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是語文教學的有力武器。它彰顯著一個人對文章的理解,對文章的把握程度。有人說:“一次成功的朗讀,勝過一百次蹩腳的分析?!毙抡n標更把“朗讀”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的成功與得失取決于朗讀教學和朗讀訓練的成敗。那么,語文教學中的朗讀到底有哪些作用呢?姑且淺談一二。
一、朗讀是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
朗讀能加強記憶。記憶是人腦的一種特殊功能,是人類儲存知識的一種重要方式,朗讀能加深記憶,鞏固記憶,能呼喚人們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聯(lián)想記憶的作用。朗讀是把死的文字還原成活的內(nèi)容、形象、情感、色彩與場景,學生可以通過視覺、聲覺、聽覺等器官的協(xié)調(diào)活動,把知識信息輸送到人腦的儲存區(qū)域,從而起到增強記憶的作用。
在語文教學中,我國的傳統(tǒng)方法是:多讀,多背,熟能成誦,爛熟于心。運用朗讀記憶的典范比比皆是:巴金、錢鐘書、葉圣陶、魯迅等大家都運用過朗讀進行記憶積累,其效果是不言自明的。難怪朱自清先生說:“聽的所得比看的所得多而且好”(朱自清《論朗讀》),這話說得很到位。
朗讀像一把打開記憶大門的鑰匙,為知識積累提供了有效途徑。
二、朗讀是課文理解的催化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是朗讀與理解的關系。
現(xiàn)代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也曾說過:教師若在課堂上很好地示范一篇課文的朗讀,可以說他完成了教學工作的70%。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具有巨大的言語感染力,能讓學生通過感官和心靈在感受課文言語的同時,發(fā)揮出對語言的直覺的感知判斷——即語感能力,從而產(chǎn)生強烈的感情共鳴,使得“他們不用等待老師講解,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甚至連文章的主題都能明確地表達出來”。
孔子所說,“誦書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書,與古人謀”。只有通過誦讀才能運用和解析經(jīng)典文字背后的智慧思想,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感染學生心靈的作用。它往往比單純的講解分析更能使人體察入微、感受至深。所以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少講語文知識,淡化分析講解,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在課文語境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課文的言語形式,由淺入深,心領神會,進入意境。而一遍又一遍的朗讀則對理解起了妙不可言的催化作用。
三、朗讀是溝通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
的橋梁
朗讀是一種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把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表達藝術,是向說話、寫作過渡的“橋梁”。
可以這么說,語文課文都是經(jīng)過精心編選的文質(zhì)兼美的典范。學生反復朗讀多次觸摸課文中的語言文字,不斷地直接受到作家規(guī)范而優(yōu)美文筆的潛移默化,在大腦皮層就會留下連貫的、系統(tǒng)的、符合語言條理性的痕跡,這樣腦子對言語表達的反映就會更加快速、準確、敏感。學生經(jīng)過朗讀輸入和語感的積淀,能有效促進口語表達水平的提高。
朗讀,還有助于寫作。因為“讀”是前提,是接受信息,而寫作是對信息進行處理加工。如果沒有信息,處理信息就無從談起。楊雄說“大諦能讀千賦,則能為之”,說的應該就是這個道理。學生通過朗讀,思維中就沉淀下了一些優(yōu)美的經(jīng)典的語句片段,在寫作時,遇到類似的文章,學生通過片段似的回憶,模仿寫作,使表達順達,語句優(yōu)美,為寫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礎,難怪葉圣陶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能駕馭文字”;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則更形象地說明了讀書量的積累會產(chǎn)生質(zhì)的飛躍。背過的東西,寫文章時用到它,召之即來,呼之欲出。前人所說“勞于讀書,逸于作文”,正緣于此。
“高聲吟一遍,恍若與神遇”,美麗的漢語言文字——語文,需高聲朗讀方能得其無窮魅力;需密詠恬吟,方能探其深遠之韻。讓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共同澆灌,使朗讀在語文素質(zhì)教育園地里開出更多更璀璨的花朵。
作者單位:河南省南樂縣張果屯鄉(xiāng)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