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寫作是中專學習英語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新課標規(guī)定:“根據(jù)所給的情景和要求,包括目的、對象、時間、內容等,要能寫100個單詞以上的書面材料,要切中題意,文通字順,語言準確、得當。”然而,通過多年的寫作教學實踐,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寫作水平較低,或詞不達意,表達缺乏;或句法知識不扎實,無法駕馭長句,常常顧此失彼;或語法實際運用能力差,基本語法錯誤嚴重;或文體、修辭知識缺乏,表達不得體,應用能力差。針對學生寫作上存在的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探索嘗試,其具體做法如下:
一、由易到難,重視口頭表達能力
英語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須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進行訓練。因此,我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學生進行階梯達標訓練,提高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從熟記單詞、單句表達過渡到串字成句、組句成文,讓學生步步提高。只有學生本身的語言素質得到了提高,書面表達能力才能提高。
在中專一年級,我注重抓兩件事:“硬件”,即基本功訓練,嚴格要求學生正確、端正、熟練地書寫字母、單詞和句子,注意大小寫和標點符號?!败浖保础拔宸N基本句型”,以口頭和筆頭兩種形式,立足于新教材課本,進行組詞造句,組句成段練習,要求學生寫出最簡單的短句,加強單句的翻譯訓練,強化固定短語和句型的應用,對學習的每一個單詞、詞組和句型都要讓學生當堂掌握并應用,并能尋求多種表達方式。
如在第四單元第二課學了日記的格式后,我要學生回答幾個問題:
1.When did you leave home this morning?
2.How did you come to school?
3.Did you come to school alone, or come with a friend?
4.How Long did the journey take you?
5.Did you bring any food with you?
6.What classes did you have today?
7.Did you learn a lot from the classes?
然后要他們把自己的答案用句子連接起來,寫成一篇日記。在二年級階段,繼續(xù)訓練造句能力,側重于并列句及各種從句的訓練。體裁以通知、便條、看圖作文、表格、改寫等形式訓練學生的能力,要學生口頭縮寫課文、復述課文,將對話改成短文,將短文改成對話等等。
二、嚴格要求,限時作文
這主要是在進入二年級以后所采取的方法,在訓練書面表達時,我把已經(jīng)印好的題目當場發(fā)下去,限定每個學生在25分鐘以內交卷,督促學生瞬間接受信息,快速理解信息,迅速表達信息,提高實際應用和應試能力。這一步是關鍵,也是學生的難關。首先必須讓學生明白英語書面表達不像漢語里的作文,不可任意發(fā)揮,要求將所規(guī)定的材料內容整理后,展開思維。目的在于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準確地表達意思的能力,同時要求學生在協(xié)作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以下口訣:“讀提示,弄清要點與格式,時態(tài)語態(tài)要當心,前后呼應要一致,句子結構和搭配,語言習慣莫違背,文章寫好細檢查,點滴小錯別忽視”。學生明確目的并掌握要領后,要嚴格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作業(yè),絕不能養(yǎng)成拖拉的壞習慣。
三、重視批改,師生互評
我在批改這一項中,采取了多種方法。重點還是采取當面批改的形式,尤其是針對語言錯誤特別多的差生,我常常是邊啟發(fā),邊批改,邊解釋。這樣學生更能集中注意力,老師也更能把問題講清,說透,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過多次的實踐,質量一向很差的作文,錯誤也逐漸減少。因為學生書面表達中的錯誤也不盡相同,而互改可以取長補短。我就有針對性地要求互改,如有時候中上
等水平的改上等水平的作文,有時候又改中下等水平的,差的改稍好一點的……要求批改者在有疑問的地方作上記號,若有拿不準的可當場請教老師,也可與同桌或周圍的同學商量,來得到滿意的答案,這一系列的活動都是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支配
下進行,能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從而來漸漸提高他們的寫作興趣。有時候我也選出有代表性的習作抄在黑板上,與學生一起對文章進行分析,一起批改,這樣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批改別人的作文,積極性高,效果顯著。
通過長期的英語寫作訓練,我狠抓學生基本功訓練,促進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傊?,英語書面表達的訓練是綜合能力訓練之一,寫作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切忌急于求成,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的訓練才能達到。單靠以上做法是不夠的,大量的訓練要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因為英語聽說讀寫幾方面的訓練是相輔相成的,它們要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無法單一進行,在平時教學中就要合理安排,有機穿插,這樣就才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才能讓學生“下筆如有神”。
作者單位:福建省閩清職業(yè)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