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論世”歷來是文學批評的一條重要原則,也是中學語文教學中正確深入解讀文本的一個重要工具?!爸苏撌馈敝小叭恕焙汀笆馈本唧w指“作者寫作時的生活狀況、作者的生平和思想、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環(huán)境”等。“人”和“世”的有關(guān)內(nèi)容,我們可統(tǒng)稱為作品的背景資料。這些背景資料是學生文本解讀必不可少的參考。
在文本解讀中教師如何出示這些材料,什么時候出示,直接關(guān)乎到學生對文本理解程度。下面就幾篇課文,談?wù)劚尘百Y料出示的契機方式及作用。
一.在解讀前詳細了解——有備無患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家通過文章反映時代、反映社會、傳達自己的心聲,讀者通過時代、社會解讀文章,透視作者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因此我們比較習慣于在文本解讀前,先或有教師介紹或讓學生自己尋找作者的生平事跡、思想主張和寫作背景,然后順理成章的引導(dǎo)學生理解文章。這種背景資料的出示方式比較常見,便于學生盡快進入作品,理解作品的主旨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情感,不至于旁逸斜出。
《海燕》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的散文詩,通篇只出現(xiàn)形象沒有片言只字揭示形象的象征義,一切象征義俱包含在形象中。因此單從文字層面上看是很難深層次地理解作者寄寓作品的象征含義的,至多根據(jù)文字的感情色彩,膚淺的理解作者贊美勇敢樂觀渴望暴風雨的海燕,鄙視膽怯懦弱懼怕暴風雨的企鵝、海鷗、海鴨等,很難深入理解作品中所描繪景象特有的整體象征含義,也勢必會像當時彼得堡《生活》雜志的審查官那樣“沒有看出它有什么革命性的東西”。
如果不了解當時俄國的社會現(xiàn)實和作者寫作此文的經(jīng)歷,要想正確的解讀《海燕》這篇散文詩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有再現(xiàn)當時的種種情形,才能精確地扣住作者思想的脈搏,完整地理解各形象的象征義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所以我在教讀《海燕》前,預(yù)先印發(fā)一些背景資料供學生們閱讀體會。1.高爾基的介紹;2.1905年俄國革命前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介紹;3.《海燕》發(fā)表的經(jīng)過和發(fā)表后引起的反響。
預(yù)先出示這些背景資料,就等于給學生理解作品奠定豐厚的思想情感基礎(chǔ),成為理解作品必備的一種知識儲備。使得整個的文本解讀,始終能沿著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情感,深挖字里行間蘊含的深意。如學生自然會產(chǎn)生疑惑:海燕、企鵝、海鷗等象征當時社會上的哪一類人?大海、烏云、閃電等象征當時社會上哪一類勢力?急劇變化的天氣象征當時怎樣的形勢?等等。
有了充足的背景資料,解讀文本就有了殷實的知識基礎(chǔ),學生自然能據(jù)此引發(fā)想象,猜測作者對事件的敘述描寫是否映射當時的社會情境,從而正確的理解象征含義,不至于“云深不知處”而出現(xiàn)天馬行空的隨意解讀,甚至誤讀。
二.在解讀中點滴提示——指點迷津
《呼蘭河傳》(節(jié)選)安排在九年級下學期,對于即將畢業(yè)的學生來說,本文語言淺顯、明白如話,根本不存在閱讀障礙,無需借助背景資料也能讀出文中作者對“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對人性美的追求”的思想情感,似乎不存在閱讀懸念。但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上,只能算是淺閱讀,根本沒有真正進入文本、深入作家的內(nèi)心世界。
如何深度解讀《呼蘭河傳》(節(jié)選)?宋人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疑為學之始”,沒有疑問的學習不能稱之為學習,因此欲對本文作鞭辟入里的分析,必須激起學生探幽尋微之疑心,引導(dǎo)學生進入作家的情感世界,透視文本背后的東西,而能解決學生疑問的基石是背景資料。本文的背景資料主要包括三部分:1.蕭紅童年的不幸遭遇,2.蕭紅成年后的遭遇,3.1941年的國內(nèi)形勢。而這些背景資料的講解出示不是同時出現(xiàn)的,而是在學生理解課文困惑時再出現(xiàn)的。
文章開篇就是一句極為平淡卻使人疑竇叢生的話:“呼蘭河這座小城里住著我的祖父?!狈叛坌〕请y道作者眼中只有祖父這么一個親人?只有祖父的大花園才有歡樂?學生會盡可能的調(diào)動各種生活積累猜測種種可能,此時出示蕭紅的童年遭遇“蕭紅九歲喪母,父親視她如陌人,繼母虐待她,只有從祖父那里享受到些人間溫暖”,對上述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也為進一步理解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作者深深的眷戀之情奠定了基礎(chǔ)。再如學生很容易理解人們對童年生活的回憶,是對純正童年生活的依戀和一去不復(fù)回的淡淡哀傷,而作者在《呼蘭河傳》中對美好童年生活的懷念近乎癡迷,這是為什么?組織學生討論,不得結(jié)果,學生只希望老師出示正確的答案,此時我出示講解蕭紅成年后的經(jīng)歷。蕭紅二十歲起漂泊流浪,生活不安定,一再遭受感情挫折,病魔纏身,寫作《呼蘭河傳》時,正臥病香港,孤苦伶仃,她渴望回到家鄉(xiāng),可家鄉(xiāng)已在日本的鐵蹄下,不能回。通過了解蕭紅成年后的經(jīng)歷,學生自然理解了作者對童年生活超乎尋常的渴念。她把回憶故鄉(xiāng)、回憶美好的童年作為自己凄苦生活的一種精神寄托,她真正想回到的,真正眷戀的是后花園、祖父和她構(gòu)成的溫馨世界,是過去自由、幸福的生活。
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背景資料,如此明白如話的文章就有可能一帶而過而淺嘗輒止;如果一開始就介紹背景資料,面對本文學生也許會產(chǎn)生倦怠心理而不會積極思維。因此可以引導(dǎo)學生求疑、討論,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憤、悱”狀態(tài)時,及時出示相關(guān)背景資料,使學生在山重水復(fù)之時忽得提示而柳暗花明、豁然開朗。此時出示背景資料就猶如及時雨給學生干涸的思維以清泉,又如在寧靜的湖面投入一顆石子,激起思緒的層層漣漪。把背景資料和文本解讀有機結(jié)合,背景資料就成為文章背后絕妙的注腳,使文本解讀進入深水區(qū)。
三.在解讀后補充呈現(xiàn)——辨?zhèn)未嬲?/p>
《白楊禮贊》發(fā)表于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國統(tǒng)區(qū)重慶。文章雖運用了象征手法,但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能明確地感知作者對白楊樹不可抑制的贊美。如作者用相似而有變化的句式既串聯(lián)全文又巧妙地深化內(nèi)容謳歌白楊樹:“白楊樹實在是平凡的樹,我要贊美白楊樹!”“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薄斑@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薄鞍讞钤谖鞅睒O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的農(nóng)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nóng)民相似?!薄白屇切┛床黄鹈癖姟①v視民眾、頑固倒退的人們?nèi)ベ澝滥琴F族化的楠木,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同時學生也能從文中找出白楊樹性格特征的詞語“力爭上游、不屈不撓、偉岸、正直、樸質(zhì)、嚴肅”等褒義色彩濃烈的詞語,更何況在文章第7段,作者以四個反問句式,逐層深入地引導(dǎo)學生理解白楊樹的象征含義。至此,白楊樹的象征含義似乎已昭然若揭了,白楊樹象征西北的抗日軍民。學生憑借抗日戰(zhàn)爭的一點歷史常識,理所當然地認為作者真正要贊美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下的西北抗日軍民。故此文章的解讀也算完整到位了。
但問題也就出在這里,既然是采用象征手法,而象征意義如此明白,怎能說本文的贊頌之意曲折隱晦呢?又怎能逃過國民黨的文網(wǎng),而在國統(tǒng)區(qū)公開發(fā)表呢?學生的解讀理解盡管是正確的,但想必是存在疑惑的,因此在學生正確解讀后仍有必要出示背景資料,作為學生解讀的佐證,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本文的背景資料包括作者寫作本文的原因、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的地理位置、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主張、國民黨的抗日主張、國共合作的情況等等。簡要的出示,使學生領(lǐng)悟到文中為什么能明白地揭示象征西北的抗日軍民而不受到國民黨的限制,為什么當時的讀者都能領(lǐng)悟到作者真實的寫作意圖和真實的贊美對象的原因。
在學生自主完整理解文本后,作為補充材料出示的背景資料能起到檢驗學生的自主理解是否正確,從而激起學生閱讀的濃厚興趣,懂得如何立足文本含英咀華,探究主旨。
背景資料的出示可以根據(jù)文章本身的特點、學生的解讀能力、教學方法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時間方法,但最終目的只有一個,正確深入的引導(dǎo)學生揣摩、品味文章,培養(yǎng)學生正確解讀的能力。
沈慶九,語文教師,現(xiàn)居江蘇蘇州。本文編校:秦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