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至今,朱增泉和周濤、李存葆、莫言、朱蘇進、王宗仁等一同構成軍旅散文創(chuàng)作隊伍的主力軍。
在對朱增泉散文作了系統(tǒng)的閱讀后,我得出如是結論:將軍本色,史家襟懷,詩人氣質(zhì),性情文章——全無宮家嘴臉和官員腔調(diào),相反,在他文本里時時可見對封建等級意識和宮本位思想不遺余力的抨擊,對擺架子講排場等諸多形式主義、假大空把戲的深惡痛絕,頗具親和力。要之,朱增泉的作品是地道的文化散文、大散文,清正明朗,抱樸守真,不虛浮,無戾氣,迴昇于所謂哼哼哈哈肉麻無趣的“官員散文”者流。作為職業(yè)軍人,朱增泉筆下關涉的人事物往往都是親歷親為。其家?;臄⑹嘛L格,融以大漠邊關、風雪山林、戈壁高原、金戈鐵馬為主體的傳奇軍旅生活體驗,匯成獨有的審美特色和藝術魅力。
跨文體寫作的成功范例
王國維早就指出:“四言敝而有《楚辭》,《楚辭》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詩敝而有律絕,律絕敝而有詞。蓋文體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陳套。豪杰之士,亦難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體,以自解脫。一切文體所以始盛終衰者,皆由于此?!?《人間詞話》)文體流變,自來乃大勢所趨,作為一種重要文體的散文亦然。
朱增泉少小從軍,好學不倦,思維縝密,筆耕不輟,其文本既有對兵家韜略的熟稔,也發(fā)散著軍人情懷和英雄情結,彰顯豐厚的生活積累和真情實感。從詠古談史,到評入論事,朱增泉皆融入了對當下生活的觀察思考,力求史為今用,以古鑒今,化傳奇事為家常語。置諸當今散文園地,朱增泉的散文算得上是獨一份:就文體看,像隨筆,像論文,像通訊,像報告,像總結,更像小說、戲劇和詩歌一究其實不脫“美文”底色。無疑地,它們算不得純文學作品,而是雜糅型、交叉性的,給讀者帶來奇特的陌生化效應,被公推為跨文體寫作的成功典范。在這方面,尤以其“觀戰(zhàn)筆記”系列文本和“戰(zhàn)爭史筆記”系列文本為代表。朱增泉秉持多維性現(xiàn)代戰(zhàn)爭視點,其戰(zhàn)爭理念與世推移,決不停留于傳統(tǒng)層面?!坝^戰(zhàn)筆記”系列文本聚焦于21世紀的伊拉克戰(zhàn)爭,視這場浩大戰(zhàn)爭如小小麻雀,對其瓜分豆剖冷靜解析,誠為軍事、時事、歷史與文學的聯(lián)姻。作者近年精心結撰的“戰(zhàn)爭史筆記”系列文本,則囊括了炎黃之戰(zhàn)、夏商周立國之戰(zhàn)、春秋中原戰(zhàn)亂、春秋南北戰(zhàn)爭、秦始皇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滅秦之戰(zhàn)、陳勝吳廣起義、楚漢相爭、漢初內(nèi)戰(zhàn)、漢武帝與匈奴的戰(zhàn)爭、兩漢過渡期的戰(zhàn)爭、東漢與匈奴的戰(zhàn)爭等等,意在講述千年戰(zhàn)爭史記,再現(xiàn)金戈鐵馬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評說王朝興衰更迭,對大歷史作全方位觀照。朱增泉試圖打通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路”,融以上下五千年的整體感,把戰(zhàn)爭史寫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他以朝代史為主軸,敘述各時期的戰(zhàn)爭和各朝代的興替,充分詮釋出:一部中國古代史就是一部戰(zhàn)爭史。應該說,它們是散文化的戰(zhàn)爭史筆記,也是筆記體的戰(zhàn)爭史。
朱增泉的散文沉著從容,氣象開張,硬度與質(zhì)感兼?zhèn)?,本質(zhì)上是一種關于國家、民族和個人命運的兵家解讀。作者立足于歷史經(jīng)線與現(xiàn)實緯線的交叉點,以政治、經(jīng)濟、文化為背景,從軍事戰(zhàn)略的高度論及國家興亡,民族生存,個人沉浮,政權賡續(xù),戰(zhàn)事勝敗,充分揭橥原生態(tài)歷史的殘酷與確鑿,直面種種的現(xiàn)實危機與險象,在綜攬古今的敘述中,不廢細節(jié)和修辭的意義,交織著憂患意識與熱血情懷。朱增泉行文長于以史帶論,縱辯滔滔,往往因事而議,因人而議,有感而議,有悟而議,不斷發(fā)現(xiàn)新問題,發(fā)表新見解。凡觀照興衰存亡,評述人物得失,點評某場戰(zhàn)爭中的某人某事,抑或某次戰(zhàn)斗中的環(huán)節(jié)細節(jié),皆簡潔利落,隨物賦形,頗具縱橫家風神。這樣的文字,非匕首,非投槍,非小擺設,隨意樸實而器大聲宏,以其自在自為,擁有了獨立的生存價值。此種跨文體寫作,客觀上亦是對平面化、模式化寫作的有力反撥,應視為朱增泉對于當下散文文體的貢獻。
因了職業(yè)敏感的驅(qū)使,朱增泉關注現(xiàn)代戰(zhàn)爭,尤其對全球矚目的伊拉克戰(zhàn)爭予以深度透視和全面思考。當今戰(zhàn)爭已然步人信息化戰(zhàn)爭時代,從作戰(zhàn)理念、作戰(zhàn)原則、基本戰(zhàn)法、兵力運用、目標選擇到火力打擊、戰(zhàn)役進程、戰(zhàn)役目標等,都已和公眾熟悉的傳統(tǒng)戰(zhàn)爭有了根本性變化。朱增泉帶過兵,打過仗,懂軍事也懂文學,這些都為他的文章實現(xiàn)跨領域結合提供了必要的可能性和支撐點?!坝^戰(zhàn)筆記”系列文本并非專門的軍事學術著作或軍事教科書,而是具備鮮明文學筆調(diào)的軍事隨筆,是關于現(xiàn)代戰(zhàn)爭的軍事科普型讀本,處處滲透著主體的學術見解。朱增泉站在人類整體高度觀照伊拉克戰(zhàn)爭,以現(xiàn)代意識為統(tǒng)攝,對于這場高科技現(xiàn)代化戰(zhàn)爭的方方面面了然于心,知己知彼。文中闡述的某些軍事學術見解,既是作者觀察研究新一代戰(zhàn)爭的心得,對于探討未來戰(zhàn)爭也頗具啟發(fā)意義。作者以文學筆法寫軍事隨筆,其對伊拉克戰(zhàn)爭的解讀、對新一代戰(zhàn)爭特點的分析、對這場戰(zhàn)爭給世界和亞洲局勢帶來影響的分析、對伊拉克國內(nèi)戰(zhàn)后局勢的分析等,往往一針見血,正中腠理,絕無隔靴搔癢之感,彰顯豐富的軍事知識儲備和精到的軍事解讀角度;雖屬議論文體,而不乏詩性的回旋,不乏語言的聲情之美和節(jié)奏之美。
海灣戰(zhàn)事、和平代價、中東危機、大國暴力,在朱增泉筆下娓娓道來。如《一場勝敗參半的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后的亞洲命運》等,而《薩達姆》中,朱增泉把薩達姆當成一本書來解讀,聞其言,察其行,觀其敗,嘆其悲,感慨萬千:“薩達姆企圖靠他的蠻強逞能創(chuàng)造歷史。他好比挑著一副一頭重、一頭輕的擔子,斜著橫著要走他的稱雄之路。一只籃子里放的是伊拉克的輝煌歷史,分量很重;另一只籃子里準備放進500年以后的自己,剛上路時它還是空的,必須一邊走路一邊往里揀石頭,慢慢增加它的重量。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時候兩只籃子里的重量平衡了,他就大功告成了?!弊髡咦h論風發(fā),耐人品味:“大凡一個衰落的豪門,后輩中大體上可能會出現(xiàn)四種不同類型的人物。第一種是低眉下眼、勾頭縮頸之輩,渾渾噩噩過日子,對祖上的輝煌淡漠之至,毫無復興祖業(yè)雄心可言。第二種是海闊天空、不重實務之輩,空悲切,長浩嘆,說祖業(yè)輝煌滔滔不絕,干創(chuàng)業(yè)實績一事無成。第三種是雄心可嘉、志大無當之輩,雖是豪情滿懷、敢作敢當,卻脫離實際、冒險蠻干,到頭來雞飛蛋打,嗚呼哀哉。第四種是高瞻遠矚、堅忍不拔之輩,壯志在胸,遠見在目,時勢在握,縱橫騰挪又腳踏實地,則偉業(yè)可圖。薩達姆大概屬于第三種類型?!彼_達姆執(zhí)政二十三年,崇尚鐵腕治國,痛下虎狼藥,開創(chuàng)了伊拉克的昌盛局面,也擁有了絕對權力。作者由此分析薩達姆走向悲劇的諸多成因:強權統(tǒng)治、高壓政策,自我膨脹、專制獨裁,狂熱的個人崇拜,孤注一擲的性格特點,等等,以致怨聲載道眾叛親離,最終淪為孤家寡人而灰飛煙滅?!八_達姆就像馬戲團里的一位‘大拿’,喜歡站到臺子中央表演他的拿手好戲:玩戰(zhàn)火。圍觀者有人拍手,有人喝彩,有人慫恿,他就越玩越來勁,想要玩出更大的花樣來。不料三玩兩玩玩昏了頭,失手起火,伊拉克一片火?!边@樣的評說,熱鬧又生動,形象而精彩。
歲月滄桑,聚散分合,光輝屈辱,成敗得失;朱增泉用他的筆,導引我們掃描觀照那些個籠罩歐羅巴的幸與不幸,支撐美利堅的意志與夢想,來自中亞細亞的暴力與鮮花,蕓蕓眾生的痛苦,殘暴武器的呼嘯,戰(zhàn)亂頻仍中的呻吟,盛大的時間之河與歷史之火?!跋癜⒗S這樣一些投靠外國勢力的流亡者,仰仗外國槍桿子回國執(zhí)政,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是走在一條狹窄的小巷里,兩邊都被高墻封堵著。一邊是美國主子,一邊是伊拉克民眾,中間那條小路窄得像‘一線天’,隨時都有被擠扁的危險。為了求得伊拉克老百姓的‘接納’,他們必須在依附性和獨立性之間走鋼絲?!?《臨時總理阿拉維》)如此生動灑脫的語言俯拾皆是,足以化枯燥為豐潤,化抽象為具象,使得文本擁有了某種可視性(visible)效果?!稇?zhàn)爭中的巨頭們》說到美、英、蘇“三巨頭”討論戰(zhàn)后如何處置德國時寫道:“西方大國的首腦都是學解剖學的,他們的拿手好戲是將一些國家肢解,通常是由美國主刀。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被他們肢解了多少國家?德國、朝鮮、越南、巴勒斯坦、中國。除了越南和德國已經(jīng)重新統(tǒng)一,其他被肢解的國家,傷口里都被塞進了紗布條,至今久久無法愈合?!庇诜粗S陸語調(diào)中盡顯文字的張力。《彼得堡,滄桑三百年》寫道:“俄羅斯民族好像一位大個子中長跑運動員,一次又一次地參加世界大賽,每次都從彼得堡出發(fā),起跑時都雄心勃勃,往往前半程形勢看好,但跑到最后都輸了。它每次輸?shù)袅吮荣惗紩环獾卣f:‘重來!’于是,它又回到起點彼得堡,從這里重新起跑,再次投入比賽,去追趕世界?!薄盎赜^俄羅斯歷史,這個民族最大的優(yōu)點是大氣,最大的缺點是遲鈍。它能干成大事,但干成大事以后,吃得肥肥的北極熊就會以‘大’自居,思想日益僵化,保守,固執(zhí),霸道,甚至可恨。終于一頭栽倒,鼻青臉腫,又得從頭來過?!痹u析的形象、鮮明、精當,舉重若輕,質(zhì)感強烈,仿佛觸手可及,讀來有一種說不出的熨帖和得體。面對這樣的文字,誰還能說,朱增泉所寫的,并非純文學意義上的“美文”呢?
對崇高美的追求,對健旺生命力的弘揚
作為一種重要的審美范疇,崇高美或日陽剛美自來便為文人墨客所推重。一般來說,崇高美意味著巨大而有力的形式與內(nèi)容,意味著偉大心靈的回聲,意味著人的本質(zhì)力量的映射和彰顯。文學藝術中的崇高,其主題往往是重大的,形象往往是雄壯的,讀后令人驚異、尊崇、震撼。正如魯迅所言:“假使我的血肉該喂動物,我情愿喂獅虎鷹隼,卻一點也不給癩皮狗們吃。養(yǎng)肥了獅虎鷹隼,它們在天空,巖角,大漠,叢莽里是偉美的壯觀,捕來放在動物園里,打死制成標本,也令人看了神旺,消去鄙吝的心。但養(yǎng)胖一群癩皮狗,只會亂鉆,亂叫,可多么討厭!”于一派嬉笑怒罵冷嘲熱諷中,體現(xiàn)出的是對崇高美的認同和嘉許??档乱舱f:“好像要壓倒人的陡峭的懸崖,密布在天空中進射出迅雷疾電的黑云,帶著毀滅威力的火山,勢如掃空一切的狂風暴,驚濤駭浪中的汪洋大海以及從巨大河流投下來的懸瀑之類景物,使我們的抵抗力在它們的威力之下相形見絀,顯得渺小不足道?!狈泊朔N種,都揭橥崇高美的本體魅力所在。
對崇高美的追求和對健旺生命力的弘揚,在朱增泉散文中一以貫之。面對復雜敏感的重大歷史題材,朱增泉往往擒縱開合,收發(fā)自如:“秦皇馳道遺跡僅存約一公里,韁繩一抖,我的思路沖出秦皇馳道,跑到大秦帝國的萬里原野上去了?!?《秦皇馳道》)如是,一股雄健灑脫之氣,在字里行間蕩漾,《居延?!窉呙栉鞑康幕哪n茫,縱橫于寥闊的歷史時空,大開大闔,磅礴充沛。旨在解讀邊塞文化的《邊地散記》,更顯示出開闊的思維方式和開放的文化心理結構。朱增泉多次涉足邊關哨卡,攀越高山大漢,在對奇麗的自然景觀的攝取中解讀古代歷史人物,讓一己情感與古代英雄的剛性雄風契合共鳴。于是,在他筆下,“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的秦始皇,“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打通西域威震匈奴的霍去病與衛(wèi)青,出使西域創(chuàng)建奇功的張騫大使,出塞和親的王昭君,投筆從戎的班超等,均虎虎生威,熠熠生輝。朱增泉飽含激越之情解讀古人,同時也不忘審視當代人的精神格調(diào)與文化品性?!哆叺厣⒂洝分姓劶斑尺屣L云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時,對于這位在馬背上彎弓射日、追逐雷電的草原之子,作者亳不諱言一己的情感取向和審美選擇:“我崇拜每一位搏擊風云、開拓時代的歷史英雄?!庇墒牵湮谋炯な幹簱P進取的情感波流,復糅以軍人特有的血性和洞察力。在塞外草原之夜的溶溶月色下,面對年代久遠的成吉思汗邊墻,作者借景抒情,因物起興:“無情歲月風雨,已使它湮沒成廣闊草原上一條微微隆起的土脊,連天碧草已將它和整個草原覆蓋得渾然一體。但我畢竟看到了這條歷史之墻,如同看到了那位沉沉睡去的射雕英雄,他正仰天靜臥在月光下絲絨般柔軟的地毯上,睡得那么安詳?!庇谏钋榭羁钪?,發(fā)散雷霆之力。的確,沒有北方諸多強悍民族屢屢南進的烽火傳檄,沒有塞外凌厲漠風吹刮中原軍帳旗幡,沒有朔方噠噠馬蹄喚醒中原城闕宮殿內(nèi)的雄性活力,中原腹地又怎會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怎會有秦始皇連綴萬里長城的大氣派、大手筆,漢高祖亦決計唱不出大氣磅礴的《大風歌》。——對此,我想,也許可以稱之為歷史的“鯰魚效應”吧。
“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風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孟郊:《贈鄭夫子魴》)朱增泉與歷史對話,與現(xiàn)實切磋,在一派議論風發(fā)夾敘夾議中建構起自己的精神維度,形成特有的散文氣場。他談歷史,論文明,筆力穩(wěn)健,從容道來,從未沉溺于連篇累牘的史料堆砌和公共結論的無趣轉(zhuǎn)述;其抒情遣懷,敘事狀物,寫來往往風生水起,浩浩蕩蕩,在一派樸實自在的狀態(tài)下,匯成筆意瀟灑的話語狂歡,不見刻意張揚,更不鑿空強為。無論是對戰(zhàn)爭與和平的認識,還是對死亡與生命的追問,朱增泉的文本均流溢著陽剛之美?!恫菰埂防?,那牧羊犬的吠聲,蒙古包內(nèi)漏出的雪亮燈光,烈酒,奶豆腐,灌血羊腸。大盤的手掰豐肉,各式各樣的草原食品,連同濃烈的酒香、肉香、奶香,匯成迷人的氣息,讀來不由大呼過癮。《興隆山》是向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致敬之作?!洞竽娀辍肪劢龟栮P、玉門關、樓蘭三處遺址和王維、王之渙、王昌齡三位詩人,藉此憑吊不朽的詩魂,歌詠雄強的偉力,追思盛唐圖景,緬懷血性昂揚的氣象。還有專談西部水患的《喊叫水》,沉痛,蒼涼,憂患深廣。朱增泉雖出生成長于錦繡江南,卻對蒼茫西部情有獨鐘?!肚刭鸽S想》、《青銅人像》、《西夏古塔》、《看賀蘭山巖畫》、《荒涼城堡)諸篇,盡展西部世界風神。作者與名山大川興寄往東,對歷史古跡深情撫摸,在實地考察的行走中,完成了一篇篇田野筆記式的美文。
朱增泉的西部文本,這是陽剛之氣的弘揚,這是西部精神的放歌。依稀的征塵,微茫的足印,殘垣斷壁的碎片,亙古綿延的青山;作者以靈動雄健之筆,讓那些改變過疆域的名宇,那些拓展過版圖的聲音,那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面容,讓無數(shù)恢弘的面影從時間的深處逐一浮現(xiàn)。我們沿著汗青的大堤一頁頁走過,諦聽一個個王朝隨大浪而去的濤聲,在血液的上游,祈禱上古鐘聲的蒞臨;于是,活在灼熱記憶頂端的我們,和亡靈對話,與星辰握手,沐浴披照萬物的天光,站在時間的坐標上,猶如星宿鐫刻于天幕,所能看到的,只是一座座紙上的山巒,映照著饑饉年代和串福時日……漫漫大漠,彌天黃沙,絲綢之路,敦煌壁畫;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粗獷大氣的自然景觀,絢麗多彩的異域風情,使中國西部有了硬朗的骨架,豐瞻的血脈。中國西部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還包含著豐富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歷史內(nèi)涵,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神秘詩性和神奇密碼,裹挾著眾多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映,生成全新的西部精神。
朱增泉借西部散文一澆塊壘,盡抒豪情。西部在他筆下,因了傾力演繹而更顯博大精深,氣勢恢弘?!堵魏游鳌分?,作者游走于酒泉、敦煌、武威、張掖之間,在特定的地域環(huán)境感受歷史文化,尋覓其中的詩性和智陸。在萬里長城這根琴弦上,兩干多年間彈奏出的都是同一首古歌:問天下誰主沉浮?而長城如同一道處處滲漏的大壩,總也擋不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歷史之潮。至《邊墻》諸作,一種天地蒼茫之感撲面而來。作者眼中的斑斑陳跡,人事風物,莫不氣象雄沉。“匈奴人雖然被秦始皇暫時阻隔在萬里長城之外,但他們在大草原上騎馬馳騁積聚的力量并未耗盡,他們逐水萆而進的意志并未消退,他們是一股從北方干早高原上傾瀉下來的歷史之潮,遇到萬里長城的阻擋,便一浪又一浪地沖擊著這道高筑在山巒峰巔的長長堤壩,激濺起陣陣浪花,使綿延萬里的長城一線烽火硝煙千年不息。剽悍的匈奴騎士們這股洶涌的南進之潮,就像瀉下的瀑布不會倒流一樣,在他們頑強而執(zhí)拗地要參與締造中國歷史的能量耗盡之前,是決不肯回頭的?!?《西域之旅》),字里行間,蕩漾著非凡的動感和氣勢?!段饔蛑谩吠瞥鐝娏业奶剿饔颓笾褚淮壑鳚h武帝和曠世英才霍去病,均身處開拓疆域的大時代,彼時代特有的狂飆雷電式的戰(zhàn)爭風云,飛揚著大中國的精氣神。文中處處可見對大氣魄、大精神、大風骨、大力量、大氣象的呼喚,雄性主力的彌散,表明朱增泉并非徒好大言的書生,而是擁有驕人軍旅生涯的辛棄疾式的人物。
朱增泉筆下屢屢顯影的漢武帝劉徹。是個奇特的君王?!拔涞垡允畮讱q執(zhí)政,統(tǒng)治中國的年代超過半世紀。這是一個充分表現(xiàn)浪漫精神的人物。他的一生,簡直像一部劇本。”李長之先生還稱漢武帝為中國的亞歷山大:“馳騁,沖決,豪氣,追求無限,苦悶,深情,這是那一個時代的共同情調(diào)……”《秦皇漢武的后代》寫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除了鞏固中央政權,還南收百越,北逐匈奴,經(jīng)營西南夷,平定西羌,開拓西域,東定朝鮮,其所施展的雄才大略尤勝秦始皇一籌。文中感慨的“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正是一種大胸襟的映射,對民族復興的呼喚,在他筆底躍躍不已。由是,朱增泉的文本復原了理想的古代人文圖景:廣博的學識,深刻的眼光,豐富的體驗,雄偉的氣魄,黃金時代的氣象,浪漫精神與異域情調(diào)?!侗说帽?,滄桑三百年》同樣表現(xiàn)出對于一代雄主彼得大帝人格魅力和膽識氣魄的崇仰之情。
朱增泉善于在大起大落的歷史背景中反映悲壯的歷史人物,筆下展現(xiàn)出種種驚心動魄的堅韌與美麗。四萬余言的《遙遠的牧歌》,是一篇真正的行走散文,潑灑著濃烈的激情,貫通著澄明的理性。全篇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相映照中,表現(xiàn)二百二十年前土爾扈特人舉族東歸的壯舉,融匯著對歷史、文化、軍事、自然、人生的思考?!肮糯晒抛宓倪h征史詩,由成吉思汗在肯特山揮鞭揚蹄奏響第一個音符開始,馳騁縱橫,所向披靡;之后,它時而激越,時而低回,越過了五個多世紀的蒼茫時空;最終,由渥巴錫將一個悲壯句號畫在了天山深處……”為了部落的生息繁衍,部落首領渥巴錫毅然決定武裝起義,舉族踏上九死一生的萬里東歸路,用鮮血、意志和膽識譜就一曲恢弘的英雄史詩。作者旁征博引,索頤鉤沉,在撫今追昔中,追懷東歸英雄魂系故土的心靈史,以詩性的筆觸復原土爾扈特人艱難流徙的歷史畫卷,勾勒出牧歌時代的英雄形象,既具強烈的憂患意識,又不乏通達的人生態(tài)度。“非有天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無大藝術的產(chǎn)生。但中國現(xiàn)在的精神又何其萎靡錮蔽呢?”‘像寫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司馬遷那樣,朱增泉鐘情元氣淋漓富有生機的人事物,其行文亦莊亦諧,議論風發(fā),時時表現(xiàn)出對崇高美的推重。他善于選擇高山大川、險石飛瀑、狂風暴雨等自然界中的崇高對象予以觀照,也善于選取那些在狂飆突進的大時代所涌現(xiàn)出來的軍政文化巨子深情言說,由之汲取歷史的偉力。
紕漏和不足
朱增泉散文的紕漏和不足也是在所難免的。如,一些文本的內(nèi)在品質(zhì)不夠純粹、文體特色不夠鮮明,部分篇章的文學性藝術性尚待強化;而行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舛誤、硬傷等,亦不容忽視。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寫道:“司馬遷有一句話使我豁然開朗,他說:及至秦王,續(xù)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在他看來,秦始皇無疑是一位有大作為的帝王,但在諸侯紛爭的局面下,要完成統(tǒng)一中國這樣的大事業(yè),秦始皇本事再大,僅靠他一代人的奮斗,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這個歷史使命的。司馬遷在這里明確指出,在秦始皇之前,秦國就已經(jīng)過了六代人的不懈奮斗,秦始皇是在‘續(xù)六世之余烈’的基礎上,才干成了統(tǒng)一中國的大事業(yè)。司馬遷分析問題,往往入木三分,見解獨到而深刻,這又是一個顯例。”此處引文“及至秦王,續(xù)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并非出自司馬遷手筆,而是出自魯迅稱之為善寫“西漢鴻文”的漢初文學家、政治家賈誼的《過秦論》?!妒酚洝ぷ嗍蓟时炯o》云:“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勛於唐虞之際,受土賜姓。及殷夏之間微散。至周之衰,秦興,邑于西垂。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竟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曰:……”其下所引則為《過秦論》全文??梢姡髡呤前选妒酚洝分兴抉R遷引用的賈誼的文字當成司馬遷自己寫的文字了。接下來文中的“司馬遷說秦始皇‘續(xù)六世之余烈’,就是從秦孝公起算的。秦孝公抱負遠大,司馬遷對他評價極高,說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此句中的兩個“司馬遷”,都應置換為“賈誼”才是。看來,作者在讀史時還是流于粗疏,來不及認真消化就囫圇吞棗了。
《戰(zhàn)爭史筆記·三代秦王的宏圖大略》寫道:“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有一句話很重要,‘及至秦王(秦始皇),續(xù)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豐內(nèi)?!薄竺娼又终f:“司馬遷在(秦本紀)中說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這不是統(tǒng)一中國的戰(zhàn)略目標是什么?”此處引文,仍然把賈誼的話錯誤地當成司馬遷的話,且《秦始皇本紀》和《秦本紀》兩處名稱不一,應據(jù)實統(tǒng)一為《秦始皇本紀》。
“司馬遷是第一位詳細論析秦帝國速亡原因的偉大史學家,他就此寫下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史論名言。從司馬遷分析秦朝速亡原因的字里行間,可以使人強烈地感覺到,太史公是帶著極大的遺憾心情,在評說秦始皇的大得大失。至于秦始皇的繼承者秦二世,在他看來則已‘本末皆失’。司馬遷的這種遺憾心情,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論述過程中提出了一連串的‘假設’?!?《秦皇馳道》)此處的格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本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師。”并非司馬遷原創(chuàng)。何況此處司馬遷所轉(zhuǎn)引的,仍是賈誼《過秦論》中文字:“野諺日‘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睋?jù)此,說司馬遷是“第一位詳細論析秦帝國速亡原因的偉大史學家”,當屬錯誤結論。
“秦始皇‘東向掃六合,揮劍決浮云’,開創(chuàng)了中國空前統(tǒng)一的大格局?!?《中國西部》)此處李白詩句引用有誤,原句應為:“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古風》第三首)再如,“白骨,是中國古代軍旅詩中的常見詞匯。只消隨便翻翻任何一本唐詩選,邊關荒野間的戰(zhàn)亡者白骨便俯拾皆是。如李碩的‘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長平之戰(zhàn)》)這里提到的“李碩”應為“李頎”,系盛唐邊塞詩人,該句出自其名篇《古從軍行》:“年年戰(zhàn)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尋訪趙王城》中,“春秋時,東吳的偉大軍事家孫武子便指出……”此處“東吳”應為“吳國”,因“東吳”專指三國時期魏、蜀、吳之“吳”。
朱增泉的部分政治散文雖一氣呵成,熱情流暢,但限于種種原因,難見新的突破,和他那些揮灑自如的歷史散文、邊塞散文及國際題材散文相比,頗有不如。如以追思緬懷林則徐為主旨的《同慶毋忘告林翁》一文,之所以流于平面化和平庸化,乃在于缺乏新鮮的信息激活思維,如同公文報告般平鋪直敘,從而失去了應有的亮色和突破點,少了某種期待性價值。比之麥天樞、王天明1990年代問世的富于思想啟迪和審美沖擊、蘊含著豐富信息量的長篇紀實文學《昨天——中英鴉片戰(zhàn)爭紀實》,相去頗遠。此類應景之作,妨礙著作者由散文名家向散文大家的邁進。
毋庸諱言,愈是當下的、愈是與現(xiàn)實中國關系密切的軍政名流,愈難評說。《彭大將軍》歷數(shù)彭德懷元帥的歷史功績和軍政地位,褒揚了彭德懷的赤膽忠心,鐵骨錚錚。“長征是煉金爐,毛澤東是煉金師,彭德懷是毛澤東在萬里長征中煉得的金塊之一?!本涫降奶釤掝H似另一當代散文家梁衡,而無梁衡的苦吟雕琢;“抗美援朝戰(zhàn)爭,林彪生性狐疑,顧慮多端,托病不去。于是,毛澤東親自點將,請彭德懷掛帥出征?!边@樣的評說,實屬入云亦云的大路貨色和公共言語,難見個體對歷史的獨立思考?!芭淼聭阎倚膶υ辉拢嗄懻涨??!愿耔F石其表,熾熱其里。彭德懷為革命出生人死,征戰(zhàn)一生,功勛卓著。”“彭德懷是中國第一號硬漢子,鐵骨錚錚,鐵面無私。”此類話語固然形象準確,卻不免流于模式化、臉譜化、絕對化、片面化和外在化,未能揭示出入物豐富多變的內(nèi)心世界,看不到人物心靈的掙扎與搏斗,血肉之軀應有的猶豫、彷徨、苦悶、壓抑等多變的心理特征都被遮蔽了,說了等于白說。文章總體看來更像是事跡總結,感情熾烈而不敢越雷池半步,通篇不脫溢美褒揚,缺了必要的深度思辨。其中涉及時代風云的評述文字同樣顯得縮手縮腳,駐足不前。這也許是朱增泉本人限于現(xiàn)實身份不便自由言說之故吧。亦步亦趨,人云亦云,重復既有史料定論,冗于鋪敘而缺少新見,缺乏超越情懷,是這類文章的通病和軟肋。這當是一種先天性局限。至于寫一代偉人鄧小平的《統(tǒng)帥》,更是中規(guī)中矩,四平八穩(wěn),讀來不出常人所思所想。這類政治散文,因了缺乏較為個陸化和人性化的主體視點與探索勇氣,未能有效地開拓出必要的彈性空間?!啾戎拢煸鋈切﹪H題材的文本,總體上做到了展放自如,評說自由,不虛美,不隱惡,處理頗佳。
朱增泉還有部分篇章流于說教和訓詁。如“霍金現(xiàn)象說明,超越絕望,才使人生變得輝煌”(<超越絕望》)。這類文字,總體感覺是無趣大于有趣。寫楊利偉的《飛天記》,也因偏于時效性而影響了文本的美學價值?!段业胗浿鴥晌晃鞑渴勘穼懽髡吲c兩位轉(zhuǎn)業(yè)回到偏僻落后的西部家鄉(xiāng)的少數(shù)民族士兵夏拉和英扎的友誼,敘述自然,情感真摯,生活氣息濃郁。如寫到兩位戰(zhàn)士提干后,第一次結伴回西部家鄉(xiāng)探親,夏拉回家在本村談了一個對象,結果女方的姐姐也對夏拉一見鐘情,表示愿意和妹妹一起嫁給他;英扎回家時哥哥已結婚,老人對他說,哥哥的妻于也是你的妻子。這樣的閑筆,有趣而有力,讀來解頤。文章著意于如何幫助少數(shù)民族戰(zhàn)士接受現(xiàn)代文明、如何培養(yǎng)他們在部隊鍛煉成長,由此指出閉塞是文明進步的最大障礙,但文章的問題也正在于一味津津樂道于以漢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指導彝族同胞實行“人畜分居”、養(yǎng)成講衛(wèi)生的習慣等等,作者姿態(tài)的居高臨下是毋庸置疑的,帶有某種天然的文化優(yōu)越感;在對問題的觀照論述上則流于單向度和程式化,視角呆板,缺乏思辨,唯現(xiàn)代文明馬首是瞻,阻礙了進一步的深度發(fā)掘。