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律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質以及環(huán)境意識、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說,新課程強調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所以我們在即將走進新課程時,觀念必須先行,而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即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趣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yǎng)成。如現(xiàn)在的五、六年級教材對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對將來走向社會都能起到作用(如人際交往、自信,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等),所以會受益終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應只把眼睛盯在中考科目上,應對政治學科的作用重新定位。
二、轉變學習方式
積極改進中小學的思品課和政治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采用未成年人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把傳授知識同陶冶情操、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這說明,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已為國家所關注,所以,要發(fā)揮思想政治課的德育主渠道作用,承擔起我們政治課教師所要擔當?shù)臍v史責任。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改的顯著特征,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被動、機械、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新課程還大力倡導研究性學習,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所以教師要改變一言堂的教學方法,采用舉例、討論、辯論等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另外可采用電教手段輔助教學,生動直觀的畫面不僅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還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所增強,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在重視教學研究的同時,要關注學生的學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成就感。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學習過程已不僅僅是知識增長的過程,也是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全與發(fā)展的過程。
三、加強社會實踐活動
本次新課改強調活動實踐、調查、經(jīng)歷,所以教師平時教學要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用語言描述,用腦力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教師要尊重和鼓勵學生的自我理解和感受,強調體驗性。例如,初一教材中,你有哪些情趣體驗或者你遇到挫折后的感受如何等等。
所以教師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表演及觀看影視錄像等活動,同時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引導學生搜集資料,引導學生撰寫論文、調查報告等方式,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四、強化培訓,提高素質
今后我們將通過集中輔導講座、開教研會、新課標培訓、考核等方式,強化對教師隊伍的培訓,提高教師素質,使教師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另外,組織教師認真學習《走進新課程》,通過組織培訓,使教師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五、轉變教師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情感應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面交往的基礎上的情感關系,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也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善于激勵和賞識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
教師應從傳統(tǒng)的權威中走出來,建立開放、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走近學生,另外教師要關注個體差異,把每個學生都當作一種資源,并充分利用好這種資源,通過師生互動合作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邳州市徐樓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