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效率?!毙抡n改以來,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因為與多媒本技術的整合與聯嫻,變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帶著傳統(tǒng)語文教學從未有過的超級靈動的視聽效果給師生以巨大的沖擊力與震撼力,創(chuàng)建了生動逼真的教學情景,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積極探索的熱情,重塑了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體驗過程。多媒體技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了學生對信息的篩選與重組的素養(yǎng)與能力,因而正在成為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不可缺少的輔助手段。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的許多語文老師在進行課堂沒計時,總是想方設法自覺地運用現代的信息技術于教學中,希望通過多媒體這一高科技平臺給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全新的改變。然而,多媒體技術運用于語文教學,真的就那么完美無瑕、毫無缺憾嗎?筆者在一些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發(fā)現,濫用、亂用多媒體的現象比較普遍。理性地思考融人了多媒體技術的語文教學,我們的許多語文教師在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著不少誤區(qū),歸結如下:
一穿著“新鞋”走“老路”
現代化教學手段同先進的教學思想同步協調,才能產生理想的效果。然而,許多地方出現了用落后的教學觀念指導現代化手段使用的情況。一些教師利用現代化設備將原來需要板書的內容甚至大量的練習題轉換成圖像,拿來進行課堂教學。在這些教師的眼里,現代化就是電腦屏幕代替了黑板、白紙,既省時又省力。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上述做法不但造成了學校電教資源的嚴重浪費,更重要的是背離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帶動整個課堂教學改革的初衷,至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和整體素質更是無從談起。所以,實現教學的現代化首先要實現教師思想觀念的現代化。
二公開課現形,隨堂課匿跡
在多媒體教學初步開展起來的學校,往往存在這樣的情況:多媒體教學僅僅用于上公開課,而在平時教學中則敬而遠之。我認為多媒體課件只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在教學中教者若有意無意地把多媒體作為一種門面和裝飾,認為上了幾堂多媒體公開課就代表已經掌握了現代教育技術。證明了自己的水平,這樣一來不但不利于教學的發(fā)展,反而在學生的心靈上印上“我的老師在作秀”的烙印。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語文教學,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是日常教學中必須思考的問題。
三 寧濫勿缺。謀新求奇
聲音和圖像是多媒體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主要表現形式,也是它們與常規(guī)教學手段相比的優(yōu)勢所在。因此許多教師就以為有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每節(jié)課必用課件。但就目前的課件看,制作者大多僅僅注意到了一些表面層次的問題,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對細微區(qū)別的把握。比如有一個《春》的教學課件,將文章內容變成了春景照片的大展覽,作者的情緒沒體現出來,文章的格調更是被徹底地破壞了。再比如,同樣是“悲”,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悲與《孔乙己》中的悲就不相同,如果配上《梁祝》樂曲就更不倫不類了。這就要求我們在課文語言內容和課件音像內容之間找到最佳的轉換點,使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與課件音像內容達到完美的融合。如果不注意這一點,就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情境和質量,對學生感受作品,把握課文的思想感情也會起干擾作用。
同時,在很多多媒體教學的課堂中,一些教師所采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偏重于形式,過分的去謀新求奇,展示的并非與教學密切相關的內容,而是課件本身。另外,語文課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師用自己的有聲語言和身體語言去講授教材的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表達去感染學生??墒?,在一些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語文課堂中,卻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場景被視頻代替了,教師所應該說的話被網上下載的聲音取代了;教師只顧操作,學生只顧看和記,有時連記都來不及。教師對學生缺乏必要的啟發(fā)和引導,學生思考的空間幾乎為零,這樣過分偏重形式化的多媒體教學,是不能真正為語文教學課堂服務的。
四音像內容取代語言品味
語文是一門講究形象思維的學科,注重形象可感,同時也是最體現思想感情的學科。在語文課上,教師為了讓學生形象直觀地學習課文內容,會選取許多圖形圖像制作課件,但是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語文不是因圖像而形象,教師要做的是讓學生在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帶來的美的愉悅,也就是說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理解產生想象,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具體圖景,而不是教師生硬地強加給學生。
教師用現成的圖形圖像給學生以形象直觀感受的動機是好的,但是也要注意如果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簡單地以音像手段代替或縮短學生的閱讀過程,就使他們失去了閱讀再創(chuàng)作的機會,扼殺了他們在這方面的才能。因此在制作語文課件時,圖形圖像資料的應用要遵循只取所需、寧缺勿濫的原則。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利用語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和再現有關圖景。
語文課件中的圖形圖像的作用不同于數學、物理、化學等理科學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是簡單地圖解課文中描述的人和實物,而是借助圖形圖像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引導學生把語言文字還原成生活圖景,并加以感受或表達。再好的音像手段,也不能達到閱讀語言文字所得到的感悟,所以展示圖形圖像不能代替閱讀主體的想象,就如同觀看電視不能取代閱讀文學作品一樣。比如像《背影》一類的課文,那特有的情昧,不在一字一句的賞讀中是無法體會出來的。再如《阿里山紀行》一文,音像手段能把課文的內容像風光介紹片一樣直觀地展示出來,但散文語言的精彩美妙、作者對阿里山如畫風光的感受體驗,不通過對語言的品讀,是無法深切體會到的。
一位德國教育家說: “盡管孩子們在電視機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卻聞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這樣一來,刺激兒童感官、運動機能和語言發(fā)育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這告訴我們,用過多的音像閱讀代替語言閱讀是有害的,語文課必須始終堅持以語言的閱讀品味為主。
五 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為了體現其工具性及其在各個學科中的運用,語文教材內容選材廣泛,天文地理、歷史風情都有涉及。學生的知識面顯然不足以覆蓋這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勢必要補充相關資料,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特別是一些說明文和具有深遠歷史背景的文章。為了創(chuàng)設情境或介紹相關知識,語文教師在教學這些課文時,往往會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有關素材,介紹說明對象或有關歷史背景,加深學生的認識和了解。但這里就要注意把握尺度,因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傳授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而非讓學生掌握課文的說明對象。沒有正確處理好邊緣知識和語文知識的關系,表現在制作課件的內容上就是:語文學科知識弱化,其他學科知識突出。例如,有教師教學課文《松鼠》時,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大量的松鼠圖片,意在使學生對松鼠的模樣有一個較為直觀的了解,然后就讓學生速讀課文,說了說大概內容,十五分鐘就過去了,接著就開始出示從眾多著作中搜集的大量關于松鼠的材料,整個課件就好像是一部松鼠的專題片,足足用了半個小時。一節(jié)課下來,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學生確實增長了很多的生物知識,卻忽略了這篇課文的語言品味,把語文課上成了生物課。這種現象在語文教學中比較常見。所以,語文教師要注意避免走人這樣的誤區(qū)。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廣大的語文教師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過程中,只有把握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重視教學中各個因素的整合,邊實踐邊總結,才能最大程度地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