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輝,王 苓
(1.武漢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2.武漢工程大學外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25)
誠信,即誠實守信,它是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guī)范。它不僅對促進整個社會良好風尚的形成、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和推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有著積極作用,而且對于個體人格的完善、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代大學生作為很重要的群體,肩負祖國未來和希望重任的特殊使命決定了他們必須要具備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然而,近些年來,由于種種原因,在大學校園里,也出現了誠信危機。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相關報道不時見諸媒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刻苦學習,掌握扎實的科學技術知識,是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考試作弊對許多大學生來說可謂司空見慣。據某高校對畢業(yè)生的跟蹤調查顯示:考試前準備作弊以及考試過程中可能隨機準備作弊的學生各占12%和36%[1]。很多高校都流傳著這樣的課桌文化:“學不在精,作弊則靈;功不在深,會抄就行?!痹谕庹Z考試、論文寫作中雇傭“槍手”在大學校園里屢屢發(fā)生。有的學生將自己作弊的動機歸結為“別人作弊,我不作弊吃虧”[2],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中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的嚴重性。
許多高校為了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紛紛出臺一些措施鼓勵、督促學生進行學術研究,但一些學生不是考慮如何練好內功,卻在如何投機取巧上動起腦筋。很多學生撰寫論文經常是大段照抄別人的文章,基至整篇挪用也不鮮見。更有甚者,許多碩士、博士研究生的畢業(yè)論文也通過這些手段完成,很多學生連自己畢業(yè)論文的內容和邏輯都不清楚。
高校校園里,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吸引眾多學子參與,其中也存在著許多誠信缺失的現象。例如在班干部、黨團干部、學生會干部的競選過程中,存在請客送禮拉選票、游說老師等一系列不該有的現象。本來深受大學生歡迎和喜愛的社團活動,由于這些與公平、公正原則完全相悖的誠信缺失現象,使同學們的積極性受到了極大的打擊,許多學生甚至因此對學校正當的社團活動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冷漠乃至抵制。在人際交往中,大學生給人的印象應該是有朝氣、有禮貌,體現出較高的素質和良好的個人修養(yǎng)。但是,與此不和諧的是,一些學生時間觀念淡薄,遲到、早退習以為常;言而無信,承諾的事情,經常是不能兌現,不了了之。此外,在就餐、購物、乘車時任意“夾塞”,在圖書館、教室、餐廳和公共汽車上的搶占座位以及說謊、偷盜等各種不良現象,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中并不鮮見。
大學生在社會活動和人際交往中誠信缺失的另一種表現是:網絡道德失范。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現己成為大學生獲取、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網絡的兩面性又為一些人散布虛假消息,對別人進行惡意攻擊等網上不文明行為提供了條件。同時,網絡中一些頹廢、消極、缺乏誠信的病態(tài)心理,客觀上也損害了網絡的健康發(fā)展。還有些學生上黃色網站、惡意制造病毒、剽竊他人網上成果等等,造成了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和嚴重的社會后果。
大學生在經濟生活中的誠信缺失,具體表現在信用意識淡薄。從1999年開始實施的國家助學貸款是以資助貧困家庭子女順利完成大學階段學業(yè)為目的,以大學生自己的身份、人格和信譽為擔保的貸款,是完全意義上的信用貸款。這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卻被少數不講信用的學生抹上一層陰影。根據有關調查,在北京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群中,不還貸的比例低于1‰,但是從2001年12月20日開始,北京工商銀行有1250名畢業(yè)生進入還款期,一年后仍有119人未還款,占總數的近10%[3]?!段膮R報》2001年6月3日載文報道,對復旦大學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的調查顯示,29.7%的學生不了解個人誠信制度,甚至有近兩成的學生對如何還貸并不關心。廣東省有的高校還貸違約率超過20%,截止2004年3月20日,中國政法大學745名進入還款期的畢業(yè)生中,有190人未按照足額還貸,違約率達到26%[4]。以上調查雖然僅在個別地區(qū)和個別高校,但是不可否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所反映出的問題是大學生信用意識淡薄。大學生誠信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國家助學貸款制度的正常運轉。由于違約率高,銀行不愿意承擔風險等原因,2003年一些高校被停發(fā)助學貸款,使得許多貧困大學生因此而失去了寶貴的機會。
大學生在經濟生活方面的誠信缺失,還表現在學費拖欠、信用卡惡意透支、移動通信繳費和寬帶網絡繳費拖賴等方面。
就業(yè)求職過程中,大學生誠信缺失的表現是在制作簡歷和面試中弄虛作假。在市場經濟的環(huán)境中,大學生“自我推銷”的意識逐漸增強,但往往缺乏“人格塑造”的長遠眼光,陷入表面的“包裝”的誤區(qū)。一些學生為在供需見面會、雙向選擇的就業(yè)競爭中找到好的歸宿,耍小聰明,在自己的個人履歷表上做手腳。據報道,重慶某大學一名畢業(yè)生,在制作簡歷時把學習成績全部改了一遍,他還編排了許多子虛烏有的實習經歷,并將同學的等級證書、榮譽證書全部借來,改頭換面復印,當作“自己的成就”。清華同方人力資源部一名負責招聘的同志在一次校園招聘會上,發(fā)現某大學一個班30人,竟然冒出了16個班長,剩下的也全部都是班干部[5]。面試中,有的同學肆意貶低甚至詆毀自己的學友。
大學生在就業(yè)求職過程中誠信缺失的另一種表現是:合同契約觀念不強。某些大學生缺乏誠信意識,契約意識淡薄,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yè)協(xié)議后,找到條件更好的單位便不辭而別,而且想方設法逃避違約責任。國家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在2002年針對北京地區(qū)大學生求職與就業(yè)過程中簽約與違約問題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16.3%的畢業(yè)生有過違約行為[5]。
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原因是多方面的,大體說來,有以下幾個主要因素:
高校道德教育對于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是非觀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存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道德教育內容滯后。長期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不能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教育內容過多地停留在原理的灌輸、規(guī)則的闡述;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所援引的一些事例要么是借用一些傳統(tǒng)的誠信事例,要么是西方社會的誠信例子;包含時代特點的、市場經濟真正所必需的具體的道德素質如誠信意識、風險意識、危機意識、公平競爭意識、團隊協(xié)作意識、自我保護意識等等,在道德教育的內容中卻得不到充分的反映。由于缺乏新意,許多學生將道德教育視為一種額外的負擔。
其次,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滯后。高校道德教育課時也不少,德育工作者們也煞費苦心,但缺乏足夠的影響力、感染力,不能在學生的內心世界真正引起共鳴,學生覺得單調、空洞。
再次,道德教育主體的素質滯后。大學的道德教育隊伍一般是一支專兼職結合的教師隊伍,大部分兼職人員在時間和精力上不能夠得到保證,有的甚至將這項工作視作一種差事,應付了事,缺乏應有的工作熱情,難以保證教學效果。在專職德育教師隊伍里,由于德育工作得不到應有的重視,一些德育教師竭力想轉換崗位,人才難留,導致了德育工作領域高素質人才的嚴重不足。這些都會對大學生誠信觀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6]。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法律因素,主要表現為大學生缺少獨立法律主體地位的社會環(huán)境和心理意識。我國的民法規(guī)定:年滿18周歲的公民,精神狀態(tài)健康,就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就能獨立行使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是獨立的民事法律主體。但人們總把大學生絕對等同于學生,認為學生就是小孩子,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大學生在學校出點事故,即使學校沒有過錯,家長也要學校盡“監(jiān)護”責任。另外,我國刑法規(guī)定:年滿16周歲的公民,精神狀態(tài)健康的,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犯任何罪都要承擔刑事責任,因犯罪人未成年,在量刑上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故大學生即使犯罪也可能因為大學生的身份得以從輕或減輕刑事處罰,如清華大學的林海洋犯罪后就因為大學生的身份獲得緩刑的從輕發(fā)落。從報道上沒有發(fā)現林海洋不滿18周歲,也沒有發(fā)現他精神上有什么問題,最終的解釋就是他是大學生,是小孩子[7]。
大學生缺少獨立的法律主體地位的另一個表現在于大學生在經濟上的不獨立。我國法律規(guī)定,大學生接受大學階段的教育,已經沒有要求父母給予繼續(xù)撫養(yǎng)的權利了。但現實是,社會沒有提供給大學生經濟獨立的環(huán)境,大學的學制沒有彈性,大學生打工維持學業(yè)、生活的機會并不多;大學生自身也認為,讀大學由父母拿錢是天經地義的事。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身子女,絕大部分的父母親也不愿意讓自己的子女獨立承擔大學期間的經濟費用。大學生缺少獨立的法律主體地位,就沒有獨立的法律人格,沒有責任心,沒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的法律意識,失信就不足為奇[7]。
大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機制主要是指評價機制和懲罰機制。
首先,價值觀念和道德評價機制被功利化、庸俗化。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準則被用于人際關系中,效率優(yōu)先和利潤最大化成為人們評價一切的標準。道德評價機制存在偏頗,即重知輕德,以分數取人。雖然在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德育始終名列首位,但在實際操作中一些學校卻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而對學生在誠信等基本道德規(guī)范中的表現缺乏硬性的、可供操作的量化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以誤導,使學生不重視在道德修養(yǎng)上下功夫[8]。
其次,懲罰機制的缺失。誠信道德的形成必須有完善的信用體系作保證和相應的獎懲制度作為后盾。在現今還沒有建立完備的大學生信用體系和獎懲制度,大學生所承擔的處罰責任與其所獲得的經濟利益不對稱,造成法律責任和制裁缺乏約束力,失信行為屢禁不止。在某些情況下,當失信所招致的懲罰小于誠信所帶來的收益時,失信會被認為是理性的。這使得違反誠實信用者不必為其失信行為付出相應的代價。目前大學生的作弊、借貸不還、求職材料造假、違約等行為的懲處、打擊不力的現狀,客觀上助長了一些人對失信行為的選擇。
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環(huán)境因素主要有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和學校環(huán)境。第一,大學生誠信品德的缺失與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有關。在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以及維系市場經濟信用關系的制度和道德體系尚未完全建立起來,導致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失信現象嚴重。如政治生活中,一些政府官員為了個人職務的升遷,欺上瞞下,搞假學歷、假數字、假政績。經濟生活中,假冒偽劣商品充斥市場,企業(yè)財務失真,做假帳,逃避銀行債務,合同違約,商業(yè)欺詐等失信行為屢見不鮮。再加上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難究等問題的存在,使得守信者沒有得到相應的鼓勵和收益,失信者沒能得到應有的譴責和懲罰,在客觀上助長了社會成員唯利是圖的意識和急功近利的心理。這對一些大學生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第二,大學生的誠信品德缺失與家庭教育有關。一方面,有的家長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誠信缺陷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這種影響有時甚至可以抵消學校、老師對學生進行的誠信教育所起的作用。比如有的家長的功利思想嚴重,對現實生活中弄虛作假等不誠實現象給以“積極”評議,以及對領導、同事甚至愛人經常說謊或有不誠實的行為等,都對在校學生誠信觀念和意識的培養(yǎng)起到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在對子女的教育過程中,有的家長只重視學習成績好壞,忽略了對子女日常行為的規(guī)范和矯正。對孩子偶爾發(fā)生的諸如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說謊等不良行為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和及時矯正。有些家庭雖然意識到誠信教育的重要性,有意培養(yǎng),但方法不當等等,這些都對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培養(yǎng)帶來不利影響。
第三,學校教育對大學生的誠信品德的影響。學校德育的簡單化、一般化,忽略個體道德的培養(yǎng)。學校德育的實效性不強,即教育的現實功能與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低。目前,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教育者只管“教”,不管“育”?!敖獭敝皇莻魇谥R,“育”則是要培養(yǎng)健全人格。由此在道德教育上出現兩張皮,即教育只管“知”,不管“行”,未能做到知行合一;教育只有知識教育,而無情感教育,未能做到知情合一。沒有情感教育,培養(yǎng)不出善的情感,沒有善的情感,就談不上健全的人格,誠信則無從談起。
第四,校風、學風中的誠信缺失對大學生誠信品質的影響。學校在評優(yōu)、評獎、評職稱等方面的誠信缺失問題,深深影響著大學生的誠信道德教育。如學術評獎和立項方面,有的人既是評委又是候選人,很難給人以誠信和公正的印象。學生在評優(yōu)評獎申報材料中虛報成績,夸大優(yōu)點,干部選舉拉選票等都給學風建設帶來了負面影響。考試違紀作弊是學風校風中最突出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部分學生剛入校時還能自覺地抵制作弊,但當他們發(fā)現周圍的同學考試作弊、且沒有得到應有的處分時,他們就有了“吃虧”的感覺,久而久之就不自覺地加入到作弊者的行列。二是教師的教風直接決定學風,學風影響考風。個別教師知識不新、課堂信息量不大、教學方法陳舊,學生對此不感興趣,產生厭課情緒,從而導致學生不進課堂,教學質量不高,學生成績不好,所以一到考試,學生就只好通過舞弊蒙混過關;教師對教材不熟、對大綱把握不準,所出的考題缺乏科學性,要么偏難,要么偏易,客觀上為作弊提供了條件。另外,個別教師工作責任心不強,監(jiān)考時不堅守崗位,經常走出考場,給學生作弊以可乘之機。由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人際交往中的不誠信行為相互影響,使誠信道德教育的實效大打折扣。
總之,大學校園中誠信問題的存在,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和現實的社會背景,但大學生還處于思想的形成階段,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們要在深刻剖析各種原因的基礎上,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 [2004]16號)中提出的“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引導大學生自覺遵守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愛、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措施,整體推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包括誠信品質的全面提高,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陸錦沖.大學生考試作弊現象與高等教育的誠信重建[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2,12(5):35-36.
[2]吳秀明.關于大學生誠信問題及誠信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4(8):27-29.
[3]汪瑞林.助學貸款呼喚信用機制[N].中國教育報,2002-11-13(2).
[4]佚名.助學貸款遭遇誠信缺失[N].中國教育報,2004-4-25(2).
[5]鄭超.求職簡歷兌水愁壞招聘單位[N].新聞晨報,2004-11-22(2).
[6]邢連清.大學生的誠信缺失與對策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5(5):33-35.
[7]洪躍雄.法制視野中的大學生誠信問題[J].思想教育研究,2004(8):35-37.
[8]林群,趙偉.誠信傳統(tǒng)與大學生誠信教育[J].思想政治研究,2004(6):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