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長志
(通化師范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吉林通化134002)
論文化的可譯性限度
夏長志
(通化師范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吉林通化134002)
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加強,文化的翻譯成為國內外各專家學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針對文化是否可完全的譯,譯學家們有著截然不同的觀點。實際上,文化可譯,但存在一定的限度。由于文化之間的差異,使得文化的翻譯也存在一定的限度,進而影響著文化的交流。討論文化的可譯性限度,論述文化的異同,以及文化差異對文化的可譯性限度的影響,有助于進一步認識翻譯的文化維度,從而完善翻譯理論體系。
文化;可譯性限度;翻譯
翻譯的最終目的是使讀者能獲得與原作等量的信息。但歷來的翻譯理論與實踐都表明,這只是翻譯的最佳目標,要實現(xiàn)這一目的并不容易。翻譯中不存在完美的、理想的或者正確的翻譯,因此可以將翻譯稱為翻譯學上的歌德巴赫猜想。翻譯的大致相同和基本一致,表明了文化的翻譯存在一定的限度,因而在翻譯理論上仍需要不斷的探索、研究。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導致翻譯有一定的障礙,存在一定的限度(陳登,1996)。同時,文化的共性使得文化不是不可譯的,文化的交流也將會使翻譯的限度越來越小。本文擬重點討論文化的可譯性限度,通過對文化異同的分析,說明其對翻譯的影響,并將如何影響可譯性限度,從而掌握在文化的可譯性限度下如何完善文化的翻譯,這樣既有利于促進文化的交流,又能加深相互了解,具有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語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統(tǒng),它不但促成了人類文化,而且構成了文化本身的基礎。語言之間也確實存在著基本的、廣泛的意義轉換的條件和手段,也就是信息的轉換通道。正是這種信息的轉換通道提供了語際轉換的可譯性,而在信息通道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的時候,就產生了可譯性限度。由于語言之間存在了差異性,導致文化之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在文化的翻譯過程中,必然會有一定的影響,使得翻譯存在一定的限度,從而也影響著文化的可譯性限度。英漢的文化差異,主要從兩方面影響文化的可譯性限度。一是影響著語言本身,另一個是影響翻譯的主體即語言的使用者的思維及表達能力(施建華,2003)。
(一)對語言本身的影響
文化是不同民族、國家在其特定的歷史、地理、宗教、習俗等環(huán)境里的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產物,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語言是用來反映文化的,并有其特定的詞匯來反映文化現(xiàn)象。由于文化的不同,翻譯文化之類的詞匯往往使翻譯者在翻譯中找不到與原語對等或相同的詞語。因此,文化差異在語言方面必然會使得翻譯中存在可譯的相對性。以中國的古詩為例,中國的唐詩宋詞被不斷翻譯介紹到國外,宏揚了中國文化。但是,古詩在翻譯過程中卻難以經受別種語言的轉化,一些在漢語中的傳世優(yōu)美古詩,到了譯語中就成了索然無味的東西,文化在翻譯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比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泵绹〉诎布{大學的柳無忌教授將其翻譯為:
I fail to see the ancients before my time,
Or after me the generations to come.
Thinking of the eternity of Heaven and Earth,
All alone,sadly I shed tears.
原詩是六言,格式工整,但是譯文卻長短不一,中國古詩形式上的優(yōu)美蕩然無存。當然,英漢語言是相互影響的,兩種語言在文化交流中都一定程度的受到了文化差異的影響,使得文化的翻譯有一定的限度(陳愛釵,2002)。
(二)對語言使用者的影響
就像語言離不開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一樣,人也離不開其賴以生存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漢、英兩個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不同的思辯方式和推理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不同語言使用者的表達能力和思維方式。因此,中英文化差異會導致使用英、漢不同語言的人按照其各自的文化習慣進行思維推理,進而導致他們在語言中產生不同的聯(lián)想。比如,在英語中人們習慣用ape表達狡猾的形象,所以有as cunning as an ape的表述。而漢語中,猿和猴常被刻畫成聰明可愛的形象。由此可見這種文化差異導致的不同聯(lián)想能夠影響交際信息的傳遞。作為翻譯工作者,同樣也會受到其生長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都多少會受到母語的影響,不可能完全的傳達原語的內容,導致了文化翻譯的相對性。
在文化差異的影響下,翻譯作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活動,好比自然界中一種形式的能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一樣,不可避免的存在能量的消耗,因而在翻譯過程中也必然存在文化信息的丟失(傅秋香,1997)。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其目的和特點是思想文化交流。因此,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文化翻譯也不僅受到語言本身的影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語言使用者的影響。
由于人類經驗的相似性和人類文化的相通性,人類的思維方式也存在很多的共性,語言之間也有互通的可能,因而就會有文化的可譯性。而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底蘊,不同的語言材料,各國之間人們思維的差異性,人們的認識觀點等都具有特殊性,就在不同語言的翻譯時產生了不可譯性??勺g性和不可譯性是相互存在的,同時文化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是相對的、不斷變化發(fā)展的。
(一)可譯性
人類思維的普遍性是翻譯活動存在的基礎,任何一種語言都能傳達另一種語言的思想內容,因為原語和譯語都反映著同一個物質世界。而人類社會又經歷了大體相同的發(fā)展階段,這種物質世界和社會發(fā)展的共同性,人類思維和思想感情的共通性就構成了世界各種語言的相融性和相似性,也表明了人們之間確實存在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的可能性。這些共性是譯語和原語進行轉換的基礎,從而使得不同語言之間也就有了轉換的可能。同時文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們的思維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而人類具有大致相同的思維規(guī)律和生活經驗。由于人類思維的這種基本一致性,決定了文化之間的翻譯是可能的。盡管不同的文化對各種概念的詞匯編碼和范疇劃分不一樣,但是一種文化具有的任何概念在別的文化中都基本上可以得到相應的編碼,所不同的只是編碼的難易程度不一樣。因而就有了文化的可譯性,也當然有文化的可譯性限度。
(二)不可譯性
我們堅持文化上的理論的可譯性,但不可否認文化上的不可譯性。這是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一種語言文字是一定區(qū)域內國家、民族或部落的人群進行物質生產和社會活動的獨特反映,各個區(qū)域、各個民族由于地理環(huán)境、歷史發(fā)展和文明程度的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結構和民族文化。這種文化差異就構成了原語和譯語之間轉換的障礙,導致了不可譯性。文化翻譯中的不可譯性可分為兩種:一是,譯入語缺少對等的表達形式。一種語言用某一種形式表達了語義中的某一個概念,同時也表達了該形式的某些特征。而另一種語言又恰好缺乏相應的形式,既能表達出這個概念,又能表達出所要求的該形式的某些特征,所以不可譯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比如漢文化中有過年吃魚的習俗,取義是連年有余,而英語中就無法找到能夠表達魚的形式又能產生諧音特征的詞語。這是不可譯產生的語言學根源。二是,譯文缺少應有的表達形式,也就是說,原文表達的思想對譯文的語言來說完全是新的。比如伽達默爾就對自己的哲學思想能否完美地翻譯成中文持懷疑態(tài)度。還有文化差異的不可對應性也會在語際翻譯上導致不可譯性(廖麗琴,2004)。
我們認為文化的可譯性和不可譯性都是存在的,因而也就有文化的可譯性限度。但可譯性限度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于不斷的變化發(fā)展中的。隨著各國間的交流,科學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特別是新聞傳媒的介紹和網絡的普及,中英文化中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廣泛影響著相互間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英文化趨同的現(xiàn)象已經隨處可見。因而翻譯中的可譯性限度也日益縮小。但是,中英文化都有一些獨特的、個性化的東西,它們仍然是、或者說是永遠不可譯的。文化翻譯中的可譯性限度,不會因為文化趨同和語言的融合而消失,文化之間的差異會導致文化翻譯中的可譯性限度的長期存在。
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其最終目的是思想文化的交流。因此,翻譯不僅是語言形式的轉換,而且是文化的轉換。但是由于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性的存在,原文中的一些語言形式和文化內涵就難以在譯文中表現(xiàn)出來,就導致了可譯性限度。由于可譯性限度的存在,使得我們在文化翻譯中必須認真考慮這個問題,并做到如何在可譯性限度的約束下使文化翻譯更完善。
(一)文化可譯性限度的產生
不同的文化除了共性還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差異性指的不僅是語言上的語音、拼寫、語法等方面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表達方式、習慣的不同,其中包括詞語、比喻、聯(lián)想的不同等等。由于這些不同的存在,使得翻譯很難,甚至根本不可能把原文的信息完全的翻譯移植到譯文中來,這就導致了譯文和原文相比總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只要不影響譯文讀者獲得與原文讀者大致一樣的感受是可以的,這就是可譯性的限度。梁松林曾指出翻譯即“叛逆者”,所謂的“背叛”即是在翻譯中原文有的不能在譯文中表現(xiàn)出來。翻譯原文的一個詞就需要在譯文中找到一個詞義相同的對等詞,由于文化的差異,有時原文的一些詞語在譯文中就沒有與之對等的詞語。另外,人們的思想必須通過詞語來表達出來,而這種表達方式必須符合語言習慣才能被使用該語言的人們所接受。作為翻譯,必須同時和兩種語言打交道,原文有些表達方式不符合譯文的語言習慣或不能為譯文讀者所接受,就得改用一些與原意相近又符合語言習慣的說法,可接受性提高了,但譯文與原文難免有一些出入,翻譯并沒有完全的表現(xiàn)原意,就導致了可譯性限度。在翻譯西廂記的時候,一句“西風緊”就引發(fā)了很大的爭議。西風對海洋性氣候的英國來說是暖風,如果翻譯成西風,對不熟悉中國地理位置的英國人來說就達不到原文要表達的寒冷效果,因此當初被翻譯成了英語中的東風。
(二)在文化的可譯性限度下完善文化的翻譯
在文化翻譯中,文化的差異導致可譯性限度,也就是可譯性限度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翻譯時要盡量縮小可譯性限度,這就給翻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要在文化的翻譯過程中采用相應的補償手段。對于文化的可譯性限度,如果從原文的整體出發(fā),而不是局限于某個部分,那么可以通過相應的補償手段,將原文中某個不能翻譯出來的東西,在譯文復合的整體中表現(xiàn)出來。作為翻譯中的補償,就是用譯文語言的形式來補足在轉換原文語言形式時所造成語義的丟失。在文化的翻譯限度下的補償,依據的是翻譯在不同語言之間,從不同的層次,發(fā)現(xiàn)相同的語言結構,也就是為了不斷發(fā)現(xiàn)文化功能上的相同之處。翻譯必須做到文化的傳遞,補償手段就是為了保障文化信息的準確、完整的傳遞,減少文化信息的丟失。翻譯的補償可以達到等值翻譯的境界,當譯語中因為某種原因而沒有原文中的某些概念的等值成分,也沒有適當?shù)谋磉_手段,就可以使用補償手段。
在文化的可譯性限度前提的約束下,采用補償手段來完善翻譯,首先要充分理解原文,并結合語境以及各種文化知識,對原文中運用的語言形式可能載有的意義加以分析、研究(黃碧蓉,2005)。然后要在譯文語言中找到與之對應的形式加以比較,從而選擇合適的形式。如果在同一個語境中兩者的語義基本對等,那么譯文的這種形式就是原文形式的語義的等值物。但是如果在語義上存在空缺或不對等的部分,就要采用相應的補償手段。在文化的翻譯過程中常采用的補償手段有替換法、增詞法、融合法、引申法和轉移法等,這些手段可以將某一語言層次上丟失的意義,通過某種途徑或是在更高的層次上體現(xiàn)補償。例如把漢語的“揮金如土”翻譯成英文的“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是替換的補償方式。
文化的可譯性限度是客觀存在的,但是這種文化的翻譯限度是相對的。翻譯追求的對等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也不是一個模糊不清的構想,而是建立在比較科學的分析之上的,可以分為若干層次的翻譯標準。隨著國際間文化交流的加強,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觸、碰撞、滲透以至融合,對翻譯的認識也會越來越切合實際,越來越會有“標準”的翻譯。在文化的可譯性限度下的翻譯的補償,就是為了使我們的翻譯更完善。雖然翻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翻譯也不可能盡善盡美,但人類具有共性,通過我們對翻譯的補償,這種限度會縮小,譯文會更接近于原文,語言文化之間的信息是能夠很好的傳遞的。翻譯者必須認真對待這個事實,從而去理解把握語言的深層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才能夠準確的縮小這種限度,在譯文中做到信、達、雅,表達好原文的思想、語言特色、風格等。
[1]陳愛釵.中國古詩英譯中“不可譯”的處理[J].福建外語,2002(2).
[2]陳登.翻譯中可譯性的限度[J].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6(1).
[3]傅秋香.試談可譯性的限度[J].集美航海學院學報,1997(4).
[4]黃碧蓉.文化的可譯性限度[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5]梁松林.文化差異下的英漢可譯性限度[J].江西社會科學,2004(12).
[6]廖麗琴,李江涓.試論翻譯中的不可譯性[J].中共南昌市委黨校學報,2004(5).
[7]施建華.文化差異與可譯性限度[J].浙江廣播電視高等??茖W校學報,2003(2).
(責任編輯:林凡)
H315.9
A
1008—7974(2010)09—0095—03
2010—06—20
夏長志(1972-),吉林通化人,現(xiàn)為通化師范學院大學外語教學部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