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語文老師都有這樣的認識:語文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也就是說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探討本學科自身規(guī)律之外,還應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實際,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這就是一種教學的藝術。而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誘導啟發(fā)藝術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jié)語文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直接制約著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抓準問題的契機,或者不懂提問的藝術,出現(xiàn)了不少提問的誤區(qū)。如:
1 提問過于簡單,沒有思考價值。有些老師喜歡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這樣的提問毫無價值,只會讓學生的思維得不到訓練。
2 提出的問題空泛、難度大,讓學生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一開篇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么?”“寫作特色是什么?”,對學生只能啟而不發(fā),因為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感性的全面的認識,怎么能回答上呢?
3 提問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fā)問后,還沒有繪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就要求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
4 提問沒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問,“文章分幾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長此以往,讓學生生厭。
5 提問對象過于集中,只顧優(yōu)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傷差生的積極性。以上種種提問的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它不僅收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來精心設問、發(fā)問;另外,還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心理特點,找出能誘發(fā)他們思維的興趣點來問,使提問真正問到學生們的心“竅”上。
下面談談語文課堂提問的幾點有效做法:
1 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2 變直為曲,引人入勝。課堂上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fā)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fā)展。假如教師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一跳一跳”才能回答上。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方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因此,因勢利導、富于技巧性的提問,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各種綜合能力,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
3 分層次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要上好一節(jié)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jié)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tǒng)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問,逐步引導學生的思維向自身發(fā)展,這樣的提問處理方法,學生肯定樂于接受。
4 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啟發(fā)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和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止一種分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準,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學生在掌握了課本知識后,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廣”,并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lián)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的發(fā)展,同時,還對學生加強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課堂上適時適度、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的進程,是發(fā)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為此,作為語文老師,應精心設計好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形成有自己特色、適合學生口味的提問藝術風格,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靖江職業(yè)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