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玲 林小芬 汪振達
(深圳市鹽田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 深圳 518081)
糖尿病患者的新陳代謝紊亂,免疫力低下等,都是引發(fā)皮膚病的因素,臨床表現(xiàn)也各不相同,一個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多種皮膚病變,而現(xiàn)代以皮膚病變?yōu)橹饕憩F(xiàn)的初發(fā)糖尿病漏診率高,因此,在檢查時很值得醫(yī)生的密切關注。
本次研究的患者工61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9例,年齡在25~78歲之間。患病時間3周~15年,平均病程3~5年。
皮膚病變有:感染41例,其中癬菌及白色念珠菌感染19例,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15例,皮膚皰疹3例,還有4例下肢濕性壞疽[1],且年齡都在60歲以上;脛前色素沉著斑10例,其患病時間都在5年以上,瘙癢癥3例,發(fā)病與年齡和病程沒有明顯關系;糖尿病性大皰病2例,濕疹5例,都是60歲以上的患者,大皰病患者伴有神經(jīng)病變、大血管及微血管病變多種并發(fā)癥[2],都患病5年以上。以上所以患者在治療糖尿病的同時還要進行皮膚病的治療。
1.2.1 全身治療 治療原發(fā)疾病,積極糾正糖尿病酮癥[3],使用口服藥降低血糖或者注入胰島素降低血糖,至少使空腹血糖<8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對患者進行全身的降低血糖和活血化瘀的治療。
1.2.2 局部治療 真菌感染:口服氟康唑0.1g,1次/d,連續(xù)服用3~5d;外涂達克寧霜在患處連續(xù)2周。
霉菌性陰道炎:將予克霉唑栓塞入陰道,1次/晚,連用2周。
皮膚化膿性感染:皮膚癤、毛囊炎,汗腺炎局部外用百多邦,同時服用抗生素;頸部癰紅腫時外用10%的魚石脂軟膏,膿腫形成后再切除引流[4],注射抗生素。
瘙癢癥:不得抓繞,對患處使用爐甘石洗劑清洗,內服抗組胺藥物。
濕疹:避免抓繞和摩擦,在患處涂用皮質類固醇激素霜劑。
大皰?。涸诨继幫魁埬懽?較大水皰可在消毒后用無菌注射器抽去液體,再進行包扎,定期換藥,服用抗生素。
在本次61例患有糖尿病皮膚病患者中,經(jīng)過治療痊愈出院的有37例,病情基本好轉的20例,最后有4例因為其他的病發(fā)病而全身衰竭死亡。
醫(yī)療實踐證明,有30%的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皮膚病變,伴發(fā)真菌及細菌感染最多見。糖尿病患者體內的葡萄糖不能正常分解,脂肪分解增多,蛋白質吸收不良而引起營養(yǎng)不良,身體皮膚的免疫功能降低,容易造成感染。
本組病例中糖尿病合并皮膚感染發(fā)病率高,真菌感染的患者尤為突出。皮膚瘙癢只要是全身瘙癢和局部瘙癢,老年人為主要患病群體,這與患者的血糖升高、神經(jīng)系統(tǒng)衰弱、出汗少、皮膚干燥有關,以真菌感染最為多見。本組合并皮膚真菌病中,以皮膚癬菌感染最明顯。老年女性以霉菌性陰道炎為主要癥狀,病情反復,患病時間長。
糖尿病性大皰病是自發(fā)的、無損傷性清晰水皰,與新陳代謝紊亂、創(chuàng)傷等有關,一般出現(xiàn)在患病時間長,營養(yǎng)不良的老年患者中,病發(fā)主要在足部,如果沒有得到合理的治療,嚴重時會誘發(fā)下肢壞疽或嚴重的代謝紊亂,治療復雜。皮膚瘙癢和濕疹的發(fā)生可能是血糖水平升高,皮膚含糖量增高,直接刺激皮膚所致。所以,糖尿病人要做好皮膚清潔,穿著寬松的棉質內衣,勤剪指甲,不得抓繞身體,每天使用40℃的溫水清潔皮膚,還可以在水中加入少許甘油和薄荷[5],緩解皮膚瘙癢,洗完后用軟毛巾擦干水分。適當按摩皮膚,可以減輕瘙癢的程度,按摩方法以手指輕敲擊或輕拍為宜[6]。飲食注意調節(jié)也很重要,應多食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合理的運動調節(jié)新陳代謝,降低血糖。
有學者認為,糖尿病皮膚病變與高血糖是否有關還有待考察,通過對患者全身小血管,特別是視網(wǎng)膜和腎臟的小血管的研究表明,微血管的嚴重程度與血糖升高的程度、病程的長短并沒有直接關系,還有人觀察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皮膚上的細菌數(shù)并不比正常人高,同時,還有的細菌在減少,因此,有人認為,糖尿病患者易受細菌感染是因為菌群平衡失調[7],與血糖并沒有太大的關系,但本次研究也證明,從一個方面治療皮膚病或糖尿病并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必須從全身的營養(yǎng)和體內的血糖降低上,以及體外的皮膚治療,多方面考慮,從里到外對糖尿病皮膚病變進行治療。
[1]張榮珍,韓淑珍.糖尿病皮膚病32例原因分析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3):56.
[2]莫澤緯.糖尿病皮膚病變40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2008(3):99~101.
[3]老年性皮膚病[J].中國醫(yī)學文摘·皮膚科學,2005(3):587.
[4]老年性皮膚病[J].中國醫(yī)學文摘·皮膚科學,2003(1):69~77.
[5]景紅梅.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老年皮膚瘙癢癥[J].中醫(yī)藥學刊,2006(10):158~196.
[6]楊慧敏,徐佳,楊嵐,等.皮膚瘙癢的發(fā)生機理與中醫(yī)辨證施治相關性探討[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3):22~26.
[7]趙宇,楊偉,朱威,等.2型糖尿病皮膚病變156例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2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