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道是修身養(yǎng)性,追尋自我之道。在整體上是一個綜合的集成體,在其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滲透著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典型的體現(xiàn)即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精華。茶道講究“和靜怡真”,把“靜”作為達到心齋座忘,滌除玄鑒、澄懷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靜。佛教坐禪時的五調(調心、調身、調食、調息、調睡眠)以及佛學中的“戒、定、慧”三學也都是以靜為基礎。佛教禪宗便是從“靜”中創(chuàng)出來的。 可以說,靜坐靜慮是歷代禪師們參悟佛理的重要課程。在靜坐靜慮中,人難免疲勞發(fā)困,這時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禪者最好的“朋友”。
中國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在從茶中體味苦寂的同時,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禪機,這對茶人以茶道為修身養(yǎng)性的途徑,借以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有好處。而道家的學說則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yǎng)生的思想。
中國人賦予它精神文化上的含義,它已深深融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儒、道、佛思想的浸染,形成了獨特的中國茶道精神。
一、儒家茶文化的養(yǎng)生思想
儒家以茶養(yǎng)廉,道家以茶求靜,佛學以茶助禪,中國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諸家的精華,其主導思想是儒家思想。從古代中國思想發(fā)展史來看,還是以儒家思想貫穿始終的。
1.儒家的“中庸之道”貫穿于茶道精神之中
儒家文化歷史悠久,它的精髓主要體現(xiàn)在“中庸之道”、“中和哲學”,即“中”的境界上。儒家主張通過飲茶溝通思想的中國茶文化。因為茶生于山野中,承甘露滋潤,其味苦中帶甘,飲之可令人心靈澄明、心境平和、頭腦清醒。茶的這些特性與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相契合, 儒家學說認為茶可以協(xié)調人際關系,茶可以養(yǎng)廉。賦于茶以清廉、高潔的品性。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儒家認為中庸是處理一切事情的原則和標準,從中庸之道中引出“和”的思想。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人之大木也;和也者,人之達道也。” 在儒家眼里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當、和是一切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反觀我們的茶文化,無一不是滲透著“和”的思想。從采茶、制茶、煮茶、點茶、泡茶、品飲等一整套茶事活動中,無不體現(xiàn)“和”的思想。這就是儒家“中庸之道”,它是中國人奉行的人生大道。
茶文化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茶之為飲,促進了人們之間的交流與相處,營造的是一種純潔、儒雅、和諧的氣氛,恰好體現(xiàn)了儒家那種積極入世,中庸和諧的理想精神,“和”是儒家的至高理想境界,茶道精神亦以“和”為最高境界,這充分說明了茶人深切地把握了儒家中和的哲學精神,儒家文化與茶道精神密不可分地結合在一起。陸羽吸取了儒家的中和精神,創(chuàng)作了茶文化巨著《茶經(jīng)》,其間貫穿著中庸之道的深刻內涵,他通過茶道精神。精行儉德宣傳儒家的和諧理想,帶給后人陶冶情操的審美情趣和充滿理性的哲學境界。唐代斐汶的《茶述》:茶……其性精清,其味淡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至若茶之為物,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眲⒇懥恋摹恫璧隆分刑岢觥耙圆杩傻玫馈?,道指的即中庸之道。
2 .儒家文人借茶抒情,以茶雅志
無論是談儒家思想還是中國茶道,都不能不濃墨重筆地談談文人士大夫,飽讀儒學的文人對茶之品性有極其獨到透徹的認識:茶生于靈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澤,蘊天地之精氣,而秉樸實、清寂之性格,具有超凡脫俗的靈性。他們認為茶亦清高之物,是與文人的靈性相通的。儒家文人不污時俗的清高,茶道精神形成了獨特的藝術品味:“清高精神”。
茶道本身就是一種人文與自然結合的藝術,內在要求一種氣質氛圍,而儒家文人更講究的是品茶的藝術氛圍,使茶道不斷“雅化”?!把拧敝傅氖歉呱?、文明、規(guī)范正確、美好賞心?!把拧迸c“俗”是判若兩然的,茶道最忌俗,惟避之不及,而茶道之于儒家,特重這個“雅”字,唐代著名宦官劉貞亮對茶道有深入的研究,說茶有“十德”,其中以茶可雅志的提法是絕妙無比的。茶與文化聯(lián)姻,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潤,自然而然地承載了儒家文人清高之上的文雅氣質。儒家對茶性本身的樸素有更深刻的認識,最懂得雅俗的分別,關系到人格及人性升華與否的問題。陸羽作為茶道精神的首創(chuàng)者,而今人梁實秋先生依然欣賞“清茶最為風雅”,“清香不俗”不難讓人領悟到茶道精神從古延續(xù)至今風度和雅氣猶存,儒家的人性與茶性默契地結合在一起,得出的結論是以茶之性可養(yǎng)。
二、佛教茶文化的養(yǎng)生思想
茶的特點是“清”,古人說它是“清虛之物”,而把品飲茶的嗜好稱為“清尚”。這一個“清”字,宜于同人世間擺脫了名利枷鎖的“清”字相配,所以 人常說“茶如隱逸,酒如豪士。既然茶是至清之物,就不可避免地為主張清心寡欲、六根清靜的佛門所認同了,所以,自西漢之際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后,茶很快就成了僧人坐禪所不可缺少的飲料。佛教規(guī)定:在飲食上遵守不食肉,戒葷食素;在思想上求清虛,離塵脫俗。茶之清苦之性正是適應了佛教的這種禁忌。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坐禪時可以通宵不眠。 (二)滿腹時,幫助消化。(三)茶為不發(fā)之藥(抑制性欲)。于是喝茶就成為佛教僧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之事。
1.禪與茶的密切關系
中國是世界茶葉的故鄉(xiāng)。產(chǎn)茶、飲茶歷史十分悠久,相傳4000多年前,“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說明茶的最初功能是藥用療病。《神農(nóng)本草》說:“茶葉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日?!睎|漢名醫(yī)華佗在《食論》中也說:“苦茶久食益意思?!笔澜绮鑹瘞?,我國唐代茶葉科學家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茶的性能與功能作了高度概括,指出:“茶之為用,至寒,為飲最宜?!庇小敖饪噬?、止痛去煩、舒筋活絡、明目等功效,宜少精行儉德之人”。僧侶畢生修行以求功德圓滿,自然屬于“精行儉德之人”,故最適宜于飲茶。因此茶與佛教的結緣,最早的契機可能是茶的破睡功能。西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由于佛教教義與僧侶活動的需要,佛教很快就與茶葉結下了緣分。佛教的重要活動之一就是僧人坐禪修行。 禪宗修行的內容:分戒、定、慧。禪宗的戒律是很嚴格的,要求佛教僧侶戒酒肉、戒性欲,以求清心寡欲與超脫。所謂定與慧,就是要求僧侶坐禪修行、心無雜念,以此來體悟大道。同時要求做到:“枷跌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边@就需要一種既符合佛教規(guī)戒,又能消除坐禪引起的疲勞和補充因“過午不食”而缺乏的營養(yǎng)物質,而茶具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的藥理功能,加上本身所含的豐富營養(yǎng)物質,對于坐禪修行的僧侶非常有幫助,自然使其成為僧侶們最理想的飲料。隨后,佛教僧侶對茶有了進一步認識,他們發(fā)現(xiàn)茶味苦中微帶甜味,茶湯清淡潔凈,適合佛教提倡的寂靜淡泊的人生態(tài)度,加上飲茶有助于參禪悟道的神奇功能,于是佛教對茶的認識從物質層而又上升到精神層次,發(fā)現(xiàn)了茶與禪的內在本質上的契合,然后加以發(fā)揮提煉最后終于形成禪茶一味的理念。
佛教坐禪飲茶,有明確文字記載,可追溯到晉代。東晉懷信和尚在《釋門自竟錄》中說:“躍足清談,袒胸諧謔,居不愁寒暑,喚童喚仆,要水要茶?!边@是我國僧人飲茶的最旱記載。東晉敦煌人單道開在后趙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昭德寺修行時,室內坐禪,不愁寒暑,晝夜不眠,誦經(jīng)卷,經(jīng)常用飲“茶蘇”的辦法來提神防睡,補充營養(yǎng)。這說明此時寺院打坐已開始飲茶。
在長江以南的各名山禪寺、佛門圣地,僧人、道士大多種茶、制茶、飲茶,其中不乏高齡人,其長壽原因與長期飲茶應不無關系。在俗信的范圍內,還有人相信茶能使人返老還童。據(jù)說古代有一個老和尚,久患重病,藥石無效。一天一個老翁來告訴他:春分前后,雷聲初發(fā)時,采摘蒙山中頂(即今四川蒙頂茶產(chǎn)地雅州蒙山中頂上清峰)茶,以本地水煎服,能治宿疾。如每年服用,永無疾病。老和尚依言而行,宿疾果然痊愈,而且體健不衰,眉發(fā)返黑,看上去很像二十來歲的青年。于是后人都說蒙頂茶有返還童的功用。
開元之后,江南出現(xiàn)了一個才僧——釋皎然,他嗜茶如命,也善于品茶,留下許多有關賞茗之詩篇,也正是他開始將茶理與禪理結合起來。其一首《飲茶歌消崔石使君》中云:“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薄捌茻馈笔欠痖T欲通過修行而達到的解脫狀態(tài),皎然竟認為通過飲茶也可以達到這種境界,可見茶之神妙。
為了適應僧徒坐禪時消除疲勞、放激精神、阻止磕睡,從而達到止息雜慮,安靜沉思;另外,茶苦而后甘,其滋味本身在于自我品嘗,而難以明示;再加品飲者的精神寄托,似乎就很容易進入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這也正符合佛教覺、悟、參禪明義之說和“涅槃清寂,超脫輪回”的佛法主張。因此,佛家把茶葉視為“神物”,歷來倡導飲茶。唐代封演《封氏見聞記》中云:“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蓖醪g的《題凈眼師房》中也有“百鴿飛時日欲斜,禪房寂歷飲香茶”的記載。
2.禪茶一味,修身靜慮
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自漢代傳入中國。當時被宮廷、貴族用來祈福、祈壽、求多子多孫或保國家安寧。佛人飲茶最早是在晉朝。南北朝事,佛教被統(tǒng)治者用來麻醉老百姓。作為統(tǒng)治術,此后歷代皇朝都樂于利用,佛教因此發(fā)展,并出現(xiàn)不同學派體系。佛教禪宗主張圓通,能與其它傳統(tǒng)文化相協(xié)調,從而使唐朝茶文化得以迅猛發(fā)展,并使飲茶之風在全國流行至今。佛教在茶中溶進“清靜”思想,茶人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飲茶中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在茶中得到精神寄托也是一種“悟”,說飲茶可得道,茶中有道,佛與茶便連結起來。中國“茶道”二字首先由禪僧提出,這便把飲茶從技藝提高到精神的高度。茶宴上,要談佛經(jīng)與茶道,并賦詩,把佛教清規(guī)、飲茶談經(jīng)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都融為一體,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禪,梵語作“禪那”。意為坐禪、靜慮。其主張包括:“以坐禪修行的辦法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奔凑f,心理清靜沒有煩惱,此心即佛。這種辦法實際與道家打坐煉丹接近,也有利于養(yǎng)生;與儒家注重內心修養(yǎng)也頗接近,有利少凈化思想。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這也與道家清靜無為進一步中國化,主張“頓悟”。即心清靜空無即是佛。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也。這自然符合中國人的愿望。他又主張“相對論”,與道家陰陽輪轉思想相接近,也為儒家的中庸思想所容納。他還主張佛在“內心”,過多的造寺、布施都算不得真功德。在家也可以念佛,不必都出家為僧。這對統(tǒng)治者來說,免得寺院過多與國家爭土地、爭人口、爭賦稅;對一般人來講,修行也容易做到;對佛門弟子來講,可以免去諸———多清規(guī)戒律,比較貼近正常人的生活。故禪宗得以迅速發(fā)展。尤其是中唐以后,十大夫朋黨之爭日趨激烈,禪宗給苦悶的十大夫指出了一個解脫的辦法,又可以不必舉行什么宗教禮儀,便可作一個自由自在的佛教教徒,何樂而不為!于是,佛教徒與飲茶的十大夫終于在精神上找到了相通之處。自此,佛理與茶理也才有機結合起來了。
飲茶有延年益壽的功效,一直是人們所相信的。正如唐人封演所說:“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不寐,又不餐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煎煮,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封氏聞見錄》卷六《飲茶》茶圣陸羽在《茶經(jīng)》。中也說道:“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庇捎诙U宗的提倡,寺院僧人飲茶成風,一些僧人嗜好飲茶竟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據(jù)《舊唐書·宣宗本紀》記載:“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東都進有一智僧,年一百三十歲,宣宗問服何藥而至此,僧對曰:‘臣少也殘,素不知藥性,惟嗜茶,凡屬至處處,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厭’。”茶竟有如此長壽之功用,其被推崇之甚也可以想象了,到后來居然到了神秘的地步。據(jù)佛教傳說,茶葉乃為禪宗之祖達摩所造,當年達摩祖師為了不致在坐禪時打磕睡,便割下自己的眼皮,遺棄在地上,一夜之間,眼皮變成了茶樹。從此,茶就有了提神少眠的作用。唐朝禪宗發(fā)展很快,隨著佛教弟子的足跡,茶也遍及全國各地。
以后,宋元明清各代對茶有益于人體健康均有許多論述,“飲茶養(yǎng)生之術”由此逐漸形成。可見,飲茶是最符合佛教道德觀念的。茶的“養(yǎng)生”、“清思助談”之功效遂成為佛與茶結緣的最初與最佳媒介。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并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jīng)》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為了滿足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并發(fā)展制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特別是佛教名山,風景秀麗,云霧繚繞,茶樹飲霧渴露,自然品質奇異,如四川的蒙頂茶,號稱“仙茶”,故唐詩人姚合有“芳新生石際,幽嫩在山陰,色是春光染,香驚日氣侵”的名山出名茶的詩句。茶性高潔清淡,適合僧侶道德修養(yǎng),盛唐詩人王昌齡有“白鴿飛時日欲斜,禪房寂歷飲香茶”的詩句。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引南齊世祖武皇帝遺詔:“我靈座上,慎勿以牲為祭,但設餅果、茶飲、干飯、酒脯而已。中唐時期,僧侶在寺院舉行茶宴已很風行。一些地位不顯赫的官吏,官場受挫的政客,不滿現(xiàn)實的文人,也很欣賞這種茶宴,他們談經(jīng)論道,品茗賦詩,以消除內心的積郁,求得精神的解脫,飲茶文化色彩日趨濃厚。
可見,通過飲茶亦能認識到自己的佛性并保持這種“佛性”。那么,飲茶便和參禪有了同等的作用,都能達到“真如佛性”的本體境界。
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靜坐沉思,稱為“坐禪”,是佛教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茶與禪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體感受,非深品之不可,飲茶需心平氣靜地品味,講究井然有序地飲,以求環(huán)境與心境的寧靜、清靜、安謐。參禪要澄心靜慮地體味,講究專注精進,直指心性,以求清逸、沖和、幽寂。佛教徒以茶資修行,單道開、懷信、法瑤開茶禪一味之先河。佛教與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
三、道教茶文化的養(yǎng)生思想
中國茶文化是綜合性文化,既有儒家佛家的思想,又洋溢著道家的追求清雅、向往和諧的浪漫理想,借品茗踐行和普及清和、儉約、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
道教徒煉丹服藥,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茶也成為道教的首選之藥,飲茶與服藥一致。 道家在“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導下,注重茶的保健養(yǎng)生的功效,以茶來助長道行內力。武夷十六洞天有茶洞,名曰“碧玉幽微洞”。那里生長的瑞草,是天賜道家的瓊漿仙露,飲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更能體悟,增添功力和道行。宮觀道士對“金丹成仙法”望而生畏,茶對道家修煉方法有利,因其教義無非是清靜無為,重視養(yǎng)生,所以道士們皆樂于用之。道士們不但以飲茶作為修行之藥,而且提倡以茶待客,進而還以茶作為祈禱、祭獻、齋戒、供品或濟世療疾。
在唐代以前,就有許多關于茶與仙藥的傳說,六朝道教理論家陶弘景的《雜錄》里說:“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庇纱丝梢?,隨著神仙金丹說的興起,茶的藥效被逐步夸大,作為一種植物的茶的形象也就隨之升格,變成了仙藥,這正是武夷真君,“養(yǎng)氣延年,其功在茶”的秘訣。
山中茶的自然功效很多,一可解毒,二可健體,三可養(yǎng)生,四能清心,五能修身。道家認為茶乃草中精英,食之可以祛疾養(yǎng)生。道家主張靜修,而茶是清靈之物,通過飲茶能使自己的靜修得到提高,道家品茶主要從養(yǎng)生貴生的目的出發(fā),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時的必需之物。
道家對養(yǎng)性與養(yǎng)氣很重視,把它們看得比養(yǎng)身還重要。認為只有養(yǎng)性為主,養(yǎng)身為輔,才是真正的養(yǎng)生。道家的指導思想是尊生樂生,道家認為人生活在世上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為了讓自己的一生過得更加快樂,不是消極地等待來生,而是主張適應自然規(guī)律,把自己融合在自然中,做到天人合一。 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茶人心里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茶人最能領略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1.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xiàn)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以及人對“道”的體認。具體地說,人化自然表現(xiàn)為在品茶時樂于于自然親近,在思想情感上能與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并通過茶事實踐去體悟自然的規(guī)律。這種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現(xiàn)。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不同,中國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別強烈,表現(xiàn)味茶人們在品茶時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與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2.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萬物的人格化、人性化。中國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萬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與人進行精神上的相互溝通的生命體,所以在中國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山—水—石—沙—草—木都顯得格外可愛,格外親切。 在中國茶道中,自人化不僅表現(xiàn)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環(huán)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道教與茶
道教徒煉丹服藥,以求脫胎換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為道教徒的首選之藥,道教徒的飲茶與服藥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雜錄》記:“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钡で鹱?、黃山君是傳說中的神仙人物,飲茶可使人“輕身換骨”,可滿足道教對長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正因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里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覺鶴心杳冥”那種與大自然達到“物我玄會”的絕妙感受。
道教文化對茶文化的影響
道教主張修煉養(yǎng)生,“道家品茶主要從養(yǎng)生貴生的目的出發(fā),以茶來助長功行內力”,“無死入至”超脫塵世,希求長生不死;所以用各種道術和吃長生不死之藥求仙。早期的道教由于科技落后所致,加之受“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影響甚深,他們一方面積極探尋長生不老之藥,一方面始終把茶葉視作“靈芝草”。因此在宮觀廟宇中還有“名山必產(chǎn)靈草(茶)”的口頭禪。他們認為飲茶最能養(yǎng)心,養(yǎng)心即可實現(xiàn)人與自然美合而為一,進入“無我”意境,從而就能“長生不老”(按現(xiàn)在的說法即是延年益壽)??梢?,茶在道家心目中是多么崇尚的珍品啊!道教修煉主要在于修心,修心在于主靜。因為道家認為“靜是產(chǎn)生智慧的根源”。司馬承禎在《坐忘論·收心》中主張“學道之初,要須安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這與佛教的禪定方法有點類似。加之道教也有與佛教相類似的戒律,即“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而茶之清淡、性儉、提神益思、中正平和、超然空靈,有利信道者修煉達到“收心離境’,“靜則生慧”之目的。
縱觀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史,道家思想在華夏農(nóng)耕文明的傳統(tǒng)文化中是占有舉足輕重位置的。既然如此,那么道教文化自然也對歷代不少文人學士產(chǎn)生了較深遠的影響。而茶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之所以能被歷代文人學士廣泛地接受并發(fā)揚光大,這也正是因為茶之淡泊、清純、自然、樸實的品格與他們追求“淡泊、寧靜”,崇尚“行儉、謙和”的道德觀是相一致的。因此,從歷代一些文人煎茶、品茶、詠茶的高雅意境中我們不難悟出:他們“清靜無為”的追求,“超凡脫俗”的神韻,以及“崇尚自然,反樸歸真”的茶藝禮規(guī),點點滴滴,無不洋溢著道家氣韻,閃爍著道教文化的色彩。并且,歷史上有不少茶詩、茶畫等也是道家學者在“無為而無不為”的矛盾中渲泄情感時留下的茶文化遺產(chǎn)。這對中華茶文化體系的形成與發(fā)展無疑是起到了較大的影響。
四、茶道的養(yǎng)生思想
中國既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茶的價值、最早利用茶葉的國家,又是茶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茶不但被作為普遍的飲料,在徐徐體味和欣賞之中,使自己的感情升華,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愉悅,也被當作了保健品。人們在發(fā)揮茶的使用價值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它能夠祛除毒素,解除疲乏,消除病痛,延緩衰老。于是,茶文化成了一種養(yǎng)生的文化。文人們熱衷喝茶蘊涵著他們追求健康、長壽的功利目的。但是,這也僅僅是他們對于茶的最為基本的物性追求,在這背后更是他們對于茶所寄托的深厚情感,對于生命所寄托的無限關愛。
茶以其實用價值,讓人們得到物質上的享受,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 那就是“養(yǎng)生”。從上述意義來說,茶文化是養(yǎng)生的文化。又得以凝聚豐富的人文意義,給人們帶來精神上的愉悅,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這和中國文化注重“養(yǎng)生”—重視生命、重視生活密切相關
正因為茶具有清新、雅逸的自然人性,能使人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身心,這恰與中國人提倡的“清靜、恬淡”的哲學思想合拍,也符合中國傳統(tǒng)儒道佛二家追求的“內省修行”思想。所以我國歷代的文人騷客、社會名流、商賈、佛道人等都以尚茶飲茶為過飲茶的過程來修身養(yǎng)性。千年來,中國人幾乎無一例外地認為,飲茶有利于健康,茶是最好的保健飲料。并形成了“飲茶養(yǎng)生之術”。
我們不禁驚訝古人對茗飲竟是如此的細心周到,茶不但被作為普遍的飲料,也被當作了保健品。人們在發(fā)揮茶的使用價值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它能夠祛除毒素,解除疲乏,消除病痛,延緩衰老。于是,茶文化成了一種養(yǎng)生的文化。文人們熱衷喝茶蘊涵著他們追求健康、長壽的功利目的。但是,這也僅僅是他們對于茶的最為基本的物性追求,在這背后更是他們對于茶所寄托的深厚情感,對于生命所寄托的無限關愛。中國茶文化的精神是以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儒家中庸和諧的思想為指導;以佛家“普渡眾生”的精神為宗旨。中國茶文化是濃縮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精華的一個文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