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華
(武夷學院外國語系,福建武夷山354300)
隱喻的臨摹性與目標域映射的認知解析
劉清華
(武夷學院外國語系,福建武夷山354300)
從隱喻所具有的高度臨摹性的視角,對照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解釋其在語境中具有的常規(guī)性和非常規(guī)性隱喻機理。以時間為變量,探究隱喻的理解中主導心理空間的語言轉換應對情況,分析隱喻的思維發(fā)生機制;劃分隱喻的臨摹性,把抽象的、虛擬的維度作為思維的介質,用來研究其演變過程;選用隱喻實例闡述不同語言間本體域和喻體域之間的結構相似性,認為伴隨臨摹性而產生的相似性構成常規(guī)語義轉移的基礎。
隱喻;認知;臨摹性;意象相似性;語義解析
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0年1月至2009年7月有關隱喻研究的發(fā)表在核心刊物的論文多達125篇,其中《外語與外語教學》63篇、《外語教學與研究》27篇、《外國語》35篇。之所以隱喻研究受到學界如此的關注,是因為“隱喻普遍存在于人類語言表述的各個層面,是詩歌的基本特征。隱喻并非只局限于語言相似性的研究范疇,而是作為主述概念的象征?!盵1]1080隱喻不單純是語言現(xiàn)象,也是哲學、認知學、語義學研究的焦點所在,隱含著思維方法和認知的心理過程。
萊考夫和約翰遜在《我們所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著作中,認為隱喻不僅僅是語言修辭手段,而且是一種思維,表明隱喻的焦點不在語言自身,而是人們利用一個概念域去說明另一個概念域,或者說概念域之間的映射。[2]
認知語言學的觀點認為,隱喻表達的不是相似性,而是跨域映射。萊考夫和特納[3]64-65認為,隱喻具有內部結構,它包含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域(target domain),通過將源域圖式中的空缺映射在目標域的空缺上,或者是源域關系被映射在目標域的關系上,或者是源域知識被映射在目標域的知識上,或者是源域特征被映射在目標域的特征上,從而使目標域得以準確理解。認知體驗著語言間同構方面的通聯(lián)感覺(synaesthesia),即從視覺、味覺、觸覺等向其它類型的詞匯映射。熟識約定俗成的隱喻表述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觀察說話者的手勢表情,了解話語的語境特征,實現(xiàn)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轉移。對語義的研究及對語義與其形式表達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通常包含預設、蘊含、焦點和言外之意。
本文通過例舉英語詞匯“touch”一詞,引用其在語料庫中的實例,從多維度解析此詞在單句語言表述中的語境意義?!皌ouch”一詞的意核(coremeaning)意義是:“觸”、“接觸”、“觸摸”等。若從“touch”意核的語義層面分析發(fā)現(xiàn)其意義本身就具有延宕性。在LOB語料庫[4]中,“touch”的詞條有79個,在此選用前七個例句逐一進行分析。
(1)There is something of the Nelson touch about Capt.Gloppholm….Nelson和Gloppholm船長有過接觸。(名詞/語法化隱喻)。
(2)The issue is touch and go.這個問題相當緊迫。(名詞/語法化隱喻,方位性)。
(3)They alone of all the citizens are forbidden to touch and handle silver or gold.禁止所有公民接觸和交易金銀。(動詞/本意性)。
(4)Gentle though it was,there was the suggestion of power behind that touch,and involuntarily she stood still.雖然抓得很松,可是這種摁壓意思很明確,她不情愿地站著沒動。(名詞/本意性)。
(5)Slowly his body calmed and his brain cooled, but he wanted home;the touch and sight and smell of familiar things.漸漸地他平靜了下來,頭腦也隨之冷靜了,一心想要回家,去觸摸去看那些熟悉的東西,感受他們的氣味。(名詞/本意性)。
(6)Films…may be discontinuous when deposited on a coarse surface because large grains are formed which do not touch,and the thickness must be increased before conductivity is observed.如果置于粗糙的表面上會形成一些感覺不到的顆粒,(金屬)薄膜……可能會不連貫,在知道其傳導性之前,其厚度增加。(動詞/本意性)。
(7)…five ghost stories with a light touch,and there was much to admire in“Dreyfus”.只要略看一下這五篇鬼魂故事,就會對德萊弗斯倍感興趣。(動詞/本意性)。
例句(1)-(7)中表現(xiàn)出顯性隱喻。從認知語言學的通聯(lián)感覺分析,隱喻無所不在,廣泛地存在于人們的思維活動及語言表達中。依據(jù)此理論分析,可發(fā)現(xiàn)“touch”一詞在英、漢兩種語言表達中,都與隱喻密不可分,其語料的隱喻所指與漢、英語言文化信息相關聯(lián)。借助文化信息進行語境判斷解讀,才可以準確理解隱喻所指。故此,隱喻也是一種話語現(xiàn)象,是喻體和本體的互動,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從本體意義過渡到喻體意義,完成互動,才能判斷出隱喻意義的所指,因為隱喻意義的所指有時根本與本體詞義的所指屬于完全不同的語義表述領域。
隱喻同樣可以用德里達解構主義理論來解釋。這個理論的主要觀點認為意義延宕的演化,是無限的后退,或無盡的相對于其他標記的延宕、變化之過程。這對于研究從形象化到普遍性這一可互為逆轉的認知活動有意義?!澳苤浮本褪蔷哂兄阜Q其它詞匯的潛力,除了詞本身的意義,具備延宕演意的情況下,才有意義和張力感,增強話語的表達力[5]。英語詞匯“touch”一詞的漢語意義是“觸摸→接觸→觸動”,恰是英語的以原始意義為核心的詞語搭配,“touch→get in touch with→get touched”,都在特定的語境中進行。“隱喻是典型的第一性意義與語境發(fā)生沖突的情況,……對話語的理解總可以在更大的語境中得到修正(Kathleen Davis.2004)?!比藗冋J知活動的功能就在于對看似無序的意義延宕加以解釋,并對它們進行具有個體色彩的認知性組合,建立起自己的認知鏈。
《莊子·讓王》記載:“曾子居衛(wèi),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襟而肘見,納履而踵決?!逼渲小白浇笠娭狻毙稳荨耙路茽€,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兒,比喻生活困難或處境窘迫?!背S脕硇稳蓊櫞耸П?,窮于應付,含貶義?!白浇笠娭狻弊g為“be out at elbows”,類似的表達還有“笑破肚皮”譯為“l(fā)augh off one's head”,“集思廣益”譯為“l(fā)ay heads together”。隱喻的臨摹性劃分為本體,中間體(臨界態(tài))和喻體,以上例子表述對研究臨摹性隱喻十分有意義。從歷時的角度分析隱喻,漢、英語言間都可以順利地轉換,這說明語言間隱喻概念的表述和轉換有著心理認知基礎。
意義構建的生成包含了邏輯推理,蘊含了形式和意義的統(tǒng)一,正如奧特尼的觀點所認為的那樣,識別說話者的話語中是否使用隱喻,要依照心理認知維度化的趨勢考慮,或者依照人類自身的認識(即臨摹的本能)對周圍環(huán)境做出的認知反映;或者隱喻中所表現(xiàn)出的語用、語境角度的異常使用,且符合語用學上交際得體性的需要;或者第一性意義不成立,就要向第二性意義語境擴張。如果設定對于語言的最終理解為視域,以時間為自變量,意義也就隨之發(fā)生變化。[6]74
在漢語中的動賓詞組、名詞詞組、動詞名詞化、名詞動詞化等在英漢互譯時都是可以發(fā)現(xiàn)相似性或者創(chuàng)造相似性,從而引申出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語境語義轉移及延宕,“正是這種本體域和喻體域之間的結構相似性構成了語義轉移的基礎,是隱喻使用和理解的基礎?!盵7]45
例(8)一脈相承五千年文明皆源于此,太平盛世八千里江山華人共勉。[8]148(名詞性隱喻)
在例(8)中,本體域詞語“一脈”、“八千里”和喻體域中解讀“一脈”、“八千里”的語義意義所指完全屬于不同的語義概念域,構成了本體域和喻體域之間的語義互動和語義轉移。
認知語言學認為,空間概念隱喻轉移到其它抽象概念上,這是語言中的普遍現(xiàn)象。通過例舉在漢語語言文化中的真實語境素材進行分析,可解析“本體域”與“喻體域”之間的語義轉移現(xiàn)象。
例(9)A-E《武夷茶話》中記錄了茶道行話,“大彬沐淋,烏龍入宮;高山流水,春風佛面;烏龍入海,重洗仙顏;母子相哺,再注甘露;祥龍行雨,鳳凰點頭。”[9]71-73
以上話語中包含了深刻的文化隱喻。如A“大彬沐淋,烏龍入宮”:“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后代茶人將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紅袍屬烏龍茶,將茶葉放入壺中,稱為“烏龍入宮”,這里的“宮”指“容器——茶壺”。這八個字,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有三處表現(xiàn)了本體和喻體之間的語義轉移現(xiàn)象?!按蟊颉痹凇氨倔w域”中指“一個名叫大彬的制壺人”,漸漸地在茶文化交際中,人們把大彬的概念域轉移了,在“喻體域”中“大彬”就泛指“茶壺”了。
如B“高山流水,春風佛面”,是指通過懸壺高沖完成洗茶,再用茶蓋輕輕刮去茶湯表面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加清澈?!鞍咨菽睌y著“蒸騰的熱氣”浮在烏龍茶上,像“春風佛面”而來,表現(xiàn)了親和和匹配之完美。這里的“佛面”在“本體域”中指“表面”,而“喻體域”中指“茶湯”。
如C“烏龍入海,重洗仙顏”:“烏龍入?!狈褐笇⒉铚⑷氩韬?,“?!钡摹氨倔w域”指“海洋”,而“喻體域”指泡茶的“器皿——茶海”;“重洗仙顏”是指第二次向壺中沖入開水后,再用開水澆淋壺外,使茶壺加溫以利于散發(fā)茶的香氣?!跋深仭钡摹氨倔w域”指“神仙的顏面”,而“喻體域”指“茶壺”。
如D“母子相哺,再注甘露”是將“母壺”中的茶湯注入“子壺”,就像母親在哺育嬰兒,表現(xiàn)了人間的至真親情。
如E“祥龍行雨,鳳凰點頭”是將子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注入聞香杯,稱為“祥龍行雨”,“祥龍”在“本體域”中指“吉祥龍”,而“喻體域”中指“子壺”;“行雨”在“本體域”指“上天施雨給塵世”,而在“喻體域”中指茶湯從“子壺”流入“聞香杯”的速度自然流暢,像“雨滴”。
日常表達和交流中傳承著文化典故。功能語言學側重從廣義的文化語境和具體的情景語境進行分析,而語用學則側重從心理認知的角度進行語義分析。根據(jù)語言學家的理論,結合茶文化話語做出語境認知域的解釋并加以印證。從例(9)的語境分析表明,隱喻映射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喻體和本體之間的互動性,若取語言思維發(fā)生機制為切入點,用視域融合理論和解構主義所主張的意義的不定性和多維性的視角透視方法,形成兩者之間的焦點融合,也就是隱喻理解產生過程。正如語言中的模糊指代,其功能是把理解過程中模糊的概念所指逐漸清晰化。理查茲認為,隱喻表述中本體與喻體之間的差異性往往和相似性起到一樣的作用,有時作用更大,隱喻的效果表現(xiàn)在這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10]126。這也是多元取向的思維方式與中國文化思維方式在意義構建上的凸現(xiàn)對應規(guī)律,即通過通聯(lián)感覺,結合靜態(tài)的文化存在和動態(tài)的文化同構法則,根據(jù)句法特征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類別的隱喻,如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介詞性、副詞性、認知性等方式,了解意義在運動中產生,表明隱喻這一語義現(xiàn)象具有復雜性、暫短性和多樣性特征。
Gilles Fauconnier,M.Turner,George Lakoff, Ronald W.Langacker,M.Mitchell等認知語言學家均從理論上對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這兩個術語作了精辟的論證,從意義構建的產生機制到人腦如何采用概念思維方式,進行概念映射和概念整合,從而實現(xiàn)跨域映射。“概念映射是一種概念變換(concep tualchange),即人腦在用概念思維過程中按照對應法則從心理空位1到心理空位2的變換?!盵11]13以下兩個例句中的隱喻高度臨摹自然界的時空存在,把“路”和“時間”這樣抽象概念具體化,使隱喻的意義向空間延伸,產生出“方向”和“整段的時間”概念與現(xiàn)實世界相臨摹。如:例(10)眼前的路看不清楚。例(11)這里有整塊屬于我的時間。德里達(Kathleen Davis 2004:13)認為,所指概念也許從來就不在語義場或指涉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而是每個概念都在意鏈或系統(tǒng)中彼此指向,或指向其它語境概念,通過系統(tǒng)的延宕機理,得以指涉其它概念。這從語言機制原理方面闡釋了隱喻產生的機理,因語義場景不同,系統(tǒng)性意義也在演變,隱喻的理解過程就是將喻體的特征映射到本體上,伴隨著概念思維的進展,從不同的角度使大腦中隱性的意向概念逐漸顯性化。
認知語境是人類對語言使用的相關知識的積累過程,也是解讀跨文化隱喻的基礎。Gilles Fauconnier(1985,1994)提出心理空間域說,把語言看成一系列復雜認知程序的觸發(fā)機制。意義構建是以話語和語篇為基礎的。人在語言應用中不斷構建心理空間域(mental spaces),才能夠用相對簡單的語言處理十分復雜的指稱關系。[12]319認知語境建構的基礎和建構過程反映了語言間文化共性的知識,對文化隱喻過程的體驗是邏輯推理中的必然因素,把抽象的、虛擬的維度作為思維的介質,實現(xiàn)邏輯化的跨越發(fā)展,即邏輯的某個要素被省略,而留給人們充分的想象空間?!叭祟愔挥型ㄟ^頭腦中的概念范疇(conceptional category)才能接觸現(xiàn)實,語言中反映的現(xiàn)實結構是人類心智運作的產物;意義是以約定俗成的概念結構(conceptional structure)為基礎的,和其他認知領域一樣,語義結構(semantic structure)反映人的心理范疇;語義學應重點研究語言應用是如何反映概念框架和認知過程的?!盵12]302本文選取的人們耳渲目睹的文化隱喻表述,以固定化的形式表達,也是約定俗成隱喻用法,頗具實用價值。認知語境的建構過程是把概念化或圖式化了的知識結構狀態(tài),進行一個動態(tài)的、相互的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互為新信息、新語境的發(fā)出和接受元素。
“隱喻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同時又是一種特殊的語義現(xiàn)象。從共識的角度,隱喻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是一種意義發(fā)生沖突和新意義誕生的過程;從歷時的角度,隱喻是語言變化的一個重要方式……”[7]256。隱喻的使用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一方面具有高度的靈活性,生動地表達著人們對客觀世界認知,另一方面,由于延宕的機理而具有巨大的使用潛力。Chomsky認為人們頭腦中內在的語法知識就是語言能力,而從認知語義學(cognitive semantics)的角度來分析,認為每個人腦中模式化了母語的概念結構可以促使正確地生成和解釋語言信息。具備了概念結構知識,才能進行元認知思維,激發(fā)概念能力。語言認知能力的趨向——隱喻映射,與人類知識經(jīng)驗互構。因此,隱喻在語際間既可以進行直觀的比較,又存在著互構原理,其中所傳達的概念映射的同構率為最高。從解構主義的角度視之,隱喻的使用屬于常規(guī)性思維模式,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隱喻則是屬于非常規(guī)性創(chuàng)新性思維。這就是臨摹的性質,其外在的表現(xiàn)就是各種隱喻的語言文化互構的具體心理表現(xiàn)。隱喻“具有不可窮盡性……等特點?!盵7]90。
[1]英文/美國Encyclopedia Britannica,INC.編寫組.不列顛簡明百科全書:英文版[Z].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Lakoff,G.&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4]LOB語料庫[DB/OL].http://www.edict.com.hk/concordance/WWWConcappE.htm
[5]Kathleen Davis.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6]Ortony,A.Metaphor and Thought.[M].K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79.
[7]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8]林治.神州問茶[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08.
[9]林治.中國茶話——武夷茶話[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07.
[10]Richards,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11]戴煒棟,陸國強.概念能力與概念表現(xiàn)[J].外國語,2007(3).
[12]John I.Saeed.Semantics[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
(責任編輯:林凡)
Cognitive Analysis of Imitation of Metaphors and Target Domain
LIU Qing-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China)
Based on theories about nature of imitation,the paper dates back studies already contributed to metaphor,researches its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mechanism to form special structure and effect of image making.Time set up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to measure the process in corresponding comprehension of a metaphor,the development of man's cognitive ability leads to the transferring of mental spaces as his concept thought increases.By dividable properties of occurrence in the study,it becomes possible to illustrate inter-linguistic similarities in examples of domains of tenor and vehicle in structure with abstract,virtual dimensions of a metaphor as thinking medium in metaphor.The result shows that metaphor with similarity occurrence forms basis in conventional semantic transferring between languages.
Metaphor;cognition;imitation;image similarity;semantic analysis
H313
A
1008—7974(2010)09—0098—04
本文系福建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立項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9B162
2010—04—26
劉清華(1962-),女,山東青島人,現(xiàn)為武夷學院外國語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