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經典對于開闊學生視野,發(fā)展學生智力,提高學生素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學校里,一些老師是禁止學生在自習課看課外書籍的,即使是語文老師的課堂教學,也往往只重視對文學作品語段的訓練,忽視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從而造成了學生對閱讀的反感和厭倦。其實,師生共同品讀文學經典中生動的語言、精彩的情節(jié),透過語言和情節(jié),品味復雜的人物形象,剖析微妙變化的人物心理,聯(lián)系生活和學習并融入自己的思考,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大有裨益的。下面,筆者以《紅樓夢》為例談談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的一點嘗試。
一.循序漸進,激發(fā)興趣
我們班的男同學喜歡看漫畫書和武俠小說,女同學喜歡看校園文學和愛情小說。快餐文化的消費,本來也沒什么可指責的,它畢竟是社會快節(jié)奏的反映,但它對教育實體之學生的侵占過多,卻可能導致文化鈣質的流失。因此我覺得有必要提倡經典閱讀?!都t樓夢》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它的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學史上是罕見的。這部長篇小說,以日常生活作為藝術的表現對象,以寶黛愛情為主線,鮮活的表現了封建世族家庭由盛及衰的沒落過程,其思想性及藝術性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墒呛芏嗤瑢W卻說“悶”“看不懂”。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小說文本與學生之間確實存在“隔膜”——文化之“隔”;二是學生自身的閱讀高度確實無法在作品中探出頭來。
引導學生走進《紅樓夢》首先要搭建閱讀平臺,讓學生在這個平臺上能看到《紅樓夢》的景致,并能或多或少領略其中的美。怎樣引導他們正確地,有目地去讀書是我當即要解決的問題。平臺要搭建在興趣的基礎上,考慮到全體學生都喜歡看電視,于是我們就從看電視劇《紅樓夢》進入名著閱讀——每節(jié)閱讀課放映一集《紅樓夢》,然后就對應原著閱讀,理清線索,熟悉情節(jié)。
平臺搭建起來以后,激活閱讀機制就成為了現實,接下來我要解決的就是如何閱讀的問題了,或者說如何始終保持閱讀興趣呢?“無問”之讀可能是閱讀歸于沉寂的一個緣由,相反的,有問、能問則是符合人的求知心態(tài)的,有利于保持興趣。為激勵學生更加深入地研讀《紅樓夢》,我們就閱讀的內容在課堂上互相提問,這樣既了解同學們的閱讀進程和深度,又提高了閱讀的興趣。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總是有意無意或強或弱地擯棄人性色彩,比較多地傾向大視野的社會色彩,這就導致在閱讀深入初始階段理解上的“隔”。因此,我更多地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和接受習慣,以及內心感興趣的東西,利用“摘桃子”的跳躍原則,安排學生就某一人物或某一情節(jié)進行分析討論,或者開展辯論賽。如:賈寶玉是紈绔子弟還是反叛英雄?讓每個人先選擇,后說出理由,鼓勵學生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然后換個角度,寫一篇“寶玉自傳”的周記,從出身、性格、生活、愛情和婚姻等方面多角度獨白,自己定位是紈绔子弟還是反叛英雄。經過兩輪分析,我們明確了人物形象的立體性:從世俗眼光看賈寶玉一無是處,算一個紈绔子弟,但他與一般紈绔子弟不同,他叛逆封建制度和禮教,卻又離不開家庭的庇護;他追求“木石前盟”的愛情,又無奈地接受了“金玉良緣”的現實婚姻,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是一個軟弱的叛逆者。討論的過程更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同學們非常投入,忘記了時間和地點,忘記自己在學習,這種無意識或潛意識狀態(tài)使人記憶、領會或創(chuàng)造大量的知識,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這樣也從最具體的文本閱讀里,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為什么閱讀的問題。在閱讀的表象上來看,閱讀帶來“智”,而不是狹窄的“知”,從閱讀的操作層面來看,閱讀帶來了“快樂”。
二.體驗情感,牽引興趣
于漪老師認為:語文教育要提高質量,必須以人為本,弘揚人文。文化內涵本是文學作品的固有根基,任何作品都是思想內涵和語言形式的統(tǒng)一體,不可分割。學語文就是學做人,語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因此要開發(fā)語文教學的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中學生。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注意聯(lián)系現實和生活,培養(yǎng)積極主動思考的習慣,來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
“寶玉挨打”是《紅樓夢》中一個重頭戲,這個情節(jié)波瀾起伏,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由于我們在閱讀課中看過電視,品讀過原著三十三回,再學這篇課文時,我們早就心中有數了,非常輕松地理清課文線索,明確挨打前、挨打中、挨打后各有什么情節(jié),搜索出這一事件背后的人際關系。我們的重要任務就是挖掘作品中人物的感情,思考兩個問題:一是寶玉挨打時身邊的人有何反應? 二是他們?yōu)槭裁磿羞@些表現呢?由于問題難度不大,又與同學的生活比較貼近,所以學生的興趣很濃,積極踴躍地發(fā)言。
寶玉挨打,如果拋開封建社會的大背景,其實就是父親打兒子的問題,一個教育問題,這樣的教育回到日常生活中來考慮,你作為一個在父輩羽翼下成長的年輕人,如何看待呢?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并深入地與文本進行心靈對話,談母愛,論賈政的教育方法,分析寶玉挨打冤不冤,黛玉和寶釵誰更關心寶玉,賈母的大動肝火說明什么?;氐浆F實中,再用十分鐘寫一寫父母最嚴厲的一次教育,再讓同學們互評——父母的教育對不對?這樣既有自己的深切體會,又有大家的多角度分析,自然啟發(fā)了學生的心智,學會了多角度看問題,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設身處地是閱讀文本遷移的好辦法,我們通過設身處地生活情景參與,閱讀本身就獲得強有力的支持,閱讀也就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了。教育與文學作品的結合,既避免了教育的說教色彩、教育的枯燥性,也提高了學生認識世界、把握自己的能力,真正體現了學語文就是學做人的原則。
文學作品是人類心靈的一面獨特的鏡子,作家的高超之處就是揭示出人類隱蔽復雜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我們看作品,就是沿著作者架設的這座橋走進人物的心靈深處,感受體驗那豐富的情感世界,以書中的豐富情感進行有效的自我感化。有人說文學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只要心智健全,只要能深入作品,在現實與文本之間實現多次轉移,以文本的人性光輝照亮現實的人生軌跡,以堅實的人生軌跡反思文本的人性光輝,實現內心深處的情、智、理的流轉,都能或多或少有所收益!因此我們要慢慢地讀,細細地讀,一邊讀一邊體會,與眾多鮮活的靈魂對話——我們不僅要讀懂作品,更要讀懂人生這本大書,在作品中讀出自己來,獲得對人生的深刻感悟。而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比父母老師單純的思想道德教育強得多。所以讀一本好書,就等于多一個好友,他會影響你、幫助你,帶你尋求人性的軌跡,帶你追求真善美。
三.探討熱點,提高興趣
同學們覺得每周看一集《紅樓夢》不過癮,于是要求利用課外時間加映,我當然很樂意滿足同學們的這個小小要求,也趁機提出要求,周記都要聯(lián)系《紅樓夢》來寫!很多同學發(fā)愁了,哪有那么多的內容來寫?于是我和同學們一起從大家最感興趣的愛情主題入手。愛情這個話題本是很多教育者不想碰、不愿碰的問題,而現實中,學生對這一話題是相當感興趣的,況且在文學作品中幾乎毫無例外地可以碰到愛情問題。既然如此,我們閱讀不妨就此為一個突破口,還原愛情在生活中的位置。我就此設計了三次討論:第一次討論分析寶玉黛玉愛情的起因、發(fā)展和表現,推導她們愛情的結果,同學們的周記就是分析劇中其他人物的愛情;第二次討論是同學們選劇中哪一個人物為自己的夢中情人,說說為什么會喜歡他(她),辨別班上曾經出現的某些現象是友情還是愛情,周記是寫我們的個人感情經歷,應該怎樣處理好自己的感情;第三次討論是對比《神雕俠侶》《簡·愛》里的愛情故事,憧憬一下自己將來的愛情,我也趁此機會印發(fā)一些青春期的參考資料,而相關作業(yè)是請每個同學先去采訪一位20歲以上的成年人,聊聊天,聽聽他們的經歷和對愛情的看法,想一想,對自己有什么啟發(fā),再寫成周記。經過多次討論、比較分析,同學們明確了友情和愛情之間的界限,多了幾分成熟和理智。愛情主題的這三篇周記,一篇比一篇有深度,這真是一個可喜的進步,把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人格落到了實處。愛情話題的引入,說明我們的教學不再避開教育實體的現實,人性色彩的勾畫,人格也就會在其中逐漸凝固。疏導的辦法總比掩蓋或視而不見要強得多,這也是教育本身人性化的具體表現。
此外,我們還進行人物性格“選美”,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人物,說說他們性格中的優(yōu)點;根據文字描述手繪服飾活動,大家都興致勃勃,從原文中找出材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從網上下載資料來共享,寫寫畫畫,將文學作品和生活牢牢地聯(lián)系起來,努力學會實現個人的經驗世界與社會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溝通和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轉換,充分發(fā)揮經典名著對學生“主動、健康發(fā)展”的教育價值。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真正的閱讀能夠吸引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激起他們對世界和自己的深思,迫使他們認識和思考自己的未來。而對未知的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是青少年學生普遍的心理需求,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fā)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往往會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學習效率特別高。通過師生的這種共同投入,我覺得他們是真正愛上了閱讀,愛上了《紅樓夢》,他們在享受閱讀的快樂時,已在閱讀中升華著自己的人格。
羅慶華,語文教師,現居廣東南海。本文編校:劍 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