)為長殤;十五至十二為中殤;十一至八歲為下殤,不滿八歲以下,皆為無服之殤?!?《儀禮·喪服傳》)
“短折曰不祿?!?《禮記·曲禮》)
2.長壽終老而死,稱之為“札”、“終”、“考終”、“善終”、“老壽”、“壽終”、“卒”、“全活”、“正命”、“天年”等。例如:
“癘疾不降,民不夭札?!?《左傳·昭公四年》,杜預(yù)注:“大死為札。”大,年長。)
“若此言之,顏淵不當(dāng)早夭,盜跖不當(dāng)全活也?!?《論衡·禍虛》)
“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孟子·盡心上》,正命,盡修身道而壽終。)
六.按死者的親疏關(guān)系劃分
1.父母喪,稱之為“艱”。“又以居艱去官?!?王儉《褚淵碑文》)
2.母喪,稱之為“失恃”?!吧猩?,早失恃,遺生鞠養(yǎng)?!?《辮齋·公孫九娘》)
3.父喪,稱之為“失怙”?!盁o父曰怙?!?《詩經(jīng)·蓼莪》)
諸如妻死為“殯”、“悼亡”;姬妾、近臣或奴仆從葬而死為“殉”。
七.動(dòng)植物的死,稱之為“殪”、“竟”、“斃”、“焚身”、 “降”、“漬”、“疆”、“札”、“蓄”等。
以上“死”的別稱歸結(jié)起來大致分三類:諱稱、婉稱、泛稱。
一.諱稱:敬重尊長,不直言其死而諱稱之。如前言帝王或王后、諸侯、夫人之死的別稱及醫(yī)家所謂“心臟停止跳動(dòng)、永遠(yuǎn)停止呼吸”和“老”、“去”、“沒”、“先”、“鶴駕”、“鶴馭”、“化鶴”、“駕鶴歸西”、“駕返瑤池”、“見背”、“謝世”、“短見”、“作古”、“失去”、“就木”、“百歲”、“千秋萬歲”、“捐館”、“捐館舍”、“不諱”、“不可諱”等都是常用的諱稱。
二.婉稱:凡人厭死,忌盲其字,常婉轉(zhuǎn)言之,如“走”、“大去”、“不幸”、“閉眼斷氣”、“去泉臺”、“到酒泉郡”、“跟了去”、“咽了氣”、“化了灰”、“老”、“壞”、“休(行休)”、“仙(仙游)”、“逝(長逝)”、“溘世”、“去世”、“下世”、“辭世”、“絕世”、“即世”、“就世”、“歸休”、“歸盡”、“大歸”、“身蹶”、“瞑冥”、“出塵寰”、“填溝壑”、“轉(zhuǎn)溝壑”、“棄天下”、“棄群臣”、“到陰間”、“入地府”、“去豐都”、“伸腿去了”、“舍我而去”、“醉臥藤下”,“辭逆旅之館”等都是婉稱。
三.泛稱:普通人死的一般稱謂。如“死”、“亡”、“終”、“沒”、“卒”、“瞑目”、“引”、“踣”、“考”、“弱”、“殲”、“殊”、“絕”、“斃”、“哀”、“落”、“鬼”、“逝”、“安息”、“安眠”、“長眠”、“千古”、“雕零”、“過世”、“卒世”、“離世”、“亡故”、“物故”、“遷化”、“身殲”、“入滅”、“隕命”、“徂謝”、“奄息”、“算促”、“沒齒”、“自盡”、“沒了命”、“卒大命”、“北邙鄉(xiāng)女”等都是泛稱。
闕小亞,語文教師,現(xiàn)居貴州銅仁。本文編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