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偉人說得好:“人類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的”“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捷徑”。中國文化——中華民族壯麗精神的藝術體現(xiàn)者,正飽蘊著這種美的結(jié)晶。我和學生一起,共同學習、品嘗中國文學文化,從而共同領略高雅的審美情趣——共享這高境界的人生之樂!我很想就自己在教學中運用美之形式的幾點嘗試作為“引玉之磚”。
一、語言美
語言是人類表情達意最直接最鮮明的方式,師生交流也得益于這一工具的熟練運用。而作為課堂教學最主觀最重要的媒體,則既要有精湛的口語表達能力,又不能忽視形象的體態(tài)語言。
課堂實踐證明,學生喜歡幽默詼諧、循循善誘的教學風格和幽默親切的課堂氣氛,而這是與教師的語言表達水平密切相聯(lián)的。甜美的嗓音、圓潤的聲質(zhì)固然依賴于天賦,但標準的發(fā)音、嫻熟的表述及親切溫和、不厭其煩的耐心教態(tài)卻是可以訓練而具備的素質(zhì)。
教學口語因受到時間、空間、教學內(nèi)容以及聽講對象能力和需求等方面的制約,應避免冗長、啰嗦或者隨性任意地東拉西扯,跑題延伸,而應做到準確簡明,合乎“規(guī)范”。
1.不要將課前的不滿情緒帶進課堂,否則,往往達不到激勵學生的目的,卻適得其反地導致學生一開始就產(chǎn)生對立厭惡情緒,而造成惡性循環(huán)。
2.不要為個別學生的不良言行而遷怒
全班,即避免自己的教學情緒被干擾,更保證整體學習進度不因小失大。
在充滿美的口語教學中,配以適當?shù)谋砬椤⑹謩?、動作等體態(tài)語言,則更能促動師生交流,助于“傳道授業(yè)解惑”。
二、音樂美
我國古典詩歌、詞曲、古文都呈現(xiàn)“趨向著音樂的狀態(tài)”,不僅重在表現(xiàn)情感,而且語言的聲音(平、上、去、入)就具有不同特色的音樂美。在語文教學,尤其是在古典文學作品講授時,我就很自然地想到運用并傳承這種中國文化學習鑒賞的手段。
作為祖國文化的傳承者,我讓學生了解有關吟誦的歷史意思,培養(yǎng)他們懂得利用這一工具去親近祖國文化,感悟美的韻味。所謂“吟”,即拉長了聲音像唱歌似的讀;所謂“誦”,就是不用琴瑟等樂器伴奏,而以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有節(jié)奏地歌詠。并指出“吟”與“唱”,“誦”與“歌”的區(qū)別,強調(diào)“吟誦”都是“樂語”,即表現(xiàn)出一定音樂美的有聲語言。在教學中,我用簡易平淺的語言給學生們講解吟誦的方法和技巧,結(jié)合教材的古代文本,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極大地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從深度上進一步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和博大精深的美學內(nèi)涵。
語文是一門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如果說語文教材是一個琳瑯滿目的珍寶庫,那么語文教學就是一只擷取佳珍,精鑲細雕華美藝品的巧手。用美的形式挖掘美的素材,開啟學生的心智之門、性情之窗,引領學生探索人生的真諦,不但其本身成為美育的體現(xiàn),而且也是語文教學貫徹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途徑。徜徉在美的課堂,其樂亦無窮,其益亦無窮也!
作者單位:河北省行唐縣口頭鎮(zhèn)秦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