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正確靈活地運用對話教學策略,能夠建立師生平等關(guān)系,營造課堂民主氣氛,推動自主探究學習,激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新,從而讓語文課堂形成一個充滿活力、引力和效力的“三力學習場”,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在這一教學思想的指導下,眾多教師投入到教學實踐中,研究對話教學的藝術(shù),探索對話教學的真諦。
然而,筆者在課堂實踐、學習交流活動中,屢屢發(fā)現(xiàn)存在低效對話、甚至是無效對話的現(xiàn)象,這極大地消減了語文課堂的活力和生命力。具體表現(xiàn)在:
一.把對話理解為對了話,蜻蜓點水
在一些課堂上,我們經(jīng)常會見到這樣的現(xiàn)象:這篇文章寫了幾個人物?他們分別是誰?哪些段落寫了他們的事情?你能把這些段落一一找出來嗎?類似的這些問題,簡單繁瑣,沒有美感,缺乏挑戰(zhàn)性,不能激發(fā)學生對話的熱情,而且?guī)缀踉诿恳还?jié)課都會提出,學生往往能夠不動腦筋就脫口而出,看上去課堂氣氛熱烈,師生活動豐富,課堂如行云流水,實際上,這樣的對話,學生只是有口無心,停留在思維的淺層次,沒有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理解和對感情的深刻體驗,沒有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觀點碰撞和心靈共振。這樣的對話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只是“對了話”而已,學生也只相當于課堂上的看客罷了,哪來的收獲?
二.把對話變成為我對話,師者獨尊
課堂成功對話的前提條件應該是平等、民主,只有在和諧、輕松的氛圍里,教師和學生才能有觀點的爭鳴、情感的分享。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的本領(lǐng),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在師生平等的新型關(guān)系下,教師對學生循循善誘,給予信心和勇氣,學生就想說、敢說,從而促進課堂對話向縱深發(fā)展。然而,這個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實際操作中卻很難有效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靈感的火花往往被教師的冷水撲滅,表達的欲望被教師的話語霸權(quán)遏制。我們經(jīng)常在課堂上聽到一些武斷而偏執(zhí)的結(jié)論?!澳愕挠^點是對的,那個同學的說法太荒謬了”,“大家別爭了,我看就這樣吧”,“不要瞎拓展了”。學生在“師者獨尊”的氣氛籠罩下,沒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說話戰(zhàn)戰(zhàn)兢兢,畏首畏尾,這樣能生成真實自信、充滿活力的課堂對話嗎?
三.把對話窄化為一對一說話,只見樹木
課堂教學中,教師、學生和文本是對話的客觀要素。教師是主導,要組織、引導和促進對話的生成和發(fā)展。學生是主體,也是一個群體,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對話,如討論、辯論等。文本是載體,既有文本自身的情感傾訴,又有作者在特定背景下的思想傾向。要實現(xiàn)對話的深度發(fā)展,就必須要打破單一的對話方式,樹立立體的對話意識。
對話過程中遇到難以理解的問題,課堂往往會出現(xiàn)卡殼現(xiàn)象,很多有經(jīng)驗的教師會對學生進行啟發(fā)、誘導,這樣做當然是正確的。但是有的老師只是對某一個學生一味引導,或讓學生反復機械地朗讀課文,企圖通過對話的瓶頸。其實,無論是教師與某個學生對話還是學生自己讀課文,對話形式仍然是“一對一說話”,沒有形成多元解決問題的對話渠道,就如在死胡同里踢球,在單行道里反復往返,在無效的延續(xù)勞動中,缺少動態(tài)的發(fā)展,弱化了對話的應有效果,鈍化了課堂的積極作用。
語文學科是有著豐富內(nèi)涵的人文學科,需要讀者經(jīng)過感悟、體驗、理解、困惑的心靈滲透和掙扎的過程,最后歸宿為審美和創(chuàng)新。對話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正是促進這一過程的產(chǎn)生和深化,其實也是回歸語文教學的本源。在語文課改不斷深入的今天,這既是一種潮流,也是一種趨勢,一種期待。那么,又該如何務實、有效地管理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對話過程呢?筆者結(jié)合課堂教學實踐,認為有必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精心預設,催化生成,引領(lǐng)深度對話。
語文課堂是老師和學生共同的情感和生命的歷程,語文教師要激活語文課堂,就要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激蕩起學生情感的波瀾,讓他們的生命意識在課堂上得到升華。而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在課前就要反復斟酌、精心預設。因為只有對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內(nèi)容、教學媒體等各個環(huán)節(jié)有了充分的預設,才能夠在課堂的對話活動中左右逢源,得心應手。沒有精心的預設,也就沒有精彩的生成。假如教學目標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沒有針對學生的差異,做出或提高或降低的靈活調(diào)整,那么在對話過程中,有的學生會覺得課堂內(nèi)容淡而無味,有的則會覺得高不可攀,也就很難讓對話有效進行,因此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引領(lǐng)課堂深度對話,才能催化出“不曾預約的精彩”。
以筆者教學魯迅的《故鄉(xiāng)》教學片斷為例:
師:為什么“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
生:因為“我”聽到閏土恭敬地叫“老爺”。
師(點頭):少年閏土稱“我”什么?
生:迅哥兒!
師:對,昔日的兄弟變成了當下的主仆,所以才會“似乎打了一個寒噤”,可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生:……(沉默思考,默讀文段)
師:(輕聲)“老爺”這個稱呼是什么時代的產(chǎn)物?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再想一想。
生:封建社會。
生:是封建社會的等級關(guān)系讓兄弟之間有了厚障壁。
師:(點頭)是的,也正是這個原因才讓我“不寒而栗”啊!那么“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我們也可以看出那時處在怎樣的境況?
生:無奈。
生:困惑、彷徨。
……
從這個教學片斷可以看出,在教師的引領(lǐng)下,學生沒有停留在問題的表層,而是通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教師對話,促使學生抓住關(guān)鍵詞句,聯(lián)系時代背景,深入文本思考,努力挖掘事態(tài)的成因,探究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情感狀態(tài),從而讓對話從表象觸及本質(zhì),從靜態(tài)轉(zhuǎn)為動態(tài),從膚淺走向深刻。
二.尊重差異,積極評價,促進平等對話。
教師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引導對話、促進對話。但是傳統(tǒng)的師生關(guān)系往往抑制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師道尊嚴的陰霾時?;\罩在學生的心頭,學生在教師面前表達觀點會顧慮重重,況且學生之間本身就存在差異,因此老師必須要樹立新型的師生關(guān)系觀念,營造平等、寬松的對話氛圍,正視和尊重各個層次學生之間的差異,對每一位學生的回答都要作出或肯定、或補充、或糾正、或期待的積極評價,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有尊嚴地坐下,切不可對學生的回答因沒有“正中下懷”而產(chǎn)生傲慢與偏見。
曾記得這樣一個課例。一位教師講秦牧的散文《土地》,文中有這樣兩句話:“騎著思想的野馬奔馳到很遠的地方”,“收起韁繩,回到眼前燦爛的現(xiàn)實”。突然,有一位學生問道:“老師,野馬怎么還會有韁繩?”這一問使毫無思想準備的老師一時非常尷尬,張口結(jié)舌,支吾半天,最后非常不耐煩地說:“你如果少鉆些牛角尖,你的學習成績還會好些吧!”老師的回答不無厭煩和嘲諷,讓這位學生非常難堪,學習興趣全無。
這位教師武斷地以話語霸權(quán)否定了學生的質(zhì)疑,使師生對話陷入死胡同,讓本該充滿活力的課堂落入低谷。伏爾泰說:“我可以不在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發(fā)表觀點的權(quán)利。”如果每一位教師對不同的“聲音”都能以發(fā)現(xiàn)者的姿態(tài),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包容、接納、評價和期待,那么語文課堂一定會在平等的對話中波瀾迭起。
三.多維動員,發(fā)散調(diào)度,形成多元對話。
語文課堂教學應體現(xiàn)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維對話。在課堂對話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要發(fā)散調(diào)度,靈活控制對話的動態(tài)發(fā)展情況。課堂上,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有時難度較大,這些問題并非哪一個學生就能夠順利地回答出來,這就需要教師改變單一的對話方式,組織學生再度深入課文,聯(lián)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經(jīng)歷,互相討論,形成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作者的多元深度對話。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公開課,課題是魯迅先生的“雪”,老師要請學生朗讀課文第⑤⑥段,理解“孤獨的雪、死掉的雨和雨的精魂”有什么含義。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有個學生回答“雪是雨凝華而成,所以雨死掉了”,老師又追問“有什么更深刻的含義”,這個學生反復地在原地兜圈,就是不能深入理解,最后老師只好自己給出“標準答案”。對話過程中遇到困難,不能搪塞,更不能逃避,而應隨機改變教學方式,用恰當?shù)姆椒?,突破重難點。如果這個老師能夠引導學生聯(lián)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獨特個性,組織學生互相討論、辯論,也不至于陷課堂于“死水微瀾”的境地。
語文課堂的有效性與對話的有效性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不可割裂。語文課是種子,不是花朵。語文課要通過有效對話把知識、方法、能力、情感和價值觀種到學生的心田里,長出思想的蘆葦。師生對話如行云流水,問題出來就舉手如林的課堂只是讓人觀看的花朵,禁不起時間的考驗,終會凋謝。要激活語文課堂,讓語文課散發(fā)人性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為師者應當從研究有效對話做起。
李中華,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姜堰。本文編校:洪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