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恩施州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語文試題,仍然實行閉卷考試。命題實行命、審分離。全卷六道大題,設31個小題。試題容量5291字,考時150分鐘,滿分120分?;窘Y構為:一.知識運用題5個小題共10分。二.文化積累題2個小題共6分。三.閱讀理解題15個小題共38分。其中文言文閱讀4個小題共8分;散文閱讀6個小題共18分,說明文閱讀5個小題共12分。四.審美體驗題4個小題共8分。其中古詩欣賞題2個小題共4分,新詩欣賞題2個小題共4分。五.語文實踐題4個小題共8分。六.創(chuàng)意表達(作文)題50分。命題作文、材料作文各一個,由考生自主選擇寫作。全卷除作文外,容易題31分,難度適中題26分,難度較大題13分,作文題50分,其坡度比例約為7:2:1。除作文外,考生書寫量為1100字左右。
一.知識運用題
這部分試題注重考查考生語文基礎知識積累及運用能力,有利于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共設5個小題。
第1題為漢語拼音辨讀題。16個加點的字均源于7~9年級各冊語文教材中課下注釋和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目的是考查學生對漢字字音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多音字、形似字和容易讀錯的字的辨別。
第2題是錯別字辨認題。16個詞語均源于7~9年級各冊語文教材中課下注釋和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所列的詞語,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正確識記漢字及詞語。
第3題為成語運用題。所選4個成語都源自教材,意在考查學生對成語的正確靈活運用。
以上三道小題整體考查的是學生的識記能力,側重考查考生對常用漢字和詞語(成語)的掌握情況。
第4題為信息提取題??键c來自教材8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材料來自《恩施日報》。在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中,要求學生掌握新聞的要素和結構。設題的目的,是考查考生依據(jù)新聞基本常識閱讀消息后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
第5題為仿寫題。新課標要求師生正確處理基本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系,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該題要求考生順著文意續(xù)寫句子,是考查考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文化積累題
這部分試題側重考查考生的古詩文名句的識記理解運用和名著閱讀、對聯(lián)擬寫情況。共設2個小題。
第6題為古詩文名句默寫題(4分)。詩文名句來源于教材,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語言文化積累,繼承古代文化的精髓,并把古代精髓內化為個人素質及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
第7題為名著導讀和對聯(lián)題(2分)。將對聯(lián)和名著導讀整合在一起命題,考點來自八年級下冊和九年級上冊,要求考生依據(jù)所提供的情節(jié)和上聯(lián)對出下聯(lián),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是否閱讀應該閱讀的名著,是否會對對聯(lián)。
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課程目標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以上兩題的設置,有利于引導學生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三.閱讀理解題
閱讀理解分為文言文閱讀和現(xiàn)代文閱讀,選取了一篇課內文言文、一篇課外散文、一篇課外說明文共三篇文章來命題。選文有如下特點:一是考查完整的篇目,無閱讀障礙;二是文言文為課內必背篇目,現(xiàn)代文為精短時文;三是選文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實際,有知識性、教育性、啟迪性。
文言文閱讀材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來源于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材《〈孟子〉兩章》,是千古傳誦的名篇。這是一篇短小的議論文,開篇提出中心論點,然后用多種論證方法,闡明了“人和”的重要性。選文設題的目的是讓考生在了解孟子的社會理想、政治主張,以及他在修身、交友等方面的見解等基礎上,讓考生再次走進文本,透徹理解文意,領會孟子思想中的精髓,傳承民族文化,體會民本思想在建設和諧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共設4個小題。
第8題要求考生借助語境理解重要實詞的含義,考查對文言文必備篇目的文言積累。
第9題要求考生在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對重點句子進行深入理解,翻譯成現(xiàn)代文。
第10題要求考生結合文本內容,理解議論文的要素,辨別論證方法。
第11題是一道理解感悟題。鏈接材料取材于九年級下冊《曹劌論戰(zhàn)》,與本文表達的思想是一致的,都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要求考生找出觀點的相同之處,并說出從中獲得的啟示。
散文《溫總理打給母親的電話》選自2010年《意林》第10期(有刪改)。這是一篇敘事散文,描述了溫總理在母親的教育引導下,念天下蒼生和母親安康的幾件小事,表現(xiàn)了他的孝心和忠誠。讀這篇散文可引導學生感恩母親并推己及人,感念天下蒼生。共設6個小題。設題意旨是: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體會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能聯(lián)系作品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
第12題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要求考生通讀課文,在篩選文本信息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用一句話進行提煉歸納,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
第13題考查考生在把握文本內容的同時,理解概括具體事件的能力。
第14題是理解插敘的用意??疾榭忌诶斫馕谋緝热莸幕A之上,理解敘事性文章插敘部分的用意(作用)。
第15題是結合語境揣摩詞語??疾榭忌谡w感知文本信息的基礎上,體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作用。
第16題主要引導考生體會人物復雜心理,剖析人物的內心世界。
第17題是一道開放性閱讀評價題。設題具有開放性和彈性,為學生留出了拓展空間,旨在讓考生根據(jù)內容表達自己的心得,談自己的閱讀收獲,關注了考生對親情的體驗。
《植物“氣象員”》根據(jù)《百科知識》2010年5月B版刪改而成。這是一篇介紹植物能預報天氣的說明文,主要采用舉例說明法,語言通俗易懂、準確生動。選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意義在于引導學生領會作品中所體現(xiàn)的科學精神,了解植物能預報天氣的生活常識,考查說明文閱讀能力。共設5個小題。
第18題考查考生對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的把握。要求考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去完成。
第19題是關于說明文結構和順序的題目。考查考生根據(jù)說明對象的特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明確說明文的結構和順序。
第20題是一道關于說明方法的題目。考查考生理解說明方法及結合文本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第21題考查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又關涉擬題能力。
第22題要求結合文章內容揣摩標題妙處??疾榭忌鷮φf明文語言準確生動特點的把握,又考查擬題能力。
整個閱讀板塊的選文和擬題緊密聯(lián)系考生的生活學習實際,密切關注考生的經(jīng)驗世界和情感世界,符合考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水平,有助于引領考生超常發(fā)揮與健康成長。
四.審美體驗題
這一部分共選了兩首詩歌。文質兼美,難易適度,具有啟發(fā)性,有利于考生在欣賞中解答考題。古代詩歌《送友人》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課外古詩詞背誦篇目,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送別詩名篇,抒發(fā)了依依惜別的真情。共設2個小題。
第23題是一道描述題??疾榭忌?lián)想想象、理解描述詩句的能力。
第24題是一道分析題。要求考生在整體把握詩歌內涵的基礎上,體會細節(jié)描寫的作用,引領學生個性解讀、賞析美點。
現(xiàn)代詩歌《春芽》選自2009年2月2日的《人民日報》。這是一首詠物抒情詩,描繪了春芽在陽光雨露的滋潤下蓬勃生長、裝點大地的情景,想象新奇美妙,巧用修辭,簡筆勾勒,語言形象。共設2個小題。
第25題要求考生根據(jù)詩歌具體內容,理解詩歌描繪的情景和蘊含的情感。
第26題要求考生在理解詩歌情景語言的基礎上,賞析詩句,體會修辭方法的作用。
五.語文實踐題
語文實踐題考查考生對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重點關注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試題材料源自2010年恩施州政府工作報告、《恩施民族文化》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背起行囊走四方”等。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語文考試資源綜合起來,旨在拓展學生視野,引導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旅游景區(qū),明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命題考查的目標是語文實踐能力。共設4個小題。
第27題列舉州內兩個旅游景區(qū),看似不是考語文,但評分標準明確規(guī)定景區(qū)名稱中有錯別字的不給分,這就是考語文了。
第28題是一道語言表述題。意在引領考生關注生活,用寫廣告詞的形式宣傳推介家鄉(xiāng)美景,增強了考生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
第29題是口語交際題。意在引導考生將自己所感受到的景點魅力用導游詞的形式表述出來,并以此感染他人,共同獲得美的享受。
第30題是建言獻策題。意在引導考生學會高位思考,為大力發(fā)展旅游業(yè)建言獻策。
六.創(chuàng)意表達題
設置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各一個,供考生擇善而作。兩題都沒有審題障礙,貼近全州各地各類初中畢業(yè)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便于考生真情表達,創(chuàng)意表達,展示個性,放飛心靈。
命題作文“細微之處見真情”,讓考生在做真人的基礎之上,學會細致入微的觀察生活,表達真情。
材料作文,是以“90后”的典型事例為材料,其材料令人信服?!?0后”的聰明能干、自立自強、懂得感恩、勇于擔當正是新時期廣大學子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這對學生的教育影響是深遠的。
現(xiàn)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和科學素養(yǎng),具備創(chuàng)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這套試題是基于以上語文教學的目標,針對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進行綜合考查,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希望本套試卷能夠引導廣大語文教師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畢文學,胡春艷,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恩施。本文編校:石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