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進入高考已多年,一直以來鑒賞題的得分率不高,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題材廣闊,體裁眾多,詩歌的鑒賞點多,題型也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答題模式,在高考那特定的氛圍中,考生常因緊張而不知道根據(jù)不同題型的特點采用對應的答題模式解答。如果我們能創(chuàng)設一種通用的方法去解答各類鑒賞題,得分一定會改觀。我研究了歷年各地高考詩歌鑒賞題的“參考答案”,發(fā)現(xiàn)不論何種題型的鑒賞題大多可以從兩個角度分三個層次進行解答,我根據(jù)這個特點提煉了詩歌鑒賞題解答的通用模式——“兩角三分”法。
兩角。
“兩角”即兩個角度。高考詩歌多對情節(jié)內(nèi)容、思想感情、煉字語言、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進行鑒賞,以上幾個方面歸納起來就是內(nèi)容(情節(jié)內(nèi)容、思想感情)和形式(煉字詞語、表現(xiàn)手法)兩個角度。鑒賞的角度就是設題的角度,也是解答的角度。鑒賞題不論何種題型,也不論何種要求,解答或偏重內(nèi)容,或偏重形式,或兩者兼之,內(nèi)容與形式是詩歌鑒賞題必須遵循的解答原則。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其二)
陸 游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2009四川卷)
問題:這首詩豐富的感情蘊涵在景物與人物活動的描寫之中。結合全詩,對此作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這首詩前兩句用夸張手法寫祖國山河的雄闊壯麗,飽含熱愛之情,并為進一步抒情作了鋪墊;第三句“淚盡”二字將亡國之恨宣泄無遺;第四句一個“望”字寫出遺民對南宋軍隊收復失地的翹盼,一個“又”字則曲折地表達出對茍且偷安的南宋朝廷遲遲不去收復失地的失望與埋怨。
這個“答案”既涉及詩歌情節(jié)內(nèi)容、思想感情(句下畫“”者),也涉及了表達技巧、重要詞語的應用(句下畫“ ”者),體現(xiàn)了內(nèi)容和形式兩角度的解答原則。鑒賞題的解答,不能脫離文本不著邊際空洞闡述,它必須結合文本具體的思想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形式,內(nèi)容與形式制約著解答的內(nèi)容,是解答的依據(jù)。
三分。
“三分”是指構成答案的三個部分。鑒賞題解答實際上就是一篇小論述文的寫作,一篇論述文要有觀點、論證過程、結論,它的行文多是三個部分,鑒賞題的解答也可以三部分解答。
三江小渡/楊萬里
溪水將[注]橋不復回,
小舟猶倚短篙開。
交情得似山溪渡,
不管風波去又來。
[注]將:行,流過。
(2006江西卷)
問題:詩人采用什么手法表達作品的主旨?試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全詩圍繞“交情”展開描寫,詩人采用對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將橋不復回”與“不管風波去又來”進行對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賦予“山溪渡”、“風波”象征意義,/從而表達了友情恒久不變,能經(jīng)得起風浪考驗的主旨。
這個答案就是由三部分(“/”分界)構成,第一個部分直接對應題目回答本詩采用的什么手法,第二個部分闡述手法在詩中的具體運用,最后一個部分揭示這首詩表達的主旨。這個答案觀點鮮明,層次清楚,分析具體,挖掘到位,是一個標準化的解答,從行文結構上來看就是篇規(guī)范的小論述文。其實不論何種類型的詩歌鑒賞題如果按“三步”解答都能符合要求。為了便于考生掌握,我根據(jù)“三步”的不同作用,以“出、回、入”三個詞分別加以概括。
出,即根據(jù)題目指向?qū)}目直接表明自己的判斷,擺出自己的觀點?!俺觥笔谴鸢钢芯唧w要闡述的論點,它總領答案,是答案的靈魂,在答案中占分的比值也較大,如果是5分題,“出”常占2分。
鷓鴣天·代人賦①/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注]①這首詞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2009寧夏/海南卷)
問題:詞的上闋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
[參考答案]詞的上闋描繪了初春時鄉(xiāng)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fā)出新芽,東鄰家蠶卵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題目的指向是要回答詞上闋描繪的是什么“景象”,“參考答案”第一句話回答“初春時鄉(xiāng)村一派春色盎然的景象”,觀點鮮明,后面幾句是以詞中描寫的內(nèi)容為論據(jù)具體闡述觀點,以證明“出”的正確性。
詩歌的鑒賞點各有不同,一定要對應題目的要求,問什么“出”什么,既不能問此答彼,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忌獙W會根據(jù)題目的要求從詩詞具體內(nèi)容中提煉“出”,“出”正確,解答才會正確。
各地高考試卷提供的“參考答案”雖不都是“三分”式的,有的只有“出”,當然有的題目可用一句結論性的話直接回答,不再闡述,但按照鑒賞的要求,一般要有具體的分析闡述,因此,考生最好不要只答一個“出”。
回,就是將“出”中擺出的觀點放回到文本中具體分析闡述。詩歌賞析重在“析”,“析”就是“分析”,分析的過程就是鑒賞的過程,只有通過了分析,才能感受到詩歌的美。各地高考試卷提供的詩歌鑒賞題的“答案”絕大部分都有具體的分析闡述。
江 行/嚴 羽
瞑色蒹葭外,蒼茫旅眺情。
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
離家今幾宿,厭聽棹歌①聲。
[注]①棹歌:行船時船工所唱的歌。
(2009福建卷)
問題:請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lián)。(4分)
[參考答案]詩歌頷聯(lián)妙在融情于景。詩歌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詩人的羈旅之情、思鄉(xiāng)之感。
這個“答案”兩句話,前句直接點明頷聯(lián)的美妙在于“融情于景”,這是“賞”;后句結合詩中的意象具體闡述這一聯(lián)描寫的是什么“景”,“景”中蘊含的什么“情”,這“情”又是如何融于“景”中的,屬于“析”,兩者結合就完成了“賞析”的任務。考生們由于受文學素養(yǎng)、鑒賞水平以及答題能力的限制,解答常常有“賞”無“析”,導致賞析不到位而丟分。要想“析”好,考生應學習一些古詩詞知識,根據(jù)詩歌的不同體裁特點讀懂文本;還要掌握一些鑒賞的方法,利用鑒賞的原理深入文本,剖析文本,這樣才可能“析”到位。
入,即在分析闡述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進行總結或挖掘,以照應“出”?!叭搿笔琴p析的進一步深入,是賞析的進一步升華。不同的賞析點,不同的題型,有不同的“入”;不同的“入”,又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是對思想內(nèi)容進行鑒賞,“入”常常是揭示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或表達的主旨;如果是對表現(xiàn)手法進行鑒賞,“入”常常要揭示所用手法的作用和意義;如果是對煉字語言進行鑒賞,“入”常常要揭示所用字詞或語言的表達效果。
江間作四首(其三)/潘大臨①
西山②連虎穴,赤壁隱龍宮。
形勝三分國,波流萬世功。
沙明拳宿鷺③,天闊退飛鴻。
最羨魚竿客,歸舡雨打篷。
[注]①潘大臨(約1057—1106):字邠老,黃州(今湖北黃岡)人,善詩文。曾隨蘇軾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鷺:指白鷺睡眠時一腿蜷宿的樣子。
(2008全國I卷)
問題:第三聯(lián)兩句中各有一個字用得十分傳神,請找出來,并說說這樣寫的好處。(4分)
[參考答案]“拳”和“退”兩字用得十分傳神。用“拳”字形象地表現(xiàn)出鷺鳥在沙灘上棲息時的神態(tài)。用“退”字別致生活地表現(xiàn)出鴻鳥在天空中飛行的狀態(tài)。這樣寫構成了作者江邊所見的一幅動靜結合的畫面。
這個題目是對字詞的賞析,“答案”中最后一句話總結了“拳”、“退”兩個動詞相互照應使用的表達效果,強調(diào)這兩個字的傳神,照應首句,回應題目,這就是“入”。誠然,不是解答一定要有“入”步,各地提供的高考“答案”有的只有“出”、“回”步,其實仔細分析,許多解答是將“入”融于了“回”中的。
柳梢青·送盧梅坡
劉 過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2006安徽卷)
問題: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nèi)容具體說明。
[參考答案]主要運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邊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來表現(xiàn)離別之苦,下片用“塵隨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來表現(xiàn)思念之切。
這個“答案”表面看只有“出”、“回”兩步,其實“入”是和“回”交融在了一起。上片的比喻“表現(xiàn)離別之苦”,下片的比喻“表現(xiàn)思念之切”,揭示出了比喻的作用,這里的“入”在“回”中。
“兩角三分”答法是相對于各種題目而言的通式答法,并不是所有題目一定要這樣答,有的答“出”或答“出”、“回”就可以了,但如果不管什么題型的題目都按“三分”答一定很保險,考生不妨一試。
孟華,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江蘇江都。本文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