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730070) 劉大華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對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現行各種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中都設計了“閱讀材料”欄目,這些閱讀材料取材廣泛、內容生動有趣、篇幅短小精煉,同時還配有大量的圖片,有效拓展了教材內容。這些“閱讀材料”的出現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倡的“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構建開放的地理課程”這兩大基本理念的同時,也給實際的教學實踐提供了充足的教學資源,使得課堂教學內容具有很強的層次性和彈性,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靈活展開。根據統(tǒng)計,目前在教學一線廣泛使用的兩種教材“人教版”和“湘教版”中閱讀材料所占的比重都在教材總篇幅的5%以上。具體統(tǒng)計如下表:
表1 人教版與湘教版教材中閱讀材料總量
可見地理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并不是教材中可有可無的,而是新課標初中地理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就對當前初中各種版本的教案集和相關期刊雜志上發(fā)表的有關初中地理教學設計材料的相關統(tǒng)計,以及對在一線初中地理教師的調查中發(fā)現,教材中所設計的“閱讀材料”很少被當作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資源來使用,更不要說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涉及,可以說這是對現有課堂教學資源的嚴重浪費。
從教學實際出發(fā),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閱讀材料”為例,結合這些“閱讀材料”所涉及的內容以及教學實踐活動,就如何對新課標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閱讀材料”的教學處理進行探討。
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恰當的方式讓這些“閱讀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最大的效益,避免過分夸大或者弱化“閱讀材料”的作用,關鍵在于確定這些“閱讀材料”的類型,以便于教師在教學中對癥下藥,做到因“材”教學。
按照教材中所設計的“閱讀材料”的內容和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拓展類。這類材料是在正文所涉及地理原理的基礎上提出的一些相關例證,充實和豐富了教材內容,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在全部的“閱讀材料”中,這類材料所占比重最大,如“大洲的命名”、“世界語言知多少”、“亞洲地理集”等等。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閱讀材料“青藏高原居民獨有的服飾——藏袍”,就是在學習完氣候對人類生活影響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的一個非常好的例證。
(2)激勵探究類。這類材料主要涉及的內容是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定論的案例材料,或者是根據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相關答案的案例材料。如“神奇的厄爾尼諾”、“探索地外文明”、“地球自轉的證明”、“增強海洋意識發(fā)展海洋事業(yè)”等等。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題為“退耕還林(草)以后,耕地面積減少會不會影響糧食產量?”的閱讀材料,就是關于我國農業(yè)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所展開的討論,用一個簡單的問題來培養(yǎng)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與能力。
(3)方法技能類。這類材料主要是一些實用的地理技能和地理技巧,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重要的作用。這類閱讀材料在整個初中階段的地理教材中設計的不多,且都集中在七年級上冊中。如“地圖上距離的測量”、“如何測量當天的氣溫?”等。在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有如何使用儀器測量氣溫和降水量的閱讀材料,這類材料是學生學習地理技能的重要資源。
(4)補充說明類。這類材料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對教材中相關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規(guī)律等的補充與說明。如“二十四節(jié)氣”、“中國大江大河的長度”等等。
根據“閱讀材料”的內容與教材正文之間的關系,可將“閱讀材料”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1)與正文并列:也就是說“閱讀材料”所設計的內容與正文在知識結構上是一種并列關系,但是由于課時原因或者是為了降低課堂教學難度而安排為閱讀材料。
(2)是正文有效的補充與拓展:受到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以及課堂教學條件的限制,“閱讀材料”所設計的內容與正文在知識結構上是一種主次關系,是為更加深入的探索提供的資料,或者是需要足夠的條件才能弄清楚的一些問題。
由于這些“閱讀材料”類型多樣,與正文之間的關系比較復雜,在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地位也不一樣,所以需要有針對性的對這些內容進行處理。具體有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思維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的”,問題要源于情境,好的情境能有效地使學生處于思考和聯想之中,從而在思考與聯想的過程中促進思維的發(fā)展?;谠撛韺@些材料應該有下述兩個步驟:
(1)適度的挖掘閱讀材料,改變材料使之成為問題情境,且這種情境應該具有趣味性、簡練性,同時要有利于問題的產生。
(2)設計與教材內容相匹配的問題串,使問題源于教材內容,但有高于教材內容,但是這些問題一定要適合初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特別是問題的難度、問題的激勵性、問題的目的性、問題與教學內容的關聯性。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中提出“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激勵探究類的閱讀材料就可以作為探究式學習的素材,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究的情境,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完成對某一現實問題的探究,為學生提供有關的資料,指導學生使用恰當的探索方法等等。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級下冊有一篇題為“世界著名沿河產業(yè)帶”的閱讀材料,可以成為學生探究交通與工業(yè)區(qū)位、沿河工業(yè)地帶發(fā)展模式的最好切入點。下面是學生就這一材料展開探究活動過程中,提出的一些問題:
①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沿河工業(yè)帶?每個沿河工業(yè)有哪些工業(yè)部門,這些工業(yè)部門與交通的關系體現在哪里?
②沿河工業(yè)帶附近的礦產資源與沿河工業(yè)帶的工業(yè)部門之間有什么關系?
③沿河工業(yè)帶的城市發(fā)展隨著沿河工業(yè)帶的發(fā)展有什么變化?河港城市與海港城市的規(guī)模哪一類大一些?
補充說明類的閱讀材料所涉及的內容一般來說,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將該類閱讀材料作為素材,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學生對這類閱讀材料理解與掌握,另外一方面也使地理教學方式多樣化的要求得以實現。
在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有一篇題為“世界重要的國際組織”的閱讀材料,學生通過黑板報的形式將這些國際組織的全稱、總部地址、組織的標志、組織的發(fā)展歷史等等作為一期板報內容,而且學生還把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國際組織相關內容加入到該期板報中來,效果非常好??梢钥闯鼋柚@種方式極大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
新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過程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教材不會再把所有的學科知識在教材中設計出來,課堂之外的知識與技能不再與課堂無關,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教會學生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成為了教學活動的核心,因此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也不能再是傳統(tǒng)的方式,應該對新課標教材進行深度處理和發(fā)掘,結合實際優(yōu)化組合教學資源。而要實現這些目標,教師應該從自己的教學觀念,對教材的把握與理解等各個方面都應該更新認識,實際的教學活動開展更加需要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
(作者為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碩士,工作單位為甘肅省武威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