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當學生受到較強的刺激而出現嚴重后果時,學生受到挫折時是心理最脆弱的時候,這時班主任予以家訪,有助于家長及時了解子女的心理,并配合班主任及時疏導,幫助子女走出困境,這時予以幫助可以讓學生感動一輩子。
溝通要講藝術
1 要主動預約
班主任應把家長視為教育活動的合作者,積極與家長聯(lián)系,而不應出于偶然的動機或迫使家長對學生采取強硬措施而進行家訪,這樣會使家長害怕教師家訪。進行家訪盡可能與家長有預約。這樣做的好處在于:(1)加強了家訪工作的計劃性、目的性,有利于克服教師的急躁情緒,也不會出現見不到家長而白跑一趟的現象;(2)家長有所準備,談話易入正題,雙方容易達成一致意見。預約家訪做好了,聯(lián)系密切了,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預約家訪制度形成后,并不排除一些偶然性的家訪。
2 要尊重家長
在與家長的交往過程中,班主任應做到文明禮貌、尊重家長。班主任通常比家長熟悉教育知識和教育手段,懂得教育規(guī)律,切忌以懂得教育而自居,不愿傾聽學生家長的意見,交往中應仔細尋找家長意見中的合理成分,不能以教訓的口吻與家長談話,更不能當著學生的面訓斥家長。否則,家長有可能將這種羞憤之情轉嫁于學生,極易形成學生與班主任的對立。
3 要客觀評價學生
客觀評價指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班主任向家長介紹情況時,要實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縮小,這樣才能取得家長的信任,才能使學生心悅誠服,切不可毫無根據地對學生做出能力和行為等方面的評價。
4 要委婉巧妙批評
教師應當是家長的教育顧問,可以對家長提出要求。有些家長比較通情達理,對教師的提議能主動接受,積極配合。也有一些家長“護短”,往往把孩子的不良行為與自己的“面子”相連,明知孩子有錯,也不愿意讓別人說。班主任與這類家長對話時應避開其他教師及學生本人。
家訪是一門藝術,運用正確的策略進行富有藝術的家訪,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心希望通過班主任家訪這座溝通家校之間聯(lián)系的橋梁,能夠達到“5+2=7”甚至是“5+2>7”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浙江東陽市吳寧一中)
要想讓思品課上得生動有趣。教師必須要采取多種辦法,激發(fā)學生學習思品課的積極性,讓課堂充滿活力,而“三十六計”就是這樣的辦法之一。
“欲擒故縱”
此計在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運用,是指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正面講述有困難時,先從反面來說,讓學生從否定的意義上對這一問題有所領悟。在講《做誠信的人》時,我原想直接告訴學生,善意的謊言有時是必要的,可又考慮到有些學生或許難以接受。于是,我故意說:“醫(yī)生應該如實告知病人病情,可他卻不誠實,竟然對病人撒謊,明明是癌癥晚期,可他卻對病人說病會治好的。”有的學生聽了舉手反對:“老師,你說的不對,醫(yī)生雖然在病人面前說了謊話,但不能說他不誠實。醫(yī)生怕病人難以接受殘酷的現實,故意用善意的謊言來安慰病人,這是一種真誠的做法?!蔽尹c頭稱是,并接著追問一句:“那么,怎樣判斷謊言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呢?”別的同學代答:“這就要看說謊的動機是什么。利己的是惡意的,益人的是善意的。”課堂上的這一番談話,比一般的平鋪直敘的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借刀殺人”
這個計謀它本指利用別人去害人。這里,我們指借助于另一事物的力量、方法、原理或形式來進行新的構想和設計,目的是為了解決一些問題。在思品課教學中,有時可以借語文學科的朗誦和比較閱讀方法來解決疑難問題。在學到《友情》一課時,“真正的友情是什么”是值得每一位學生思考的問題,此時課本中的詩歌《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干脆舉行一個小小的朗誦比賽,學生們對此很起勁。對于區(qū)分概念,比較閱讀有獨特的效果。比如對于公民權利和公民基本權利來說,只差兩個字,學生學習時不會很注意,所以就造成一考就錯的現象,教師在教學時就采用比較閱讀的方法,先通讀兩個概念,然后提問,兩者的區(qū)別在哪里?學生經過思考、比較后得出正確答案,記憶也就深刻了。
“上屋抽梯”
所謂“上屋抽梯”是指上樓以后拿掉梯子,借指慫恿人使人上當。在這里。教師運用的其實就是一種“誘敵深入”的策略,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在教學中,一步一步地得到遞進式的啟發(fā)。這是我在講保護環(huán)境國策教學時設計的小組活動——“我與環(huán)保面對面”?;顒拥摹耙c”就在于如何讓學生“上屋”,此時引導的作用就非常關鍵了。在教師不斷的引導提問下,讓學生在污染與環(huán)保的關系上進行思考,從而對環(huán)境保護的意義能有一個逐步深入的理解。首先,教師提出什么是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回答。然后通過教師的講解,使學生逐漸清晰了環(huán)境保護行為的定義。其次,由教師繼續(xù)提問,什么是環(huán)境保護的行為?學生根據定義以及自己的一些常識進行回答,并寫在黑板上。通過與學生的共同討論,擦去那些不符合的內容。再次,進行引導,這些行為能為我們帶來什么?學生會根據黑板上的行為進行思考、分析,得出為了人類更好的生存的答案。這時,教師進一步引導,那么,污染環(huán)境能給人們帶來什么?學生根據前面的分析經驗,繼續(xù)思考、分析,得出了可能會給人們帶來金錢,以及更好的生活狀態(tài),此時教師提出重點問題——同樣的目的,而過程為什么是完全不同的?由此激起學生進一步思考的興趣,并能根據前兩次的結論及應驗,得出發(fā)展需要平衡,重視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最終結論。
“無中生有”
葉圣陶說,教材只能作為課的依據,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將教材內容變成發(fā)展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內容。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應樹立“社會即課堂”教學觀,充分利用社會實踐這一課程資源。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就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造和提供可以選擇的實踐資源。教師應根據學生活動的興趣和教學活動的要求,及時安排學生從事課外實踐活動,有計劃的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青少年活動中心、企事業(yè)單位進行調查研究、體會感受,實際操作、歸納總結,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教,在教與學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處事的實際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堂生活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社會生活的主體”。
“走為上計”
在求知的道路上,如果能盡早地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老師只作指路人,“路”讓學生自己走,則是三十六計中最好的一計,此為“走為上計”。
1 課前預習
為了使預習取得實效,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預習的具體要求:指出預習范圍和重點,提出預習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預習;要求學生通過教材預習,掃除文字和語言障礙;要求學生在閱讀教材的時候,要一邊思考問題,發(fā)現問題,在看書的過程中,有所感受或有疑難時應用筆把它記下來,以便上課時予以解決。
2 課上聽課
聽課應要求和幫助學生做到以下幾點: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課。集中注意力,專心聽課是保證質量的主要條件。眼、耳、腦。手并用,看、聽、思、記結合。注意聽、思、記的方法。
3 課后作業(yè)
作業(yè)方法的指導應該成為對學生學習方法指導的重要內容。作業(yè)方法的指導包括選擇題的指導、簡答題的指導、分析說明題的指導等。
“三十六計”恰當地運用在政治課教學中,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但是,這些謀略的運用一定要客觀實際出發(fā),切不可機械搬用,以致弄巧成拙。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長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