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是王安石的散文名篇,以其文質兼美的特點備受后世推崇,也是中學語文課本的傳統(tǒng)保留篇目,但是現(xiàn)行的人教普通版教材的注解卻引來了人們的諸多質疑,其中尤以對“廬冢”的質疑最為強烈。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寫道:“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苯滩淖?“廬冢(zhǒng),古時為了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的服喪期間,為守護墳墓而蓋的屋舍,也稱‘廬墓’。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冢,墳墓。”
這樣的注解確實令人費解。
教材注解首先把“廬?!笨醋饕粋€詞,解釋為“廬墓”;然后又把“廬”與“?!辈痖_,分注為“廬”,屋舍?!摆!保瑝災?。那么,“廬冢”到底理解為一個詞呢,還是兩個詞呢?教材的注解的確有些前后矛盾。
何謂“廬墓”,正如教材注解的,它是我國早在周代就有的一種風俗,指父母或老師死后,其子或學生服喪期間在墓旁搭蓋小屋居住,守護墳墓,叫做廬墓。守墓一般為三年??鬃铀篮螅旱茏邮啬谷甓嗬^離去,唯子貢哀思未盡,唯獨子貢又守了三年。后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F(xiàn)在我們?nèi)阅茉谇房琢掷锟吹娇鬃幽古赃叺摹白迂晱]墓處”。后來守墓之風日漸盛行。守墓之風俗源于儒家的“孝道”,它與源于印度后傳入我國的佛教,在生死觀上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打開工具書,翻看有關“廬墓”的詞條,沒有一處釋義、舉例與佛教有關,可見,教材注解混淆了儒教和佛教,或者說,混淆了俗界和禪界。
要弄清“廬冢”的含義,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它究竟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也就是說,它是指一種事物,還是指兩種事物。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是這樣注釋的:“廬,廬舍,指墓旁的房舍。冢,墳墓?!痹谶@里,王力先生沒有簡單的把“廬?!苯忉尀椤皬]墓”,并且把“廬?!苯忉尀閮煞N事物。我認為王力先生的解釋是較為準確的,是較為接近客觀事實的。只不過王力先生的解釋過于簡單,在這里,我們不妨來一番深入探究。
有人認為“廬?!笔侵父呱郯熬幼〉姆课莺退篮笤嵘淼哪沟兀灿腥苏J為是指慧褒生前的廬舍(禪房)和死后的墳墓。這兩種觀點大同小異,較教材注解更為合理。但我認為仍有不妥。
首先我們探究一下“廬”的含義。據(jù)《含山縣志》記載,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24年),高僧慧褒禪師結廬于此,潛修二十余年。圓寂后火化得五色舍利子若干,遂聲名遐邇。為彰顯慧褒禪師的無量功德,人們改原山名“華山”為“褒禪山”,在慧褒禪師結廬處興建寺宇,謂之“慧空禪院”。后經(jīng)宋高僧中會禪師、元裕禪師等相繼修建,寺宇規(guī)模逐漸擴大,香火鼎盛。由此可知,“慧空禪院”既不是慧褒弟子為慧褒守墓的小屋,也不是慧褒生前居住的房屋,而是慧褒弟子及眾信徒在慧褒結廬處修建的寺宇。
其次,我們探究一下“?!钡暮x。在唐朝,僧尼死后一般有土葬、火葬、林葬、水葬四種葬埋方式。按照唐代僧尼的葬埋制度,得道高僧火葬后一般構筑地宮,用來安置骨灰,其上起塔。按照印度古老的傳統(tǒng)習俗,僧人們把佛或高僧的“舍利子”放在塔中供養(yǎng)起來,這類塔一般稱為“靈塔”或“舍利塔”。塔這種建筑形式并不是中國本土的,是從古代的印度傳入的,塔就是“墳?!钡囊馑肌;郯龍A寂后采用的是火葬的方式,火葬后得舍利子若干,其弟子將其骨灰安葬后,又造七層石塔供奉其舍利子,名為“慧褒舍利塔”,吸引了眾多香客、游人前來頂禮膜拜。此塔一直保存到“文革”前,“文革”期間,褒禪寺被毀,此塔也被炸坍塌。因此,所謂慧褒墳冢應該是指“慧褒舍利塔”。
綜上所述,“廬?!睖蚀_的含義應該是“慧褒圓寂后其弟子及眾信徒在慧褒結廬處修建的寺宇殿堂及慧褒舍利塔”。
馮仲英,語文教師,現(xiàn)居河北河間。本文編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