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不少中學生有一種非常錯誤的做法,就是縱身于題海中,將語文教材撇在一邊。其實,高考早已經給我們發(fā)出了信號:要回歸課本。也就是說利用教材教作文大有可為。
一.語文教材可為作文提供豐富的思想與情感資源。
有學生在作文中寫道,自己想通過時空隧道到古代去做皇帝,渴望體驗那種萬人俯首稱臣、前呼后擁的感覺。有學生在作文中盡是對父母的抱怨,對師長的咒罵,對社會的仇視,甚至是毫無遮攔地表現(xiàn)出對金錢的崇拜。學生的思想要砥礪,情感要升華,可充分開發(fā)語文教材中豐富的感情資源。
語文教材選編的都是“文化氣息濃厚,思想內容深邃,語言富有魅力,能啟人智慧,開人心竅的精品”。充分挖掘課本中的思想情感資源,用它深刻的內涵、真實的情感塑造學生的人格,讓學生寫出思想品位高的文章來。比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表現(xiàn)的是“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里張揚的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傲骨;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是對生命價值做出的深刻的思考;余秋雨的《道士塔》用深邃的筆觸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段屈辱的歷史,引發(fā)人們對那段歷史的反省與思考,激發(fā)人們的民族自尊感和責任感;《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則告訴我們不論在什么時候都要堅守住心靈的月亮……
語文教材中這些文質兼美的篇章,為學生提高作文的思想內涵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要讓學生明白我們學習的不僅是課文,更是一種思想,一種情感,一種精神、一種人生。教師可以通過積極引導,讓學生有意識地去汲取語文教材中的這些思想營養(yǎng)。
二.語文教材可為作文提供豐富的語言資源。
中學生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除了內容單薄,就是語言枯燥。這固然與他們的生活單調有關,但更重要的是缺乏積累。中學語文教材是語言的寶庫,其中不少錦詞佳句,可供同學們“為我所用”,但真正要“為我所用”,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動口。所謂動口就是要誦讀。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卻可以養(yǎng)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闭b讀就是通過口與腦來積累語言資源,誦讀教材,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資源。
動手。所謂動手就是讓學生對教材中的錦詞佳句進行分類整理。如:
(1)美句積累。如《荷塘月色》中有這樣的描寫:“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逼渲斜扔鳌⑼ǜ行揶o的妙用以及情與景的水乳交融,給人以美的享受,課文中類似的優(yōu)美句子俯拾即是,加以收集歸納整理,既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又能美化學生的作文。
(2)哲理名言積累:學生積累這些句子,咀嚼回味這些句子,可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進而提高學生作文的深度。如《人是什么》中的“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滿足的,是不斷地追求,是追求的過程”,“失去對往事的回憶和對未來的希望,就難以把握現(xiàn)時”等句子;同時也可以把自己對這些句子的感悟記錄下來,如學完《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后,可以把自己對“心靈的月亮”的感悟寫下來。
(3)文章題目積累:有的題目點明文章的中心,如《我有一個夢想》;有的題目本身具有暗示性,可為讀者了解全文主旨設下懸念,如《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有的題目既能概括情節(jié),又可以充當全文線索,如《藥》;有的題目直接表明了文章的話題或論題,如《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有的題目本身就有詩詞般的意境和美感,從讀者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僅題目就為作品增添了亮色,能激起讀者的閱讀欲望,如《花未眠》。常言道“題好一半文”,學生有意識地積累這些題目,可為他們作文命題提供豐富的資源。
動口與動手要結合起來,這樣,積累的語言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為我所用。厚積為薄發(fā),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語言,作文時就不會為胸無點墨而苦惱了。
綜上所述,淡化教材,撇開教材,其結果勢必事倍功半。葉圣陶先生早就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所以在新課程、新課標的引領下,我們應充分開發(fā)語文教材,讓學生借助教材這個例子進行作文訓練,從而不斷提高作文水平,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孟艷娟,語文教師,現(xiàn)居湖北襄樊。本文編校:鄭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