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要求對形象、語言和思想內(nèi)容進行品評,而在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時,學(xué)生往往把襯托、對比兩種手法搞混淆了,把“對比”當成“襯托”,或者相反,有的干脆眉毛胡子一把抓,遇到這兩種手法時就模糊的說成“對比襯托”。其實,對比和襯托是不同的兩種表現(xiàn)手法,不能混為一談。
對比是把互相矛盾對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表現(xiàn)表現(xiàn)手法。對比可以截取兩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兩相比較,使形象美丑顯得更加鮮明,雙方特點比得更加顯著,正反道理說得更加深刻,矛盾問題揭得更加尖銳。襯托則是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或?qū)α⒌臈l件,用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使被陪襯的事物顯得更加突出、形象。襯托有正襯、反襯兩類。利用事物的相似條件來襯托就是正襯;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就是反襯。
詩歌中的“對比”,是指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現(xiàn)某種意境或情感。如南宋初的一首民歌:
月子彎彎照九州,
幾家歡樂幾家愁?
幾家夫婦同羅帳,
幾家飄零在外頭?
運用對比,能使描寫對象的區(qū)別更加明顯。這首民歌,就是通過強烈的對比,描寫了百姓離鄉(xiāng)背景的痛苦。
又如,(唐)張籍《野老歌》
老翁家貧在山住,
耕種山田三四畝。
苗疏稅多不得食,
輸入官倉化為土。
歲末鋤犁倚空室,
呼兒登山收橡實。
西江賈客珠百斛,
船中養(yǎng)犬長食肉。
結(jié)尾兩句通過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的鮮明對比,將富商窮農(nóng)的矛盾即城市與農(nóng)村的矛盾突顯出來。
《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襯托”一詞時作如此說:“為使事物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來陪襯或?qū)φ??!睋Q言之,“襯托”指用事物間相似或?qū)α⒌臈l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主體事物的手法。“襯托”分為正襯和反襯,其目的都是為了凸顯被襯托事物的特色,以最終突出人物形象或詩歌主旨。
襯托是古人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杜甫有名句“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惟其“星垂”,才能見出原野之廣闊;惟其“月涌”,方可反映江水的流動:是為烘托的妙用。而王維的五絕“獨坐幽篁(幽靜的竹林)里,彈琴復(fù)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館里》),彈琴長嘯,更突出了月夜之幽靜;明月相照,尤顯得深林的昏暗:是為反襯的妙用。只要我們在古詩閱讀和鑒賞中細加玩味,一定能深刻體味其用心之深、表達之妙。
正襯是指利用事物間的近似條件來襯主體事物,比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這里詩人并沒有直接說天姥山怎樣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稱的五岳、天臺來襯托天姥山,從而把天姥山寫得聳立天外,直插云霄,壯麗非凡。反襯是指利用事物的對立條件來襯托主體事物,比如王維(詩佛)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其中一句是“桂花落人間”的倒文,以動襯靜;三、四句以有聲襯無聲:全詩用襯托手法,描繪出了清新、幽靜的情境。
再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數(shù)尺,風(fēng)燈照夜欲三更。沙頭宿鷺聯(lián)拳靜,船尾跳魚撥剌鳴。”其中“船尾跳魚撥剌鳴”一句就用了反襯。詩的前三句著力刻畫一個靜字,此句卻寫動、寫聲,似乎打破了靜謐之境,但給讀者的實際感受恰好相反,以動寫靜,愈見其靜,以聲襯靜,愈見其靜。詩句“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有的詩歌中既運用了對比,又運用了襯托,這就需要我們閱讀鑒賞時仔細分辨,慢慢品味。如:
陸游《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喜而有作》:
嘉谷如焚稗草青,
沉憂耿耿欲忘生。
鈞天九奏簫韶樂,
未抵虛檐瀉雨聲。
“嘉谷如焚”與“稗草青”形成對比,強烈的反差,突出秋旱之嚴重;三四句以“鈞天九奏簫韶樂”為陪襯,突出詩人靜聽“虛檐瀉雨聲”的喜悅心情。再如:
白 梅/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塵。
忽然一夜清香發(fā),
散作乾坤萬里春。
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運用了襯托和對比。襯托,以冰雪襯梅之堅毅耐寒;對比,用桃李對比以顯示梅之高潔守志。從而表達了堅持理想操守,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綜上所述,“對比”和“襯托”的區(qū)別在于:對比是相反或相似的兩種事物互相比照,它們之間并無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共同表現(xiàn)某種思想或意境,對比雙方不分主次;而襯托是以次要事物為陪襯突出一個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兩者主次分明。因此,不可把這兩種修辭混為一談。
王新亮,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泰州。本文編校:洪 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