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滿是藏傳佛教常見的說法,它代表我們本身自我圓滿的狀態(tài)。一切佛教法門都可以用根、道、果(Ground, Path, and Fruition)來說明。大圓滿法的“根”是這個基本的、本初的狀態(tài),是我們的絕對性,它本來就是圓滿的,永遠現(xiàn)前的。我們必須明白,諸佛走的是一條路,我們走的是另一條路。諸佛認證他們的本性而覺悟;我們不認得那個本性而迷惑。在教法中,這種情況稱為一根二道。我們之所以處于相對世界。就是因為我們的本性被遮蔽,所以我們需要遵循教法和修行,才能回到真理:這就是大圓滿法的“道”。最后,體悟我們的本性就是證得完全解脫和成佛。這就是大圓滿法的“果”,如果修行人能夠用心去修,實際上是有可能在這一世證果的。
大圓滿道的實際訓練,可以依據(jù)傳統(tǒng)而最簡單的方式,用見(view )、定(meditation )、行(action )來描述?!耙姟本褪侵苯涌吹浇^對的狀態(tài)或我們存有的“根”;“定”就是穩(wěn)定那個“見”和使它變成連續(xù)經(jīng)驗的方法;“行”就是把“見”溶入我們的整個實相和生命之中。
“見”是什么呢?它無非是看見事物如是的實際狀態(tài);它就是了解真實的心性就是萬事萬物的真實本性;它就是領悟心的真性即絕對真理。敦珠仁波切說:“見就是對赤裸裸的覺醒的認識,它包含一切事物:感官的認知(能)和現(xiàn)象的存在(所)、輪回和涅槃。這種覺察有兩個層面:絕對層面的空和相對層面的境相或覺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廣大無邊的心性中,所有一切境相和一切現(xiàn)象,不論是輪回的或涅槃的,永遠都是圓滿具足的,無一例外。不過,即使一切事物的本質(zhì)都是空的,都是「自始就是純凈的」,但它的性質(zhì)仍然富有高貴的品質(zhì),涵藏各種可能性;換言之,它無邊無盡不斷在創(chuàng)新而當下圓滿。
你也許會問:“如果體悟‘見’就是體悟心性,那么心性又像什么?”心性的體,就像空無一物、廣袤無邊、自始清凈的天空;心性的相,就像太陽的光明清澈、無所不在、自然顯現(xiàn);心性的用,也就是慈悲的顯現(xiàn),就像陽光大公無私地普照萬物,貫穿四面八方。
你也可以把心性想成鏡子,具有五種不同的力量或“智慧”:它的開放性和廣闊性是“虛空藏智”,慈悲的起源;它巨細靡遺反映一切的能力是“大圓鏡智”;它對任何印象均無偏見是「平等性智」;它有能力清晰明確此辨別各種現(xiàn)象是“妙觀察智”;它有潛能讓一切事物成就、圓滿、隨意呈現(xiàn)是“成所作智”。
大圓滿法的定又是什么呢?定就是禪定,它只是在“見”被傳授之后,專一的安住在“見”中。敦珠仁波切描述它:“禪定就是專注在本覺的狀態(tài)中,解脫一切思維概念,另一方面卻維持完全放松,毫不散亂或執(zhí)著。因為‘禪定不是奮斗,而是自然地溶入本覺?!?/p>
大圓滿禪修的要點,可以歸納成四點:
在過去的念頭已滅,未來的念頭尚未生起時,中間是否有當下的意識,清新的、原始的、即使是毫發(fā)般的概念也改變不了的,一種光明而純真的覺察?是的,那就是本覺。
然而它并非永遠停留在那個狀態(tài)中,因為又有另一個念頭突然生起,不是嗎?這是本覺的光芒。
不過,如果在這個念頭生起的當下,你沒有認出它的真面目,它就會像從前一樣,轉(zhuǎn)變成另一個平凡念頭。這稱為“妄念之鏈”,正是輪回的根。
如果你能夠在念頭生起時立刻認出它的真性,不理會它,不跟隨它,那么不管生起什么念頭,都將全部自然溶化,回到廣大的本覺中,獲得解脫。
很明顯的,對于上述四個深刻而簡單的要點,如果想了解和體悟它們的豐富和壯麗,需要一輩子的修行功夫。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大圓滿禪定是本覺永遠在流動,就如同河川,日夜不停地流動。當然,這是理想的狀態(tài),因為一旦“見”已經(jīng)被傳授和認證之后,要想專注地安住在“見”之中,就得有多年不斷的修行。
大圓滿禪定可以強有力地對治念頭的生起,并且對于它們具有特殊的看法。一切念頭的生起,都要觀照它們的真性與本覺并無分別,也不互相敵對;反之,要把念頭看成無非是心性的“自我光輝”、本覺的能量的顯現(xiàn),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行就是能真正觀察你自己的善惡念頭,每當有念頭產(chǎn)生時,就深入觀照它們的真性,既不追憶過去,也不幻想未來,既不允許攀緣快樂的經(jīng)驗,也不被悲傷的情境所征服。在這么做的時候,你試著到達和維持在完全平靜的狀態(tài)中,一切好壞苦樂都消失了。
下面簡要介紹一下禪修:
體悟心性最好的方法就是禪修,禪修可以凈化凡夫心,揭穿他的假面目,除盡習氣和迷惑,讓我們能夠在因緣成熟時認清我們的真面目,達到大圓滿境界。
索甲仁波切把禪修的方法形象表述為:把心帶回家,放下,放松。把心帶回家就是通過正念的修習把心帶進安住的境界;放下就是把心從執(zhí)著的牢獄中解放出來,因為你認識到一切痛苦、恐懼和挫折都來自執(zhí)著的貪欲;放松即心要寬廣,放松心情。
禪修主要通過坐禪來進行,有三種坐禪的法:
1.觀呼吸——專注于呼吸。
2.使用一個對象——把心輕輕放在一個對象上。
3.念咒——把心和咒聲連結(jié)在一起。
禪坐是通往覺悟之路,禪定是領悟心性的最佳狀態(tài),是一種自然而然達到的狀態(tài),修習禪定要按照一定的層次循序漸進。禪定的層次有“九住心”的說法,分別介紹如下:
1.內(nèi)住——把心定住在一個境界之內(nèi),專心一意觀想,不再受六根六塵的吸引。
2.續(xù)住——當妄念偶爾生起,心向外散的時候,及時把它帶回來。
3.安住——經(jīng)過反復的心向外散和及時拉回的過程,久而久之就會感到比較適應,從而達到安住的境界。
4.近住——達到安住境界之后再繼續(xù)修行,妄念產(chǎn)生時心就不會偏離安住太遠,稍有外散,心會馬上警覺,并回到正念中來。
5.調(diào)順——達到近住境界之后,修行者會感到做事心意比較集中和專注,自然地將外景的五欲六塵看淡,進而體悟到禪定功德之妙。進入這一階段后,修行者的六根基本上可以達到收放自如,所以這一階段為“調(diào)順”,也是禪修功夫進步很快的一個階段。
6.寂靜——達到這一境界后,修行者的起心動念就會非常明白和清晰。當記憶中具有誘惑力的境界現(xiàn)到眼前時,修行者能夠明白這不是自己安住的境界,只要使心意回到安住境界中來,那些妄念就會自然地消失。
7.最極寂靜——這時修行者的心念會更加分明,一起心一動念都能夠馬上判斷出善惡、染凈和正邪。既具備定力又具備警覺力,因此能夠馬上將妄念降伏。
8.專注一趣——達到第八住之后,修行者只要一盤腿、一上坐就可以將整個念頭定在所安住的境界之上。
9.等持——達到等持的境界,心念既不會妄念紛紛,也不會昏昏沉沉,心意就在所安住的境界中長久地、平和地持續(xù)下去。
需要強調(diào)的是禪定的九個層次一定要通過不斷地下功夫,夜以繼日地精進才能達到。
總之,大圓滿代表一種狀態(tài),一種境界,也包括達到它的修行方法,值得修行者持續(xù)不斷探索,以加深對其的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