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科學教育中,學生科學啟蒙教育已越來越受到重視。現(xiàn)行保教活動教材中呈現(xiàn)的許多學習素材,在農村學生看來是陌生的,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去甚遠。對此現(xiàn)狀,我們提出了開發(fā)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開展豐富多樣的科學啟蒙教育,來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開發(fā)鄉(xiāng)土資源,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學生的視域相對比較狹小,選擇合適的素材提供給學生來開展科學探究活動顯得尤為重要。那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資源、素材,總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使探究活動有的放矢。因此,農村教師開發(fā)本地的生產和生活等資源,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讓看似貧瘠的農村科學教育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生活氣息濃厚的鄉(xiāng)土特色。
如江蘇省海安縣縣素有“蠶繭之鄉(xiāng)”的美譽。近年來,蠶繭總產量躍居全國第一,被稱為“中國蠶繭第一縣”。農村里幾乎家家養(yǎng)蠶,戶戶種桑。教師將這一獨具特色的鄉(xiāng)土資源開發(fā)成了“蠶寶寶成長記”為主題的科學啟蒙教育活動。當大家看到黑黑的、小小的、甚至樣子有點丑的蠶寶寶時,不知誰第一個叫出來:“我家的蠶室也有這樣的黑寶寶?!鳖D時激活了孩子們的興趣,紛紛點頭。老師給孩子們提出了觀察任務:“同學們注意觀察過蠶寶寶嗎?知道蠶寶寶吃什么,又是怎樣長大的嗎?”于是,一場以飼養(yǎng)、觀察蠶寶寶成長過程為主線的科學教育活動在學生們的主動參與下,拉開了帷幕。蠶寶寶換上新裝,他們驚訝了;蠶寶寶不吃桑葉,他們落淚了;蠶寶寶結出了繭子,他們奔走相告…”
孩子們熟悉的鄉(xiāng)土資源成了學生科學課程的重要資源。它猶如一汪清泉不斷地滋潤著課堂,為學生科學啟蒙教育注入勃勃生機和活力。也許這些帶著地方特色的鄉(xiāng)土資源有點“土氣”,但它激起了孩子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還有什么比這個更重要的呢?
開發(fā)活動資源,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只有教師引導孩子們在做的過程中學,教師在孩子學的過程中教,才能“合三成一”。教師如果適當?shù)亻_發(fā),在科學方面進行引導,學生們通過活動可以學到科學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
王杰偉是個“小調皮”。一天鈴聲響過之后,他趴在花園里仍舊不回教室,在我的一再召喚之下,他才帶著一條小青蟲來到我的面前,“老師,它是誰的寶寶呀?它找不到媽媽了?!毙ッ媛犊蓱z地問我。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觀察素材嗎?我靈機一動,對著學生說:“要是有人愿意做它的爸爸媽媽,它就不孤單、不可憐了?!薄拔襾碜霭职?”“我做媽媽!”教室里舉起了老高老高的小手。從此,孩子們就有了共同的寶寶——小青蟲。在我的指導下,他們給小青蟲安家、喂食,帶小青蟲到室外曬太陽,看著小青蟲長大。畫畫時,大家都愛畫這個特別的“孩子”,我留心收集著學生們的這些圖畫。小青蟲終于變成蝴蝶飛走了,留下的是孩子們美好的回憶。當我把學生們的那一張張圖畫整理成冊,展示在他們面前時,孩子欣喜地講述著小青蟲的故事,這本“蟲書”成了大家共同的財富。
開發(fā)生活資源,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意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僅憑借課程內容是不能滿足孩子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對科學的渴望。生活即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那些具體、鮮活的生活現(xiàn)象是孩子們耳聞目睹的、有所體驗的,是他們認識世界的寶貴資源。教師把科學教育與孩子的生活聯(lián)姻,將農村生活資源與科學教育相融合,整合到學生日?;顒又校幸庾R地開展親子教育活動,激發(fā)他們感受科學的魅力,科學的探究意識自小就在孩子們的心中生根。
農村里家家戶戶有田有地,門前屋后種幾株花草、蔬菜不成問題。教師可以組織開展“植棵寶寶樹”“長株寶寶苗”“育盆寶寶花”等系列親子科學活動。在活動中,孩子們去觀察,去搜集資料,去思考……在活動匯報階段,教師欣喜地看到了在家長的幫助下,學生們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的學生在媽媽的幫助下,成功種植了西紅柿。當孩子手捧西紅柿,講述著西紅柿成長、結果的過程時,科學的方法、探究的意識,正在孩子的心中萌芽。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的科學探究是“情不自禁”的,是“興趣盎然”的,收獲的又豈止于眼前的果實?
廣闊而豐富的農村為學生科學教育提供了可以充分挖掘的資源。教師要做有心人,為孩子們提供更多的動手、動腦機會,把科學啟蒙教育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之中,在時間、方法、內容等多方面給他們更多的選擇,鼓勵他們開展實踐、探索活動,促進他們科學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海安縣胡集鎮(zhèn)青萍學生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