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道、人生、人性為本位的知識意向、價值意向,是現代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精神,是人個體發(fā)展的精神動力?!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新課程在捍衛(wèi)語文課程工具性的同時,突出了人文性。盡管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統(tǒng)一的整體,但當務之急是研究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浸潤人文精神,體現和落實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要的任務是搞清楚概念,亦即人文精神的內涵和外延。 一.人文精神的內涵 1.人文的內涵。 《辭?!氛f:“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大家知道,文化是人類,或是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guī)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guī)范(習慣規(guī)范、道德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則是文化的主要內容。各種“文化”現象中又包括先進的和落后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優(yōu)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態(tài)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對人文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同。西方文化中的“人文”,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人的價值具有首要的意義,主張人的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我國古代認為,“人文”即文明教化,所謂“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易·賁》);現在所謂“人文”,泛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 綜上所述,人文的內涵十分豐富,包括:①強調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即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②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即追求心靈的完整性;③追求人的道德情感、審美情感,確立人在宇宙自然中的地位,以喚起人們的宇宙關懷、生命關懷;④高度珍視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⑤強調對一種全面發(fā)展的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2.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精神是指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是揭示人的生存意義、體現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人的完善和自由發(fā)展。人文精神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梢哉f,人文精神展示的是一個民族健康的靈魂。而語文課承載著人文教育這一偉大而艱巨的使命。 (1)語文新課程中人文精神的內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諸如“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較高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民族文化智慧”和“尊重多樣文化”等等。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現為: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美好、豐富的情感。也就是說眼中不能只有語文,還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發(fā)展、人的精神的成長。 (2)新教材中人文精神的內涵。 語文教材必須關注當代人的命運和精神,關心人的生存和未來發(fā)展,要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中探討如何取得動態(tài)的和諧發(fā)展,這才體現了教材的人文性。具體是指: 第一,呼喚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肯定人的自我追求;表達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個人情懷;頌揚自由奔放的生命等。 第二,贊美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參悟激勵生命的人間親情等。 第三,堅持真理,獻身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的情思;把個人的前途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豪邁氣概等。 第四,抒發(fā)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自豪感;強調人要敬畏自然,回歸自然;警醒人們要善待自然等。 高中語文教材不僅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范本,同時也是他們立身的范本。在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情操,鑄造學生美好人格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二.人文精神內化研究的內涵 人文精神內化研究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人文精神內化研究是對“人的價值追求”的研究,提倡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相容性,關懷的中心是現實生活中人的身心價值的全面體現。 2.人文精神內化研究是對“區(qū)別于自然現象及其規(guī)律的人與社會的事物”的研究,其核心是貫穿于人們思維與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文模式、審美情趣。人文精神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種文化活動的內在靈魂與生命。 3.人文精神內化研究是對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研究,肯定貫注于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的文化,強調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揚和人的文化世界的開拓,促進人的進步、發(fā)展和完善。 4.人文精神內化研究是人類不斷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從“自在的”狀態(tài)過渡到“自為”的狀態(tài)的一種本領的研究。 5.人文精神內化研究是對“一種關注人生真諦和人類命運的理性態(tài)度”的研究,它包括對人的個性和主體精神的高揚,對自由、平等和做人尊嚴的渴望,對理想、信仰和自我價值實現的執(zhí)著,對生命、死亡和生存意義的探索等。 三.人文精神的外延 人文精神的外延,至少應包括以人為本,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關心社會、服務社會和關愛自然、善待自然的精神。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在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貫穿人文理念,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內涵豐富的篇目,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培養(yǎng)能力。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把課堂還給學生,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認真研究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內涵豐富的篇目,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人文主義教育。具體包括:(1)以和諧為主題。(2)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3)表達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個人情懷。(4)提倡個人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主張個人情感與家國之情的統(tǒng)一。(5)著眼于熱愛自然,關注自然,正確處理發(fā)展與環(huán)境的關系,正確處理好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遵循自然界的法則,樹立環(huán)保意識,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6)抒寫郁積在胸中的塊壘和豪情壯志。 2.把課堂還給學生。關注課堂,這是人文精神內化的直接體現。新課程下的課堂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知識、自主發(fā)展的場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的殿堂。為了使學生的自主精神、健全人格得到充分發(fā)展,課堂教學必須真正成為一種探究、發(fā)現、創(chuàng)新、成功體驗的過程。把課堂還給學生,說得具體點就是: (1)讓學生充分閱讀。教材中有許多古代和現代的經典散文、詩詞名篇,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讓學生獨立思考。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只閱讀,不思考,那只是一種粗讀,挖掘不出文本的人文精神內涵。生字的認識,新詞的理解,難句的把握,課文內容的領悟等都離不開思考。只有讓學生在閱讀、感悟的基礎上,思考質疑,才能深入教材,加深理解。 (3)讓學生有言語權。學生的講解,絕不是漫無目的的亂講,是在教師引領下深入閱讀、理解后的講解。一是在課堂討論中的即興發(fā)言,一是在“研究性學習”之后的成果展示。對于學生的觀點,教師一定要點評,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 (4)給學生練的機會。語文教材中的有些作品,由于距離我們的時代較近,加上文章語言淺顯,主題鮮明,條理清晰,理解起來沒有難度,就可以通過練習來幫助學生閱讀,學生可以邊讀邊完成練習,達到掌握文章內容的目的。 3.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古人說,作詩,功夫在詩外。將這句話遷移到語文教學中,從大語文學習的角度講,語文學習在課外。因此,開展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是對語文教學的深化。語文教師當然要借助這個廣闊的天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具體做法諸如:演講比賽、朗誦比賽、課本劇演出、專題講座、“研究性學習”專訪活動、廣播播音、各種活動中當主持人、學校各種會議的會務接待等。 4.全方位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語文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的主陣地,教師應該在語文課上創(chuàng)設各種情景,設置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訓練的機會。具體做法是:課前演講、課文朗讀、回答問題、復述故事梗概、“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召開各種辯論會、召開不同形式的記者招待會、不同題材的口頭作文、進行教材安排的常規(guī)作文訓練、與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的材料整合、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的社會實踐報告的撰寫、參加各種規(guī)格的創(chuàng)新作文大賽等。 四.人文精神內化研究的外延 (一)尊重人格獨立,呼喚人性回歸。 對人格、人性的尊重和認可,是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教材選入了當代朦朧詩派的女詩人舒婷的《致橡樹》。這是一首我國詩壇上少有的以“人”為主題的詩,表達了對獨立人格、自我價值的追求,它完美地體現了富有人文精神的現代愛情品格。 (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生命是最為寶貴的,又是非常脆弱的??墒窃谖覀兊默F實生活中,有些人動不動就尋死覓活,有些人一遇挫折就想輕生。這是對生命的蔑視,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生命的尊重意識,應成為語文教育構建人文精神的重要內容。史鐵生的《我與地壇》無疑是對學生進行這方面教育的絕佳教材。 (三)理解他人,寬容他人。 理解他人,寬容他人,尊重他人,是人文精神在人與人關系上的具體體現?!队|龍說趙太后》一文,觸龍的最大成功之處是他并沒有把趙太后看成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執(zhí)政者,而是看作與自己平等的老人,一個與自己一樣有著喜怒哀樂、煩惱憂愁的老人,作為老人,他們最關心的有兩件大事:健康與子女問題。正是抓住了這一“軟肋”,觸龍才不失時機地用“父母應為子女計深遠”這一點說服了趙太后。抓住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學生從中學到的不只是觸龍高超的語言藝術,更主要的是體會到了一種沉甸甸的親情?!?lt;寬容>序言》告訴我們:科學的發(fā)展需要寬容,人與人之間更需要寬容,多一份寬容,少一份怨恨;多一份寬容,少一份隔閡。寬容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精神。 總之,語文教學要掙脫功利主義和工具性的桎梏,就必須高揚人文精神的旗幟,注重關懷人性和張揚理性,使語文教育走向人文性本真。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應有意識的注重人文精神的教育,從而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完善學生的人格,這也是我們進行人文精神內化研究的最根本的目的。 趙國卿,語文教師,現居甘肅古浪。本文編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